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为平等而密谋(上下卷)》:翻开19世纪最炽热的平等主义者密室日记 | 爱阅读

4周前 (09-14)读一读16

《为平等而密谋(上下卷)》:翻开19世纪最炽热的平等主义者密室日记

合上这两卷本厚达千页的《为平等而密谋》,窗外的北京夏夜正飘着晚风,可我的脑子里还回响着19世纪初巴黎阁楼里的低语——那是菲·邦纳罗蒂与他同伴们围坐在油灯下,用颤抖的手书写如何让所有人活得像人的秘密。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甚至带着旧纸页的霉味与革命者的偏执,但它像一把生锈的钥匙,撬开了被教科书简化成空想的平等主义运动现场。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革命者写给未来的“行动手册”

若用一句话概括,《为平等而密谋》是法国大革命后,平等派密谋团核心成员菲利斯·邦纳罗蒂(1761-1837)撰写的运动回忆录与思想总结。这部写于1828年的手稿,直到1841年才首次出版,记录了1795-1805年间,一群被拿破仑政权镇压的革命者如何在地下重组,试图通过秘密社团、教育实验与财产共有制,构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特权的平等社会。

书的封面是暗绿色硬壳,烫金的为平等而密谋字样像一道刻痕——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致敬:当年的手稿曾被抄家没收,邦纳罗蒂在监狱中用面包屑蘸水写就的部分章节,至今还能看到纸张上的水渍晕染。上下卷的分工很清晰:上卷是运动的行动史,从秘密社团的组织规则、成员分工到每一次被追捕的惊险;下卷是思想图谱,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摩莱里的空想社会主义,邦纳罗蒂逐条反驳同时代的温和改良派,论证平等必须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

二、内容亮点:比小说更刺激的“地下革命实录”+比论文更鲜活的“平等实验草案”

初读前两章时,我总想起《潜伏》里的余则成——但这里的地下工作者更纯粹。邦纳罗蒂记录了一次典型的社团会议:12个成员挤在巴黎圣马丁运河边的阁楼里,用黑布蒙住窗户,轮流朗读自己写的《平等宣言》。有人因紧张读错了一个词,立刻被同伴提醒这不是文学沙龙,是战斗前的誓师;有人提议先争取工人夜校的控制权,立刻引发争论——有人认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有人反驳成年人的思想固化更难改变,应该先办工人夜校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们对平等的具体想象。比如,社团规定任何成员不得拥有超过20法郎的个人财产,但允许共享工具房、公共厨房与图书馆;他们设计了全民监督委员会,每个月抽签选出5名成员,负责审查所有财务支出——这种随机民主的雏形,竟与当代公民陪审团有几分相似。还有教育实验:他们计划在乡村建立儿童公社,让孩子从7岁起共同生活、劳动,课程只有三门——“种植”“修理”“辩论(辩论主题从土豆和红薯哪个更有营养为什么国王不该有私人军队)。

这些细节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不是乌托邦幻想,而是被现实反复捶打后的方案。邦纳罗蒂在书中坦承:我们曾试图联合无套裤汉,但他们太激进;想拉拢资产阶级,他们又太怯懦。所以当读到某次集会因叛徒告密,7名成员被捕,其中3人在监狱里继续讨论土地分配方案时,你会真切感受到:这不是失败者的哀歌,而是一群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起义

三、写作特点:用“密谋者日志”的质感,对抗历史的粗暴简化

邦纳罗蒂的写作风格像他的为人——直率到近乎笨拙。他不追求华丽辞藻,却擅长用白描式细节还原现场:比如写社团成员雅克他是个钟表匠,左手少了三根手指,据说是为了保护印刷机被警察砍的;每次讨论到机器是否会让工人失业,他就会掀起袖子,让截断的指节在烛光下泛着青;写秘密联络的暗号:我们用面包店的发货单传递消息,代表危险代表安全,有次暴雨冲毁了码头,一船在仓库里发了霉,急得我们整夜守着箱子,生怕长虫

这种日志体的写作,反而让思想更有穿透力。比如在讨论平等是否等于平均时,邦纳罗蒂没有引经据典,而是讲了一个故事:社团里有个老木匠,总把自己的工具借给新手,有人笑他,他说:我年轻时也借过别人的锯子,那时候我就想,等我有了锯子,也要这样。现在我有三个锯子,但每次用新的,都会想起当年借不到的难堪——所以我要让所有人的工具箱都装满。这个故事比任何理论都更能说明:平等的本质,是消除匮乏感

四、阅读体验:像在深夜和一群“疯子”对话,却在黎明时看见星光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精神考古。我常捧着书坐在飘窗上,阳光透过纱帘洒在1796年3月12日的日记上,仿佛能闻到200多年前阁楼里的霉味与烟草味。最触动我的是邦纳罗蒂的矛盾性:他痛恨暴力,却又支持必要的武装起义;他批判宗教,却在社团里保留了每周日的感恩仪式(不过是大家一起做饭、分享一周的困难);他明知运动终将失败,却在手稿最后写道:如果我们今天的努力能让五十年后的人少走一步,那就不算白活。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热忱,恰恰击中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习惯了躺平”“摆烂的自嘲,却很少有人问:如果一件事注定无法成功,你还愿意为它燃烧吗?邦纳罗蒂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平等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活着的状态’——就像你不能说等所有人都吃饱了,再开始讨论吃饭的意义

五、评价与影响力:被低估的“革命预演”,照亮今天的公平之问

《为平等而密谋》在出版初期并不受重视——马克思曾批评它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列宁则认为它缺乏阶级分析。但随着研究深入,它的价值逐渐显现: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称它为早期参与式民主的实验室,历史学家汤普森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多次引用它对工人自我管理的探索,甚至当代共享经济的先驱们,也在书中找到了资源共有的思想源头。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历史研究。去年冬天,我参与社区共居实验”——十几户陌生人合租一套老房子,共用厨房、书房和工具间。有天晚上,我们为是否该禁止在公共区域抽烟争论到凌晨,突然有人翻出手机里的《为平等而密谋》片段:邦纳罗蒂说,规则不是少数人制定的法律,而是所有人共同遵守的约定’——所以我们应该投票,而不是吵架。那一刻,我忽然懂了:200年前的密谋者,从未真正离开;他们对如何更公平地活着的追问,依然在叩击着我们的时代。

最后:两句话,让你触摸19世纪的平等之火

邦纳罗蒂在书中写过两句话,像两盏灯,照亮所有关于平等的空谈:

平等不是把富人的钱分给穷人,而是让穷人不必再羡慕富人的生活——因为穷人也能拥有尊严、机会与希望。

革命的敌人从来不是某个国王或贵族,而是习惯了不平等的我们自己。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好洒在为平等而密谋的书脊上。我忽然想起邦纳罗蒂在监狱里写下的最后一句话: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密谋就能谈论平等,那我的笔就完成了使命。或许我们今天读这本书,不是为了复制他们的密谋,而是为了记住:​​对平等的热爱,是人类最古老也最年轻的革命——它永远在等待下一次出发。​​

“《为平等而密谋(上下卷)》:翻开19世纪最炽热的平等主义者密室日记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 爱阅读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护花铃”串起守护与成长的“烟火江湖志” 《护花铃》是青年作家“月见”2024年推出的古代言情小说,以晚唐“长安花市”为背景,聚焦16岁少女阿阮的“护花生涯”。她是长安最大的花坊“锦绣阁”最末等的“花仆”,却因一次...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重生外挂” 《重生算什么》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禾早于2013年创作的都市重生轻喜剧,全文48.6万字,201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5万册。故事以“职场社畜”孟真真意外重生回大学时代为起点,...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串联的阿富汗史诗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横空出世后迅速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全球销量突破4000万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这部以阿富汗30年动荡为背景的小说,以“风...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 爱阅读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去年理财亏损时,我盯着手机里“年化3.5%”的收益提示纳闷:“钱放在银行里,凭什么能生出利息?”直到翻开庞巴维克的《资本与利息》,这位奥地利学派的“时间魔法师”用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实验告诉我:​​利息不是资本的“额外奖励”,而是时间本身的“价格标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E.威廉姆森的巅峰之作,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权威译本由段毅才、王伟翻译),堪称“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的‘圣经’”。作者威廉...

《资治通鉴》:一部能让人读懂历史与人性的“时空宝典” | 爱阅读

《资治通鉴》:一部能让人读懂历史与人性的“时空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耗时19年编撰完成,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越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为宋神宗提供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