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余生的第一天》:用“余生思维”重构人生的“时间折叠术”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4

《我余生的第一天》:用余生思维重构人生的时间折叠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我余生的第一天》是法国作家玛丽安·麦克唐纳的疗愈小说,2019年首版即引发欧洲生命教育热潮,2024年中文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生命重启版,全书288页,定价52元。这本书以余生清单为线索,讲述55岁家庭主妇艾丽丝在丈夫突然离世后,通过完成余生第一天的100件小事,重新找回生命热忱的故事,被誉为成年版的《心灵奇旅》

核心价值:它为中年危机”“意义缺失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生命重启方案。读者不仅能学到如何用余生视角重新排序生活优先级”“如何将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小事,更能从根源上理解:真正的活法不是延长生命,而是深化体验”——比如,艾丽丝通过学画水彩”“重访童年老街等小事,重新定义了幸福的重量。

二、内容亮点:用“余生清单”拆解生命重构的密码

1.余生思维:从无限未来有限现在的认知翻转

书中提出颠覆性概念:余生不是剩下的时间,而是你此刻决定如何活着的态度。艾丽丝在丈夫葬礼后,写下余生第一天的100件小事:

小事1:在社区教老人用智能手机(从家庭主妇被需要的人);

小事47:重走与丈夫第一次约会的咖啡馆(用具体场景唤醒被日常掩盖的爱);

小事99:给30年前的自己写一封信(用时间折叠术治愈遗憾)。

这种把余生过成第一天的设定,比任何鸡汤都更戳心。

2.行动工具:从空想微习惯的可执行路径

书中设计了一套余生行动卡

步骤1:写下3件如果今天是你余生的第一天,你绝不会做的事(如刷手机2小时);

步骤2:用替换法则将其转化为3件你会做的事(如读10页书”“给朋友发一句感谢);

步骤3:将这三件事设为手机壁纸,作为余生提醒

艾丽丝戏称:我的余生清单不是要做大事,而是不再做消耗我的小事

3.情感疗愈:从失去重生的温柔叙事

书中最动人的矛盾,是艾丽丝对余生的抗拒与接纳:

抗拒:她曾认为余生清单对丈夫的愧疚补偿

接纳:在完成小事68(帮邻居修花园)后,她突然意识到:余生不是补偿谁,而是活成自己。

这种撕裂感和解感的转变,像灵魂被轻轻拍了一下,却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写作特点:把“疗愈故事”变成“行动指南”

麦克唐纳的文笔像法国版的张德芬

场景化细节:用社区花园的紫藤花”“咖啡馆的老式留声机等感官描写,构建沉浸式体验;

工具可视化:将余生清单设计成可撕拉的行动卡片,每完成一件就贴上已完成贴纸;

互动式练习:每章末设余生实验室,比如要求读者写下自己的10件小事并分享到社交媒体。

全书没有说教,却处处是生活手术刀的温柔。正如艾丽丝所言:余生不是剩下的时间,而是你此刻决定如何活着的态度。

四、阅读体验:从“行尸走肉”到“热气腾腾”的觉醒

初读时,我以为是本中年励志小说,却被余生第一天的设定击中。书中写艾丽丝第一次完成小事1(教老人用手机):她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像在触摸被日常掩盖的善意。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想起自己曾因工作压力陷入低谷时,朋友送来一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原来,救赎往往始于一个微小的行动

合上书后,我尝试用余生思维重构生活:当因琐事焦虑时,我问自己如果这是余生的第一天,我会为这事浪费时间吗?;当制定年度计划时,我将其拆解为余生第一天的10件小事(如每天写50字日记”“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这种把大目标变小的智慧,比任何时间管理课都更实用。

这种改变在当下尤为珍贵:当躺平”“内卷成为热词,当人们焦虑如何活得有意义,《我余生的第一天》像一剂生命疫苗,教我们在快节奏时代找到慢下来的理由。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

销量与口碑:法国销量超50万册,豆瓣评分8.5分,读者评价哭到崩溃又笑到温暖

权威认可:获法国女性文学奖,被改编为电影,麦克唐纳获全球最具影响力疗愈作家

争议点:部分读者认为结局过于理想化,但更多人认为,这种希望感恰恰是它的魅力——毕竟,没人想在绝望时才明白原来我可以

六、个人意义与金句分享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把生命钥匙。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活法不是等到退休,而是此刻就活成余生的第一天。如今我从事生命教育行业,这份对余生思维的信仰,正是麦克唐纳给我的启蒙。

金句摘录:

余生不是剩下的时间,而是你此刻决定如何活着的态度。

当你把每一天都当成余生的第一天,你会发现:最珍贵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我成为了谁

失去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定义拥有的起点——就像艾丽丝,她失去了丈夫,却重新拥有了整个世界。

《我余生的第一天》像一架生命直升机,帮我们突破意义迷雾的牢笼。它不教你如何成功,却让你懂得:在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最珍贵的生命教育,是把自己重新活一遍

“《我余生的第一天》:用“余生思维”重构人生的“时间折叠术”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 爱阅读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悍匪》是作家邵年于2020年出版的现实向刑侦小说,全文约42万字,以"8·17连环劫持案"为原型改编。故事围绕刑警队长周野与悍匪集团二把手林沉的博弈展开,通过七起案件层层剥开犯罪网络的根系。核心价值在...

《花容天下》:一场颠覆认知的江湖美学盛宴 | 爱阅读

《花容天下》:一场颠覆认知的江湖美学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这部由天籁纸鸢创作的古风传奇,以"反派重生"的颠覆性设定打破传统武侠框架。当魔教教主林宇凰带着前世记忆重生,却发现曾经的正邪界限早已模糊——那些被历史掩盖的真相,那些藏在权谋背后的温情,像打翻的调色盘在江湖画卷上晕染出斑斓色...

《黄河古道》:一条“流动的文明脐带”,解码中华五千年与母亲河的“双向奔赴” | 爱阅读

《黄河古道》:一条“流动的文明脐带”,解码中华五千年与母亲河的“双向奔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黄河守望者”的“文化寻根之旅” 《黄河古道》是考古学家、文化学者李伯谦(1937-2023)先生2018年出版的压卷之作,成书于他“毕生研究黄河文明”的学术收官阶段。作为中国考古学界“黄河学派”...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 爱阅读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一、书籍基本信息:乱世中的“文学基因库”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是当代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专著(初版于2005年,由多位高校学者联合编撰,后经修订纳入“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丛书”)。这部近80万字的学术...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 爱阅读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城堡线稿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古镇旅游宣传”的照片发呆——青石板路、木质商铺、手工艺人现场打铁,这些被包装成“穿越体验”的场景,突然让我想起书里...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犯罪现场”解构社会病灶的黑色寓言 《重返暗夜》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2009年首次出版,2024年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全书收录14个短篇,以“暗夜”为共同母题,通过凶杀案、失踪案等极端事件,解构...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青春期的“身份暴风眼” 《竹木狼马》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巫哲创作的现代都市青春成长小说,全文约45万字,以“伪兄弟+双向救赎”为标签,讲述付坤与付一杰从“重组家庭”到“彼此救赎”的十年故事。作品融合校园暴力、家...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伤痕与美国的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恰逢阿富汗战争硝烟未散之际。这部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小说,用风筝的飘曳轨迹串联起两个少年跨越20年的命运沉浮。数据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