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在海岛当老师》:一场关于教育与成长的「潮间带漫游」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6

《我在海岛当老师》:一场关于教育与成长的「潮间带漫游」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玻璃染成蜜色。我望着书脊上那片手绘的蓝绿色海岛——浪花卷着碎珊瑚,椰树歪着脑袋,突然想起书里那个总爱蹲在礁石缝里捡贝壳的小女孩阿螺,她举着半透明的砗磲壳冲老师喊“看!星星掉海里了”的模样,就这么从纸里浮了出来。这是我今年读过最“有海水味”的书,不是说辞藻华丽,而是字里行间都浸着咸湿的风、晒裂的课桌椅,还有教育最本真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海岛教育笔记

《我在海岛当老师》是青年作家林小满的首部长篇纪实随笔,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曾以支教老师身份在南海某离岛生活两年,书中记录了她从城市白领海岛孩子王的真实转型,没有刻意煽情的苦难叙事,反而像一杯加了青柠的椰子水——初尝清冽,细品回甘。书腰上那句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精准戳中当代人对教育的集体焦虑,上市三个月便登上豆瓣读书非虚构类热门榜前十,被读者称为乡村教育版的《山茶文具店》

二、内容亮点:在潮起潮落里,看见教育最野的模样

如果你以为这是本“老师克服困难教熊孩子”的励志故事,那就错了。林小满的笔像台会移动的摄像机,带我们钻进海岛生活的褶皱里:

课堂是流动的:因为教室漏雨,数学课搬去晒谷场,孩子们用椰壳当算盘,沙地画坐标;语文课在海边读《观沧海》,浪声盖过课文声,老师索性让大家闭着眼听潮,再一起把“日月之行”写成浪的形状。

学生是会“生长”的:总爱揪女生辫子的“刺头”阿海,会在台风天偷偷把老师的雨鞋藏在晒得发烫的礁石下(怕被雨水泡坏);沉默的转学生阿月,用捡来的贝壳在课桌上拼出“老师生日快乐”,每个螺壳里都塞着半干的野菊花。

教育是互相治愈的:林小满从一开始被孩子们的“野”吓到(比如把粉笔头当弹珠玩),到后来跟着渔民学织网、跟阿婆学做椰丝饼,她在日记里写:“我以为是我来教他们知识,其实是他们在教我——怎么在有限的条件里,活出无限的可能。”

最让我鼻酸的是书中那个“没有毕业典礼的毕业季”:因为渔船故障,毕业生阿海没能赶上去县城参加中考,却在码头抱着老师哭,说“我不考了,我要留在岛上修船,以后带你们去看更深的海”。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成长,反而比任何升学喜报都更动人。

三、写作特点:像晒鱼干一样,把日子晒出香气

林小满的文字有种“海岛式”的松弛感:没有华丽辞藻,却能把琐碎日常写成诗。比如她写第一次去学生家家访:“阿螺家的厨房飘着咸鱼味,灶台上的铝盆里泡着刚摘的番石榴,她奶奶用缺了口的瓷碗给我盛粥,碗沿沾着点虾酱,我喝到第三口才发现,原来虾酱和红糖熬的粥,能甜得人掉眉毛。”

她还擅长用“海岛特产”做隐喻:孩子们的作文里,“希望”是台风天里没被吹倒的木麻黄;“未来”是退潮后沙滩上密密麻麻的小螃蟹洞;而“老师”,则是他们见过最“会变魔法”的人——能把生字卡贴在贝壳上,能把乘法表编成咸水歌,能让原本害羞的孩子站在礁石上,对着整片海喊出自己的名字。

这种“在地化”的写作,让读者仿佛跟着作者踩过被太阳晒得发白的珊瑚石,闻过涨潮时特有的咸腥味,听过孩子们用方言争论“是螃蟹横着走更厉害,还是章鱼喷墨更聪明”。

四、阅读体验:像在海边捡了袋贝壳,每颗都藏着光

我是深夜在书房读的这本书,原本打算翻两页就睡,结果越读越精神——林小满写孩子们的“夜谈会”:停电的夜晚,大家挤在操场的榕树下,用手机闪光灯当星星,阿海讲他爸爸出海的故事,阿月哼着外婆教的咸水谣,连平时最严肃的教导主任都跟着打拍子。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自己读中学时,和同桌在教室后排传纸条的夜晚——原来不管在哪里,青春的模样都是相似的:带着点笨拙,裹着点倔强,却亮得晃眼。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句话:“教育不是雕刻玉石,而是等种子自己发芽。有的种子要往天上长,有的要往海里钻,有的甚至要往石头缝里挤——但只要是种子,就有破土的力量。”这句话像颗小珍珠,被我夹在笔记本里,最近加班到崩溃时翻出来看,突然就释然了:或许我们不必急着“培养完美的人”,只要守住那份“等待”的耐心,就够了。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非典型教育书”的破圈之路

这本书的意外走红,恰恰印证了当代人对“真实”的渴望。豆瓣上有位读者留言:“看够了‘精英教育’‘鸡娃攻略’,终于有一本书告诉我,教育可以不用那么‘用力’——它可以是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蚂蚁搬家,可以是用树枝在地上算数学题,甚至可以是允许孩子偶尔‘不乖’。”

教育学者李芳在推荐语里写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撕开了‘乡村教育=落后的标签。林小满笔下的海岛课堂,恰恰展现了教育最原始的生命力——当资源有限时,人的创造力反而会被无限激发。而在短视频平台,#我在海岛当老师#话题播放量超2亿,很多支教老师留言:原来我们遇到的那些麻烦,都是孩子送来的礼物。

六、它对我的意义:在“内卷”时代,找到教育的“锚点”

作为一个被“鸡娃”氛围包围的职场妈妈,读这本书时我数次眼眶发热。我们总在焦虑“孩子输在起跑线”,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海岛”——有的孩子需要攀登山峰,有的需要潜入深海,有的需要绕着自己的小岛慢慢走。林小满教会我最珍贵的事,是“教育要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合上书的那个夜晚,我对女儿说:“明天我们不去补习班了,去公园观察蚂蚁搬家吧?你想当蚂蚁队长,还是负责记录的小秘书?”她眼睛亮起来的样子,像极了书里那个举着砗磲壳喊“星星掉海里了”的阿螺。

最后,想把书中另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送给你:“海不会因为浪花小就不涨潮,老师也不该因为孩子慢就不等待。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站在潮间带,和他们一起,等一场属于成长的日出。”

如果你也想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回一点“慢的力量”;如果你曾对教育有过迷茫,或者单纯想读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温暖故事——翻开这本书吧,它会像海风一样,轻轻推开你心里那扇被焦虑锁住的门。

“《我在海岛当老师》:一场关于教育与成长的「潮间带漫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 爱阅读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去年深秋,我在图书馆角落翻到《好的孤独》时,封面是幅淡墨画——一个人坐在老藤椅上,膝头摊开一本书,窗外是飘着银杏叶的街道,标题字体像被风揉过的云,温柔又疏离。翻到第一章,作者写:“孤独不是‘没人陪’,是‘我与自己,与世界,与所有未说出...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 爱阅读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把打开19世纪法国的“手术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的巅峰之作,1830年首次出版便如一颗“文学炸弹”,炸开了复辟王朝时期虚伪的社会表皮。这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红”(军装)与“黑”(教袍)为隐喻,讲述外省木匠...

《花容天下》:一场颠覆认知的江湖美学盛宴 | 爱阅读

《花容天下》:一场颠覆认知的江湖美学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这部由天籁纸鸢创作的古风传奇,以"反派重生"的颠覆性设定打破传统武侠框架。当魔教教主林宇凰带着前世记忆重生,却发现曾经的正邪界限早已模糊——那些被历史掩盖的真相,那些藏在权谋背后的温情,像打翻的调色盘在江湖画卷上晕染出斑斓色...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菲利普·普尔曼的奇幻史诗《黄金罗盘》(1995)是《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以少女莱拉的冒险为线索,揭露“尘埃”背后的权力阴谋。作品获“英国卡内基奖”“卫报儿童小说奖”,被《时代周刊》评为“21世纪最具想...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 爱阅读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威廉·汤普逊”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街景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富豪捐赠10亿美元做慈善”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威...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历史学家苏珊·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2023年推出的跨学科力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