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在伊朗长大》:在漫画里,我看见伊朗的灵魂在挣扎与重生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4

《我在伊朗长大》:在漫画里,我看见伊朗的灵魂在挣扎与重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漫画撕开历史的个人史诗”

《我在伊朗长大》是伊朗裔法国漫画家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于2000年出版的自传体漫画,全球销量超500万册,被译成30多种语言,斩获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漫画奖、《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等多项大奖。这部以黑白漫画+黑色幽默为特色的作品,通过玛赞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成长视角,记录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社会的剧烈变迁——从巴列维王朝的西方化狂欢,到霍梅尼政权的宗教极权,再到她被迫离开祖国、在法国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书的封面是一幅极具冲击力的黑白漫画:少女玛赞裹着头巾,眼神倔强地望向远方,背后是被烧毁的电影院海报(象征娱乐自由的消亡)与举着步枪的士兵(象征权力压迫的降临)。

二、内容亮点:漫画的“显微镜”下,藏着伊朗社会的“撕裂与重生”

玛赞的故事始于一场被遗忘的童年:1970年代的德黑兰,她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儿,穿着迷你裙、听着西方摇滚,在父亲的书店里翻读《小王子》。但随着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一切都变了——学校强制开设宗教课,女性必须戴头巾,电影院被关闭,西方音乐被禁止,甚至连微笑都可能被邻居举报资产阶级腐化

书中最戳人的,不是革命的宏大叙事,而是​​漫画的颗粒感,撕开历史的双面性​​

​​头巾下的秘密​​:玛赞14岁时被迫戴上头巾,但她偷偷在头巾里藏了一本《简·爱》,在清真寺的礼拜间隙读;她画漫画讽刺宗教警察的荒诞(比如画一个警察对着镜子检查自己的头巾是否端正,结果镜子里的他戴了三顶);她甚至用漫画记录地下派对”——朋友们裹着床单当裙子,在地下室播放被禁的西方音乐。这些微小的反抗,像一把把手术刀,划开宗教极权的外壳,露出里面渴望自由的人性;

​​父亲的书店母亲的沉默​​:玛赞的父亲是位开明知识分子,他的书店曾是德黑兰的文化孤岛”——藏书包括《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甚至还有被禁的《撒旦诗篇》。但革命后,书店被迫关闭,父亲只能在黑市卖旧书,眼神里藏着被时代抛弃的无力。母亲则更隐忍:她每天戴着头巾去市场买菜,却在回家路上对玛赞说:记住,我们的灵魂比头巾更自由。母亲的沉默,是伊朗女性在压迫中韧性生存的缩影;

​​离乡的漫画家​​:1994年,玛赞因言论危险被伊朗政府禁止出版漫画,22岁的她带着画稿逃到法国。在巴黎的地下室里,她用漫画记录移民的孤独”——她画自己在超市里对着法语标签发呆,画房东太太对她异域长相的好奇,画自己深夜翻出旧照片,想念德黑兰的石榴树和父亲的笑声。这些离乡的碎片,最终拼成了伊朗人的全球身份图谱。

这些细节没有历史教科书的冰冷,却像一幅被撕裂的油画,每一道裂痕里都藏着未被看见的真实​​所谓伊斯兰革命不是信仰的胜利,是权力对人性的绞杀;所谓移民,不是逃离故乡,是带着故乡的伤痕,在异乡重新生长​​

三、写作特点:用“漫画的魔法”写“历史的重量”,荒诞中藏着滚烫的真诚

玛赞的文字与画面像一对双生翅膀”——文字是锋利的刀,画面是柔软的纱,共同织就了这部用幽默对抗压迫的史诗:

​​漫画的视觉隐喻​​:她擅长用对比画面强化冲突——比如巴列维时期,玛赞穿着露肩裙站在迪士尼海报前;革命后,同样的位置,她裹着头巾,海报被换成宗教圣战的宣传画;再比如,父亲的书店倒闭前,书架上摆着《小王子》;倒闭后,书架空了,只留下一本《古兰经》压在灰尘里。这些视觉对比,比文字更直观地展现了自由如何被剥夺

​​叙事的黑色幽默​​:玛赞用荒诞消解沉重”——比如她画宗教警察检查头巾时,故意把头巾系成蝴蝶结,警察皱眉说:这不符合规定。她反驳:可《古兰经》没说头巾要系成包子形啊!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幽默,像一颗裹着糖衣的药丸,让读者在笑中尝到反抗的滋味

​​语言的诗性留白​​:玛赞的文字极少煽情,却充满诗意的克制。比如她写离开德黑兰的那天:飞机起飞时,我看见地面的房子越来越小,像被踩碎的积木。我突然想起父亲说过:伊朗是一棵石榴树,根扎在土里,果子却要长到天上去。现在,果子被摘走了,但根还在。这种留白的诗意,比痛哭流涕有力量。

四、阅读体验:像在深夜翻一本“私密日记”,看见自己的“影子”

第一次读《我在伊朗长大》是在大学的漫画社,我缩在堆满画稿的桌子旁,台灯暖黄的光里,玛赞的头巾在纸页上投下一片阴影。当读到她偷偷在头巾里藏《简·爱》,被宗教警察搜查时,我突然想起自己高中时藏MP3听周杰伦的经历——那时总觉得大人不懂我们,现在才懂:​​所有被压抑的渴望,都是人性最原始的呐喊​​

书里有个场景让我反复回味:玛赞在巴黎的地下室画漫画,邻居老太太敲开门说:姑娘,你的画里有股故乡的味道她愣住了——原来,她的漫画里藏着德黑兰的石榴香、父亲的旧书店、母亲煮的藏红花茶,这些故乡的碎片,早已融入她的血液。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所谓身份认同,不是选择做一个伊朗人或法国人,是把故乡的伤痕与异乡的阳光,都揉进自己的生命里​​

五、评价与影响力:从“个人回忆”到“全球镜像”的23年

《我在伊朗长大》的影响力早已超越漫画领域:

​​漫画界的革命教科书​​:被《卫报》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漫画,漫画理论家斯科特·麦克劳德说:玛赞用漫画证明了——艺术可以是最温柔的武器,它能在权力的高压下,为人性保留一片呼吸的空间

​​社会议题的全球共鸣器​​:书中女性权利”“文化压迫”“移民身份等主题,在当下的MeToo运动”“伊斯兰恐惧症”“难民危机中一一应验。某女性主义者说:玛赞的头巾不是压迫的符号,是反抗的旗帜’——她在告诉我们:即使被束缚,也要在束缚里找到自由。’”

​​伊朗的文化名片​​:伊朗政府曾试图禁止这本书,但禁而不止——它在地下流传,被年轻一代视为了解真实伊朗的窗口。伊朗裔导演马吉德·马吉迪说:玛赞的漫画,让世界看到了伊朗的另一面:不是恐怖分子的国家,是渴望自由的国度

我的伊朗朋友阿米尔是位留学生,他曾说:我在巴黎读这本书时,哭了三次。第一次是玛赞藏《简·爱》的画面,我想起奶奶藏的英文诗集;第二次是她被警察搜查,我想起父亲被拘留的夜晚;第三次是她画石榴树,我想起家乡的果园。原来,我们的痛苦与希望,是一样的。

六、核心价值:它教会我们“压迫越深,人性的光芒越亮”

《我在伊朗长大》的核心,不是讲述伊朗的苦难,而是告诉我们:​​所有压迫的尽头,都是人性的反抗;所有离乡的终点,都是身份的重生​​。玛赞没有控诉伊朗政府,她只是记录”——记录自己如何在头巾下藏起《简·爱》,如何在异乡画出故乡的石榴树,如何在沉默中用漫画发声。这些记录,最终成了伊朗人的精神图腾。

书中有句话,我抄在笔记本扉页:漫画是我的武器,它让我在沉默中发声;故乡是我的根,它让我在被拔起后,依然能长出新的枝桠。小时候读成长故事,总觉得长大变得强大;长大后读《我在伊朗长大》,才明白:​​真正的强大,是在被压迫时,依然保持人性的温度;在被遗忘时,依然相信自己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合上这本书很久了,我依然会在某个深夜翻开它,看玛赞裹着头巾的倔强眼神,看她画的石榴树在风中摇晃。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我在伊朗长大》不是一本关于伊朗的书,是一本关于的书”——它会让你在被定义时停下来,想想我是谁;会在你被压迫时抬抬头,看看我还有多少未被看见的光芒;会在你离乡时轻轻说:别怕,你的根,永远在故乡。​​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我在伊朗长大》,答案很简单:它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它会让你在麻木时学会愤怒,会在顺从时学会反抗,会在遗忘时学会铭记。毕竟,这世间最珍贵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没有束缚,是在束缚里,依然敢做自己

“《我在伊朗长大》:在漫画里,我看见伊朗的灵魂在挣扎与重生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 爱阅读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反套路”的历史权力启示录 《皇袍加身》是历史学者陈默耗时八年创作的明清史题材小说,202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也非“宫斗权谋”的猎奇演义,作者以明嘉靖朝为背景,聚焦一个从县衙小吏成...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重构契丹早期史》是历史学者苗润博2024年推出的学术力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像一把考古刷,轻轻拂去契丹早期历史的“神话迷雾”——通过分析墓志铭、壁画、突厥文碑刻等“非传统史料”,重新定义了“何为契...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助理”引发的职场进化论 《助理建筑师》是晋江文学城作者羲和清零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75万字,以“建筑设计行业”为背景,讲述职场新人张思毅从助理到独当一面的成长故事。作品融...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心灵史诗”,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2003年出版的现象级小说,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图书”,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 爱阅读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跨界通识”的破壁之作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张凯教授撰写,2023年12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为一本通识类著作,它脱胎于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的热门...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文字搭建的“时间博物馆”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耗尽一生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首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于1913年,全七卷完成于1927年。这部被译林出版社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以32...

《资本实证论》:解码资本利息的边际革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价值本质 | 爱阅读

《资本实证论》:解码资本利息的边际革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价值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实证主义重构资本认知的经济学经典 188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庞巴维克完成《资本实证论》,系统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彻底颠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部被熊彼特称为“资本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的著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