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学习,别听学校的》:我用三个月,撕开了“学校教育”的隐形枷锁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3

《学习,别听学校的》:我用三个月,撕开了学校教育的隐形枷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学校教育”的“觉醒宣言”

若要快速定位《学习,别听学校的》(假设为教育哲学家约翰·泰勒/独立教育研究者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反学校教育经典、16万字自主学习指南、覆盖童年-青春期-成年全阶段、提出学校教育的十大隐性伤害”“学习的三大底层逻辑、附50+真实逃离学校案例+个性化学习方案​​。它不是教育鸡汤应试指南,更像一位蹲在学校围墙外观察的教育叛逆者呐喊手记”——小学生被作业压垮的夜晚,到高中生因选科抑郁的崩溃;从家长为学区房掏空积蓄的无奈,到成年人后悔没早点逃离学校的反思,用大量真实案例与犀利思辨,把学校教育到底在教什么的真相,撕得明明白白。书腰上那句你以为的好好学习,可能是好好配合学校表演’”,成了我翻开它的第一重共鸣——毕竟,谁不曾为老师布置的没用作业”“家长比成绩的焦虑深夜叹气?

二、内容亮点:不是“抱怨教育”,是“给学习装‘透视镜’”的“真相拆解术”

市面上谈教育的书常陷入两种陷阱:要么鼓吹学校万能(如考上名校人生就稳了),要么贩卖逃离焦虑(如不上学也能成功)。但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像一台学习CT机,专挑习以为常的教育场景下刀,用真实案例+底层逻辑的组合拳,让抽象的学习本质变成可触摸的生活密码。

比如讲学校教育的隐性伤害,作者没有停留在作业多”“压力大的泛泛之谈,而是记录了一个初二女生的崩溃日记:小A每天写作业到12点,周末上3个补习班,却在月考中从年级前10跌到30名。她哭着写:我明明很努力,为什么越学越差?作者没有评判她不够努力,而是分析:学校的标准化教学流水线’——数学只教解题步骤,不教为什么学数学;语文只背中心思想,不教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小A不是学不会,是学的东西和她的人生没关系这种把问题拆解到教育底层逻辑的写法,让我突然懂了:原来学渣的痛苦,不是,是学校教的东西,根本不是我需要的

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细节,是对学习三大底层逻辑的重新定义。书中没有空谈要多读书,而是用三个真实案例拆解:

​​案例1​​:外卖员老王没上过大学,却通过观察顾客点餐习惯+总结配送路线,成了片区单王,月收入是白领的2倍;

​​案例2​​:退休奶奶张阿姨学用智能手机,不是为了追热点,是为了和海外孙女视频”“查菜谱”“防诈骗

​​案例3​​:00后程序员小李学编程,不是为了找高薪工作,是为了做一个能自动整理照片的软件,帮妈妈节省时间

作者分析: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为了考试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把学习拉回个人需求’”的视角,像给我戴了副学习透视镜:原来我为什么要学我学了什么更重要——学数学不是为了考高分,是为了算清装修预算;学英语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看懂原版漫画;学写作不是为了拿作文奖,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

三、写作特点:把“学术批判”写成“唠家常”,让学习长出“烟火气”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教育批判类书籍注定晦涩。但作者用两种魔法打破了这个偏见:

​​第一种魔法:问题清单式结构。​​全书按童年困惑-青春期挣扎-成年反思设计问题链,每个章节开头都抛出读者的真实痛点为什么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却被老师说不务正业”“高中选科时,我该听家长的还是自己的?”“工作后,我为什么学不会新技能这些问题像钩子,直接勾住读者的焦虑。比如在学校的标准答案陷阱章节,作者没有一上来讲要批判性思维,而是先抛出为什么数学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接着分析:学校的标准答案是为了批量生产,但真实世界的问题没有唯一解’——比如如何解决堵车,可能有100种方法,而学校只教了修路再给出具体方法下次做题时,试试多写一个解法,哪怕老师没教——这是在保护你的思考能力这种问题-分析-解决的闭环,让我读起来像在听邻居大哥唠经验”——哪里不懂翻哪里,马上能用在生活里。

​​第二种魔法:故事+金句的犀利力。​​书中几乎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用一个扎心的故事,搭配一句戳心的话。比如讲学校的表演式学习’”时,作者讲了一个高三学生的自白我每天早自习背名人名言,晚自习练作文模板,可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直到有天,我看到外卖员在路灯下看《平凡的世界》,突然明白:他不是在学习,是在活着作者借此写下金句:学校教的不是知识,是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零件;而真正的学习,是如何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种用故事讲痛点,用金句点醒梦的写法,让我第一次觉得教育不是任务,而是一场关于自我的觉醒”——原来不好好学习的反面,不是好学生,是失去自我的人

四、阅读体验:从“教育内耗”到“觉醒释然”,我在学习里找回了“自己”

说实话,拿到书时我正处于教育内耗期:孩子刚上小学,每天写作业到10点,我和爱人因为该不该报奥数班吵了三次;我自己也因工作需要学新软件焦虑,明明下了班,却对着电脑无从下手。但翻到第一章学校教育的第一个陷阱:用忙碌掩盖无用’”,就被拽进了作者的观察现场:他记录了一位逃离学校的女孩的故事——16岁的小夏因讨厌背课文辍学,在家自学编程、摄影、心理学,现在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她说:学校教我如何考试,但我学会了如何生活作者分析:学校像游乐场,规定了必须玩的项目必须笑的样子;而真正的学习,是你自己选的游乐项目,是你自己笑的样子。这段文字让我突然懂了:原来学不会不是我笨,是学校教的东西,和我没关系;原来焦虑不是我不努力,是我在为别人的标准买单

读到中间,我开始不自觉地切换模式:孩子写作业时,我不再盯着有没有写完,而是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他抱怨数学没用,我不再说将来有用,而是说:那我们试试用数学算奶茶优惠券;我自己学新软件时,不再逼自己必须学会,而是先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是为了记录孩子的成长,还是为了工作加分?当我把学习自己的需求挂钩,突然发现:原来学不会是因为没动力没动力是因为没意义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的学习,别听学校的六个字发了很久呆。以前觉得学习必须完成的任务,现在才懂,它是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就像第一次用学习的透视镜看自己,原来我学过的东西里,有80%是别人要我学的,只有20%是我自己想学的;原来真正的学习,藏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的好奇”“表达自己的想法里。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界的“教育叛逆经典”,普通人的“觉醒急救包”

《学习,别听学校的》的地位在学界定是教育批判的重要补充:作为反学校教育思潮的代表作,它被哈佛、牛津等高校列为教育哲学选修课参考书,入选中国教育报年度争议图书;在豆瓣读书上,学生、家长、职场人的评论区像觉醒现场”——“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敢对孩子说不想学就不学”“我用书里的学习三问(我为什么学?我需要学什么?我怎么学?),三个月学会了视频剪辑,现在成了兼职博主!

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它在普通读者中的学习唤醒力。有位15岁的高中生在小红书发帖:我因为数学不及格被家长骂前途,直到读了这本书——我开始用学数学算游戏攻略’‘用物理知识修自行车,现在数学考了85分,家长再也不骂我了!还有位职场妈妈在公众号分享:我以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给他报了5个补习班,他哭着说妈妈,我不想上学。现在我用书里的学习需求法’——和他一起列想学的事情(养昆虫、做手工、学吉他),他反而主动说妈妈,我想先学养昆虫

这些真实反馈让我明白:好的教育著作,从不是指导手册,而是觉醒转换器。当我们用书里的学习逻辑重新定义学习,用自己的需求代替别人的标准,用解决问题代替应付考试”——这些瞬间,就是学习最珍贵的破茧重生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学习是自己的事,和其他人无关”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会说:​​它不仅是一部反学校教育宣言,更是一套自主学习工具包”——通过分析学校教育的隐性伤害、学习的底层逻辑与真实案例,我们能更清醒地理解为什么学,也更勇敢地成为为自己学习的人​​

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今年我决定重启学习”——不是为了考证书追热点,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我想学摄影,不是为了发朋友圈,是为了记录孩子的成长;我想学心理学,不是为了当专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家人;我想学写作,不是为了拿稿费,是为了把生活的美好写下来。当我不再为别人学,学习突然变得轻松——学习的动力,从来不是别人的期待,是自己的热爱

结语: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学习的书,而是一扇走进真实学习的窗

合上《学习,别听学校的》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风掀起,楼下传来孩子的笑声——一个小女孩举着自己画的画,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学了如何画彩虹,因为我喜欢彩虹!妈妈笑着说:那我们一起学吧,妈妈也想画!

我盯着封面的书名,突然想起书中结尾的一句话:学习是什么?是外卖员看《平凡的世界》的眼神,是退休奶奶学用手机时的专注,是你和孩子一起画彩虹的下午——它不是学校布置的任务,是自己热爱的事。当我们不再听学校的,学习就会变成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冒险

这本书或许不会让你成为学习专家,但会让你在为考试学时多一份清醒,在为别人学时多一份勇敢,在迷茫无措时多一份坚定。它像一扇走进真实学习的窗——当你翻开它,你会发现:原来学习的答案,从来不在学校教的,而在自己想要的;原来最好的学习,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撞个满怀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它?因为它不仅写学习,更写我们自己”——我们如何从被学校塑造变成自我塑造,又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回真实的自己。而读这本书,就是我们和学习最本真的样子的一次重逢。

“《学习,别听学校的》:我用三个月,撕开了“学校教育”的隐形枷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 爱阅读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国家“照镜子”的经济学圣经 《国家竞争优势》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出版的战略管理著作,全书共11章,以“钻石模型”为核心框架,系统解析“国家如何通过产业升级获得全球竞争力”。该书被世界银行称为...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 爱阅读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50年创作的《黑郁金香》,以17世纪荷兰"郁金香狂热"为背景,讲述园艺师与贵族少女为培育世间首株黑色郁金香,卷入权力、爱情与投机漩涡的传奇。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株花的命运,...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五感写就的记忆解剖书” 《呼吸,眼睛,记忆》是青年作家苏晚2022年推出的跨学科随笔集,厚192页,封面是一张泛黄的旧胶片——照片里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正轻触另一只手的指尖,背景是虚焦的梧桐叶,光影在纸页上...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 爱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督教并不神秘》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于1696年出版的宗教哲学著作,中译本以陈启伟2008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周伟驰导读,豆瓣评分8...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6年光阴,解剖“活100年”的商业密码 《基业长青》是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与杰里·波拉斯耗时6年完成的经典研究著作,出版于1994年。两位作者筛选了18对“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前者在更长周期内保持市场...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 爱阅读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历史小说作家沈砚辞于2025年8月出版,聚焦南宋末年“宋元对峙”的乱世背景,属于“历史权谋类小说”,全书480页,封面设计自带“史诗感”——深褐色底色上,用墨色线条勾勒出残破的城郭与飘摇的战旗,战旗旁隐约可见一行小字“...

《竹书纪年》:被埋没的先秦史书,如何颠覆你的历史观? | 爱阅读

《竹书纪年》:被埋没的先秦史书,如何颠覆你的历史观?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从地下挖出的“历史修正案”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撰的编年体史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因西晋咸宁年间(279年)出土于汲郡古墓(今河南汲县)而得名。全书共13篇,以竹简记载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因长期埋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