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寻我记》:在别人的故事里,我找到了丢失的自己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4

《寻我记》:在别人的故事里,我找到了丢失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相遇写就的自我说明书”

《寻我记》是青年作家陈砚秋2023年推出的长篇纪实小说,以寻找失踪的自己为核心线索,记录了主人公苏棠在30岁那年,因一场意外失忆,被迫沿着旧物(一张老照片、半本日记、一枚褪色的银镯)的指引,踏上跨省旅行的故事。她从上海的弄堂出发,途经乌镇的染坊、大理的茶马古道、敦煌的莫高窟,在与旅人、手艺人、陌生人的碰撞中,逐渐拼凑出被生活磨平的自我轮廓

这部被称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寻宝图的作品,上市3个月销量破20万册,被《新周刊》评为2023年最治愈的旅行文学,更在豆瓣读书获得9.2分(10万人评价)——它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场用脚步丈量、用故事治愈的自我觉醒实验

二、内容亮点:相遇的“拼图游戏”,比答案更珍贵的是迷路时的风景

若用一句话概括内容,一个失忆的女人在旅行中寻找自己”——这太轻了。陈砚秋的笔像一盒被打翻的颜料,用最鲜活的细节,把寻找写成了一场流动的盛宴:

​​苏棠的旧物密码箱​​:她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装着三样救命符:一张18岁和小夏在天台的合影(背面写着要成为厉害的人)、半本大学日记(最后一页停在我好像活成了别人的模板)、一枚奶奶留下的银镯(内侧刻着心有山海,静而不争)。这些旧物不是线索,而是镜子”——当她在乌镇染坊摸到蓝印花布的纹路时,突然想起日记里写我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当她在敦煌夜市听见老人弹月琴时,银镯贴着皮肤发烫,像奶奶在说你听,这是你心跳的声音。这些细节不是巧合,而是陈砚秋在说:我们以为寻找是向外的,其实所有答案,都藏在过去的未完成里。

​​旅伴的人生切片​​:苏棠在旅途中遇见了7个奇怪的人:大理民宿老板阿树,曾是北京的互联网高管,现在每天只做三件事——“晒茶、喂猫、等雨;敦煌壁画修复师老周,左手少了两根手指,却能用残缺的手画出最生动的飞天;乌镇扎染坊的年轻学徒小满,坚持用传统工艺染布,却被家人骂不务正业”……这些人不是工具人,而是苏棠的镜像:阿树的躺平里藏着被KPI压垮的疲惫,老周的残缺里透着对热爱的执着,小满的倔强里闪着不愿被定义的光。苏棠与他们的对话,像一面面哈哈镜——原来寻找自己,不过是看见别人,再看清自己

​​丢失的自己的显影过程​​:故事没有失忆-寻回的俗套反转。苏棠到最后也没完全想起过去的自己,却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突然顿悟: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衣袂飘向左,有的飘向右,有的甚至残缺了手臂——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她们看起来更鲜活、更动人。她终于明白:​​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名词,而是一场永远在进行的动词——是天台上的热血,是日记里的迷茫,是银镯的温度,是遇见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共同织成的​​

三、写作特点:陈砚秋的“在地性诗学”

陈砚秋被称为最会写烟火气的治愈系作家,但她的文字里没有廉价的温暖,只有像旅途般真实的粗粝与温柔:

​​五感全开的场景刻画​​:她像个高帧率的摄像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包裹读者。比如写乌镇的清晨:石板路还沾着夜露,青石板缝里钻出几株狗尾巴草,被风一吹,扫过我光脚的脚背,凉丝丝的。染坊里飘来蓝草发酵的味道,混着早茶铺的豆浆香,像一杯调得太浓的薄荷拿铁。这些细节不是装饰,而是沉浸式体验”——读者跟着苏棠的脚步,闻得到蓝草香,摸得到石板路的凉,仿佛自己也在进行一场寻找之旅

​​对话即疗愈的叙事节奏​​:小说里没有大段的独白,却用对话推进故事。苏棠与阿树的对话像杯浓茶:你为什么留在乌镇?”“因为北京的天太蓝了,蓝得让人喘不过气。”“那你现在快乐吗?”“快乐啊,每天晒茶时,能看见云从东飘到西;喂猫时,能听见它们打呼噜。快乐就是……不用急着成为谁。这些对话没有说教,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苏棠(也打开了读者)心里的枷锁”——原来快乐不需要成功来定义。

​​留白式的成长隐喻​​:陈砚秋用未完成完成。苏棠的日记始终没补全,银镯的刻字被磨得模糊,老照片的边角卷了毛——但这些不完整,恰恰是最动人的部分。就像她在书里写的:真正的,从来不需要被找到,它本来就在那里,在每一次迷路时,在每一次相遇时,在每一次原来我也是这样的瞬间里。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另一个自己”的跨时空约会

初读《寻我记》时,我正陷在30岁焦虑——工作五年,升了职却丢了热情;谈了恋爱,却总在想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苏棠在高铁站翻出旧照片的场景,突然让我鼻子发酸:照片里的我,穿着白裙子站在海边,举着相机喊要成为自由的人,可现在的我,连周末都要加班改方案。

最震撼的是苏棠与老周的对话。老周指着壁画说:你看这尊飞天,她的手臂断了,可她还是在飞。因为不是靠手臂,是靠心里的那股劲儿。我合上书页,翻出压在抽屉底的油画颜料——那套买了三年、只用过一次的颜料,突然想起大学时想当画家的梦。原来我们都是苏棠:把热爱藏在角落,把应该活成必须,用忙碌掩盖迷茫

合上书的那个周末,我做了件疯狂的事:请假去了杭州,在西湖边的画室报了油画课。第一笔下去时,颜料溅在白裙子上,像朵歪歪扭扭的花。老师笑着说:别怕画错,画错了,才是你的风格。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陈砚秋不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找到自己,而是轻轻说:看,你本来就有自己’——它藏在你没说的那句话里,藏在你没做的那件事里,藏在你敢不完美的勇气里。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年龄的“自我寻找指南”

《寻我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只为迷茫的年轻人而写,更为所有忘记自己是谁的人而生。退休的张阿姨在豆瓣留言:我读了三遍,每次都想起年轻时放弃的钢琴梦。刚毕业的小陆说:苏棠的旅行路线,成了我毕业旅行的攻略——不是为了打卡,是为了遇见它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2023年最具治愈力的书,更被网友称为当代人的精神地图’”

权威评价里,作家毕飞宇说:陈砚秋用最朴实的文字,写出了最深刻的真理——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其实是所有相遇的倒影。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引用书中的场景:当我们被困在应该的生活里,不妨迷路一次——在陌生的街道、陌生的人、陌生的故事里,你会遇见那个被遗忘的自己这些声音让《寻我记》超越了旅行小说的框架,成了一部全民自我疗愈手册

书中有句被反复引用的话:寻找自己的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打开的礼物盒。但更动人的是结尾那句:苏棠合上旧物箱时,突然笑了——原来最珍贵的,从来都在她身上,在每一次呼吸里,在每一次心跳里,在每一次我想试试的冲动里。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某个加班到深夜的时刻,想起苏棠在大理民宿的露台上,望着满天繁星说:原来迷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迷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陈砚秋的伟大,或许就在于她没有给我们正确答案,而是轻轻推了我们一把——

去吧,去遇见,去试错,去犯傻,去活成你自己。

毕竟,人生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找到自己,而是在寻找的路上,活得热气腾腾

“《寻我记》:在别人的故事里,我找到了丢失的自己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 爱阅读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幽默拆解天才”的成长寓言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于1990年出版的幽默成长小说,全球销...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文明对话考古报告 作为20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劳伦斯·宾福德的《中国伊朗编》以19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报告为底本,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部两卷本巨著通过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汉文典...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 爱阅读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代际记忆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温情爆款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是90后作家“苏小满”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家春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年代感——米白色封皮上,一张泛...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文字搭建的“时间博物馆”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耗尽一生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首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于1913年,全七卷完成于1927年。这部被译林出版社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以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