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叶水夫译青年近卫军》:当青春与战火碰撞,理想如何照亮废墟?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8

《叶水夫译青年近卫军》:当青春与战火碰撞,理想如何照亮废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亚历山大·法捷耶夫(苏联文学巨匠,曾任苏联作协总书记)

译者:叶水夫(中国俄苏文学翻译泰斗,1945年初译,1954年修订再版)

出版信息:2023年精装再版(ISBN9787020175994),页数604,定价128元

豆瓣评分:9.3分(超2万条评论,长期稳居苏联文学TOP榜单)

二、书籍内容:真实历史与理想主义的交响

核心事件:

1942年,乌克兰顿巴斯矿区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军占领。一群中学生以共青团员为核心,秘密成立青年近卫军,通过散发传单、刺杀叛徒、破坏运输线等方式反抗侵略者。最终因叛徒出卖,57名成员被捕牺牲,仅剩的幸存者也在解放前夕慷慨就义。

人物群像:

奥列格(16岁领袖):兼具稚气与果敢,用小雄鹰的狡黠与智慧组织行动,临刑前仍高呼让我的死像生一样纯洁

邬丽娅(百合花般的少女):以诗歌为武器,在刑场高唱战歌,背上的血色五角星成为精神图腾。

刘勃卡(“穿裙子的邱列宁”):用舞蹈迷惑敌人,用无线电传递情报,将死亡化作最后的反讽。

历史纵深:

小说以真实事件为骨架,穿插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宏大背景,展现战争中普通人的觉醒与抗争。

三、写作特点:现实主义的血性与浪漫主义的烈焰

双线叙事:

明线:青年近卫军的行动如精密齿轮,炸毁煤矿、破坏铁路、解救战友;

暗线:老布尔什维克舒尔迦的自我救赎,从轻信叛徒到以死明志,完成精神涅槃。

意象的暴力美学:

自然与暴力的对冲:开篇少女们在顿涅茨河畔摘百合,下一秒炮火撕裂天空,形成“鲜花与硝烟”的蒙太奇。

身体的符号化:邬丽娅被刺穿的血背、奥列格被折断的右臂,将肉体苦难升华为精神图腾。

语言张力:

法捷耶夫善用短句制造节奏:“炸弹爆炸——一下,两下,三下——小农舍在震颤,飞机怒吼着升空”(叶水夫译本保留俄语句式的凌厉感)。

叶水夫的翻译策略:异化处理保留俄式激情,如“青年们绷紧如琴弦的身躯”“眼睛在油灯下黑得发亮”,让中文读者感受斯拉夫式的壮烈。

四、阅读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献祭

初读震撼:

翻开第一页,克拉斯诺顿的夏日牧歌骤然碎裂——炮弹撕裂天空,少女的裙摆与传单共舞。这种“美好与毁灭”的并置,让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红衣女孩的隐喻。

情感共振:

奥列格与母亲的对话直击泪点:“妈妈总说‘我的小鹰’,可我连幸福都没尝够就死了……但千百万人像我一样死去,我有什么可遗憾?”(P63)这哪里是战争小说?分明是写给所有理想主义者的安魂曲。

现实映照:

2022年俄乌冲突中,克拉斯诺顿再度成为前线。书中青年近卫军战斗过的矿井,如今埋葬着新世纪的亡魂。历史循环的荒诞,让这部70年前的作品陡增现实重量。

五、评价与影响力:红色经典的当代回响

文学史地位:

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称“苏联青年精神史诗”,毛泽东曾评价《毁灭》(法捷耶夫处女作)“影响全世界”。

王蒙坦言《青春万岁》的灵感直接源于本书,“那种用生命燃烧理想的冲动,是跨越时空的共鸣”。

社会意义:

集体记忆的锚点:在“躺平”“摆烂”盛行的当下,书中青年用死亡守护信仰的姿态,成为对抗虚无的强心剂。

国际共运的镜像:冷战结束后,本书一度被解构,但俄乌冲突中乌克兰民众自发重读此书,证明英雄叙事永不退场。

争议与反思:

1951年苏联官方修订版删减地下党指导不足的情节,引发英雄是否该为体制背书的论战。叶水夫1954年译本保留争议,让读者自行判断历史的复杂性。

六、金句摘录:穿透时空的精神火炬

“他们的精神翱翔在只有人类伟大的、富有创造力的精神才能达到的无限崇高境界。”(小说结尾)

“就算我才十六岁,我的生活道路这样短促却并不是我的过错……我幸福,因为我没有像蛆虫那样匍匐爬行——我在斗争。”(奥列格遗言)

“这样的国家过去站得稳,将来也能站得稳。我过去曾想,难道没有力量来对付他吗?现在我一跟你们在一起,我的精神就完全振作起来。”(少校读青年诗作)

七、为什么我们仍需读《青年近卫军》?

在这个解构崇高的时代,法捷耶夫用血与火重铸了理想主义的重量。叶水夫的译本像一柄双刃剑:既割开战争的血腥,又缝合信仰的裂痕。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刷着“二战”梗图时,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会告诉你,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键盘上的热血,而是黑暗中依然选择成为光。

“《叶水夫译青年近卫军》:当青春与战火碰撞,理想如何照亮废墟?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初版于1776年(恰好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年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系统阐述市场经济原理的著作**,也被称为《国富论》。它诞生于工业革命萌芽...

《哈姆莱特》:一面照见人性深渊的“镜子剧场” | 爱阅读

《哈姆莱特》:一面照见人性深渊的“镜子剧场”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一句话概括《哈姆莱特》,它是“人类精神困境的‘永恒剧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于1600-1601年创作的悲剧,与《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并称“四大悲剧”。全剧约3万字,分五幕,以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主...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 爱阅读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餐饮业服务假象的认知革命 黄铁鹰2012年完成的这部管理学案例集,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服务业"微笑服务"的表演假象。这位北大光华教授用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案例,重构了餐饮业的管理认知图景,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6年光阴,解剖“活100年”的商业密码 《基业长青》是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与杰里·波拉斯耗时6年完成的经典研究著作,出版于1994年。两位作者筛选了18对“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前者在更长周期内保持市场...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一、书籍基本信息:莎翁的奇幻喜剧圣殿 作为威廉·莎士比亚最富想象力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以五幕剧形式,将雅典宫廷的严肃婚约与森林精灵的荒诞魔法交织,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象共舞"的戏剧世界。这部1590年代完成的剧本,被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称为"英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