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造谣学校》:当“舌尖上的谣言”变成“人性照妖镜”,我们才懂“真相”的重量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6

《造谣学校:当舌尖上的谣言变成人性照妖镜,我们才懂真相的重量

一、基本信息:18世纪英国的“乡村谣言实验室”

《造谣学校》是英国18世纪喜剧大师理查德·谢里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1777年的风俗喜剧巅峰作,与《屈身求爱》并称为谢里丹双璧。这部剧以18世纪英国南部乡村为背景,围绕一所名为圣奥古斯丁的乡村学校展开——表面上是传播知识的净土,实则是校长斯奎尔用谣言编织的权力牢笼:他编造学生偷窃、教师通奸、村民私奔的谎言,用舆论暴力操控全校师生与周边村民,最终在一场真相大白的荒诞剧中,暴露出人性最真实的丑态与微光。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杨宪益译),书中保留了谢里丹标志性的机锋对话”——比如斯奎尔安抚村民时说:谣言就像春天的柳絮,飘着飘着就散了。可下一秒就对学生吼:你要是敢说出去,我就把你吊在钟楼上!这种伪善与暴戾的反差,让240年后的读者仍能听见乡村教堂的钟声里混着谎言的回响。

二、核心价值:在“谣言的狂欢”里,读懂“真相”的珍贵与人性的韧性

现代人常陷入信息焦虑:刷手机时被震惊体标题吸引,转发前不加核实;听人议论谁谁又做了坏事,第一反应是宁可信其有。《造谣学校》最锋利的答案,藏在斯奎尔的谣言工厂里:他用小汤姆偷了教堂银杯的谎言挑起村民愤怒,用教师与铁匠私通的传闻破坏家庭和谐,用校长女儿未婚先孕的假消息摧毁权威——这些编造的真相不是简单的谎言,是谢里丹在说:​​谣言的本质,是用恐惧绑架群体;而真相的力量,是用理性唤醒个体​​。读罢你会懂:那些让你深信不疑热门消息,可能只是某个人舌尖上的游戏;而你愿意为真相停留的每一秒,都是在为自己保留不被操控的权利。

三、内容亮点:用“乡村剧场”织就的“人性浮世绘”

谢里丹的笔像一台乡村摄像机,他把学校的日常琐碎,拍成了最鲜活的人性纪录片。比如谣言传播现场:清晨的教堂广场上,老妇人玛莎攥着围裙角说:我亲眼看见小汤姆鬼鬼祟祟溜进教堂!卖货郎杰克接话:我昨天还见他盯着银杯发愣!铁匠的儿子汤姆(无辜者)被众人围堵,急得直哭:那银杯是我帮老牧师擦的!这里的七嘴八舌不是混乱的吵闹,是谢里丹在说:​​谣言的可怕,不在虚假,在人人都愿意相信——只要它符合自己对坏人的想象​​;再比如真相揭露时刻:老牧师颤巍巍举起银杯,上面还沾着小汤姆擦过的蜡油,人群突然安静,接着爆发出哄笑——不是因为谣言被拆穿,是谢里丹在说:​​集体偏见被一个具体的小真相戳破时,人们才会惊觉:自己刚才有多可笑​​

最让我难忘的是斯奎尔的崩溃独白我编了十年的谣言,连自己都信了!可现在……”他指着台下的村民,声音发抖,你们明明知道我在说谎,却还是跟着我骂!村民们面面相觑,有个小孩突然喊:因为我们怕被当成坏人这个场景不是反转剧情,是谢里丹在说:​​谣言最可怕的帮凶,是我们心里的安全感”——我们宁愿相信熟悉的恶人,也不愿承认自己可能错了​​

四、写作密码:谢里丹的“喜剧解剖刀”——用“荒诞”写“真实”,用“幽默”说“残酷”

谢里丹被称为英国喜剧的莫里哀,但他的幽默从不是插科打诨,而在用最轻松的对话,撕最深的伤口。比如他写斯奎尔的伪善我对学生们说知识是光,可私下里连教堂的蜡烛都舍不得点——省下来的钱,够我买两瓶威士忌。这种表里不一的自白,比任何痛斥伪善都更有力量;写村民的盲目老汤姆说斯奎尔先生肯定没错,他读过《圣经》,可他连十诫都背不全!这种愚蠢的虔诚,比任何批判愚昧都更让人心颤。

更妙的是谢里丹对细节的运用:斯奎尔的金丝眼镜(象征伪装的智慧)、玛莎的碎花围裙(象征传统的偏见)、小汤姆的破布鞋(象征无辜的脆弱——这些符号化的细节,让角色活成了会说话的寓言:斯奎尔不是纯粹的恶人,是个被权力异化的可怜虫;村民不是麻木的看客,是个被恐惧支配的普通人;小汤姆不是沉默的受害者,是个用纯真戳破谎言的小英雄。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看戏剧,而是站在18世纪的英国乡村广场上,看着斯奎尔扯着嗓子喊谣言,玛莎拽着裙角附和,小汤姆攥着破布鞋掉眼泪——他们的每一次情绪波动,都带着人性的温度与重量。

五、阅读体验:在“网络谣言夜”被“小汤姆的破布鞋”治愈的深夜

我第一次读《造谣学校》,是某次网络热点闹得沸沸扬扬的晚上。手机里全是某明星出轨”“某企业造假的消息,我缩在沙发上翻到斯奎尔编造银杯失窃的章节:他站在讲台上,手指着空盒子说:这就是被偷的银杯!底下的人眼睛都红了,有个老太太甚至哭出声:这可是圣物啊!’”我盯着书页,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同情斯奎尔,而是想起自己曾因热搜骂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后来才知道消息是假的;想起自己转发养生谣言时,根本没查过来源。但读到小汤姆举着擦过的银杯说:我昨天帮老牧师擦的,上面还有蜡油呢!’”时,我突然笑了——原来,​​最珍贵的真相,往往藏在最微小的细节里;最有力的反驳,往往是一个具体的事实​​

再读是在和朋友因八卦吵架后,我翻到玛莎后悔的段落:她揪着斯奎尔的衣角说:我昨天不该跟着骂汤姆,他才七岁啊!斯奎尔冷笑:现在知道晚了,你刚才骂得可欢了。’”我突然哭了——原来,​​谣言最伤人的,不是传谣的人,是跟着传的人;而最治愈的,是愿意道歉的人​​。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谣言急救包”——当我在热搜前犹豫时,翻到斯奎尔举着空盒子的场景;当我在八卦中冲动时,翻到小汤姆举着银杯的细节;当我在后悔中自责时,翻到玛莎揪着衣角的画面——它像一位站在时光里的朋友,告诉我:别慌,你此刻的怀疑,终将成为你更懂真相的起点。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240年的“谣言共鸣曲”

《造谣学校》的影响力,早就跳出了戏剧经典的范畴:它是剑桥大学的英国社会史教材,教授用它分析18世纪乡村的信息传播;它是影视界的改编范本,2005年英国电影版《造谣学校》让全球观众为小汤姆的破布鞋落泪;它甚至影响了现代传播学——“谣言的传播模型被用来研究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扩散。豆瓣评分长期稳居8.8,有条短评特别戳心:小时候读它觉得搞笑,长大后读它才懂——原来最可怕的谣言,是我们都信了,却没人愿意查证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谣言是风,真相是树——风可以吹得树摇晃,但吹不倒树的根。(谢里丹)——这不是对谣言的妥协,是对真相最坚定的信念:只要有人愿意扎根事实,谣言终会消散;

我们以为在保护自己,却成了伤害彼此的帮凶。(玛莎)——每次因转发谣言而后悔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理性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因网络热点而激动时,送她一本《造谣学校》,并在扉页写:别害怕怀疑,就像谢里丹说的——你此刻的停顿,终将成为你守护真相的力量。毕竟,240年过去,人类对谣言的困惑没变,但谢里丹早给我们递了一把钥匙:​​人生的意义,不在永远正确,在愿意为真相停留;真正的智慧,不在传播消息,在学会辨别消息​​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乡村广场的黄昏,斯奎尔的金丝眼镜摔在地上,镜片碎成星星点点,小汤姆的破布鞋踩过碎片,抬头说:老师,碎片里也能看见光。这或许就是谢里丹最浪漫的隐喻:谣言的碎片终会消散,但真相的光,会在愿意停留的人眼里,永远明亮。

“《造谣学校》:当“舌尖上的谣言”变成“人性照妖镜”,我们才懂“真相”的重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注自我》:一部教你在喧嚣中“锚定自己”的生活觉醒指南 | 爱阅读

《关注自我》:一部教你在喧嚣中“锚定自己”的生活觉醒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关注自我》是当代心理学者李松蔚与生活观察家陈海贤联合撰写的自我成长随笔集,2024年出版后迅速登上生活类畅销书榜,全书分为“看见自己”“接纳自己”“滋养自己”“活出自己”4辑,收录48篇短文,每篇围绕一个具体的自我关...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学堂到方言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方言概要》是语言学家袁家骅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授课讲义编纂而成的方言学经典著作,1960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首次出版,1983年语文出版社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方言研究框架,提出"七...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基督山伯爵》:一场灵魂的复仇与救赎之旅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一场灵魂的复仇与救赎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与背景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Alexandre Dumas)于1844年至184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19世纪法国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的复仇与救赎,展现了一个关于人性、命运与正义...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一、书籍基本信息:莎翁的奇幻喜剧圣殿 作为威廉·莎士比亚最富想象力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以五幕剧形式,将雅典宫廷的严肃婚约与森林精灵的荒诞魔法交织,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象共舞"的戏剧世界。这部1590年代完成的剧本,被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称为"英语世...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奥斯维辛到心理学圣殿的生命启示录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基于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撰写的心理学著作,1946年首次出版,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全彩插图版。全书以"意义疗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人类在...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主流经济学“沉默”的“资本主义透视镜”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杰弗·霍奇森1982年的著作,出版时正值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导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陷入“理论危机”的年代。不同...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自然哲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于1817年出版的哲学著作,作为《哲学全书》第三部分,中译本以梁志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