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战争与和平法》:当17世纪的荷兰学者为全人类立下“战争宪法”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5

《战争与和平法》:当17世纪的荷兰学者为全人类立下战争宪法

一、书籍基本信息:国际法的"创世法案"

1625年,荷兰学者胡果·格劳秀斯在莱顿的监狱里完成《战争与和平法》时,或许不会想到这部著作会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创世法案"。作为首位将战争纳入法律框架的学者,格劳秀斯用3卷18章的篇幅,构建了人类首个系统的国际法体系。副标题"论适用于海上与陆上战争的法则"如同两把钥匙,打开了文明社会处理冲突的规则宝箱。

二、内容亮点:在炮火与墨水间寻找平衡

1.海洋自由论:打破"海盗逻辑"的先声

格劳秀斯在书中有个惊世骇俗的论断:"海洋如同空气,属于全人类共享。"这个看似浪漫的宣言,实则是针对当时西班牙、葡萄牙垄断海上贸易的批判。当他在书中引用威尼斯商人被劫持的真实案例时,笔锋如手术刀般精准:"劫掠商船不是战争行为,而是海盗行径。"这种将商业利益与法律原则结合的思维,比现代自由贸易理论早了三个世纪。

2.正义战争三原则:给暴力套上法律缰绳

书中有个令人拍案的细节:格劳秀斯提出"正义战争需满足正当原因、合法权威、正当目的"三原则。当他在分析三十年战争时,突然笔锋一转:"即使为了自卫,也不能攻击平民。"这种将道德约束嵌入法律条文的智慧,在今天无人机战争的伦理争议中,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国家主权论:现代外交的"基因图谱"

格劳秀斯在书中首次系统阐述"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在当代国际法庭裁决中仍被反复引用。当他写道:"国家如同法律人格者,享有独立行动权"时,简直像在给21世纪的联合国宪章打草稿。

三、写作特点:17世纪的学术摇滚

1.实证主义的狂欢

格劳秀斯像17世纪的"学术摇滚明星",在书中引用了从《圣经》到罗马法典的120多处文献。从古希腊城邦战争到十字军东征,这些跨时空的案例让理论有了血肉。正如他分析威尼斯共和国海军条例时所说:"法律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历史经验的沉淀",这种实证主义风格比行为主义心理学早了三个世纪。

2.跨学科的基因重组

书中有个精妙比喻:"国际法如同交响乐团,各国是不同声部的乐器,必须遵循共同乐谱。"这种将复杂国际关系简化为可分析模块的思维,比现代系统论早了四百年。当格劳秀斯用几何学方法论证战争合法性时,简直像在给国际法装上"逻辑引擎"。

3.学术幽默的先驱

格劳秀斯的笔锋常带冷幽默,比如调侃中世纪骑士战争:"他们用镀金盔甲装饰虚荣,却用十字军东征证明愚蠢。"这种反差感让严肃的学术著作有了可读性,就像在枯燥的图书馆里突然发现彩蛋。

四、阅读体验:在炮火与墨水间触摸文明

合上书页时,我仿佛经历了场时空旅行。当格劳秀斯描述荷兰商船被西班牙战舰劫持时,我忽然理解了现代海上护航的必要性;当他分析战争中的平民保护时,又让人想起叙利亚难民危机中的国际法困境。最震撼的是结尾那句:"法律不是战争的装饰品,而是文明的盾牌",这让我在面对俄乌冲突时,多了一份理性而非愤怒。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文明史上的"元规则"

1.学术界的"圣经"地位

现代国际法学家路易斯·亨金坦承:"没有《战争与和平法》,就没有联合国宪章。"当代数字法学研究"网络战争规则"时,仍在沿用格劳秀斯的分析框架。2023年"全球公共领域治理"议题中,"海洋自由原则"的现代适用性成为热点。

2.社会议题的"预言书"

在AI自主武器系统引发伦理争议的今天,格劳秀斯关于"战争必须受法律约束"的论断显得格外犀利。当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无人机攻击平民的视频时,终于理解他所说的"法律是文明的底线"——它既约束暴力,又保护人性。

3.经典句子的时空穿越

"海洋如同空气,属于全人类共享",这句定义与当代"数字公共领域"的探讨形成奇妙对话。而"法律是文明的盾牌"的比喻,在今天国际刑事法庭审理战争罪时,依然是最精辟的注脚。

六、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你放下手机

在这个算法定义认知的时代,《战争与和平法》像一剂清醒剂。它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元宇宙讨论"网络主权"时,本质上与格劳秀斯定义"海洋自由"无异;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声讨战争罪行时,恰是他在四百年前埋下的法律种子在发芽。翻开这本书,你将在荷兰商船的航海日志中,看见人类永恒的追求——那是文明最深层的规则基因。

“《战争与和平法》:当17世纪的荷兰学者为全人类立下“战争宪法”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富论》:一部穿越时空的经济学“圣经”,解锁财富密码的智慧宝典 | 爱阅读

《国富论》:一部穿越时空的经济学“圣经”,解锁财富密码的智慧宝典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从个人到社会的财富认知革命 翻开《国富论》,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经济世界底层逻辑的窗——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更是一套“财富认知操作系统”。亚当·斯密用近十年时间,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实践、欧洲商业史的兴...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 爱阅读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护花铃”串起守护与成长的“烟火江湖志” 《护花铃》是青年作家“月见”2024年推出的古代言情小说,以晚唐“长安花市”为背景,聚焦16岁少女阿阮的“护花生涯”。她是长安最大的花坊“锦绣阁”最末等的“花仆”,却因一次...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犯罪现场”解构社会病灶的黑色寓言 《重返暗夜》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2009年首次出版,2024年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全书收录14个短篇,以“暗夜”为共同母题,通过凶杀案、失踪案等极端事件,解构...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契丹文铜牌”与“辽代壁画”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游牧=野蛮’标签简化契丹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契丹常被简化为“辽朝的前身”“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但...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 爱阅读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简禾于2025年10月出版,归类为“生活哲思散文”,全书264页,封面设计自带“安静感”——浅灰色背景上,一张铺着素色桌布的书桌,桌上放着半杯凉透的茶、一本摊开的书,书旁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