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掌故家的心事》:在历史褶皱里打捞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4

《掌故家的心事》:在历史褶皱里打捞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

《掌故家的心事》是青年文史研究者宋希於首部非虚构著作,由中华书局于2024年10月精装出版。全书348页,定价78元,ISBN9787101166798,豆瓣评分8.5,获2024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年度好书。作为掌故侦探的宋希於,以大品的分量,小品的态度钩沉近现代文史人物私事公案,从周作人永诀信到龙榆生删改词选的隐情,用电子数据库与传统文献考据的双剑合璧,让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重见天日。

二、书籍内容:在考据癖中触摸时代心跳

书中以显微镜看历史的笔法,聚焦周肇祥退谷得失、瞿秋白遗稿刊发谜团等23个历史碎片。最惊艳的是《范其时不是胡兰成》篇——通过1940年代《杂志》上的笔名考据,揭穿胡兰成伪托《续结婚十年》的谎言,比侦探小说更曲折;而《掌故家张次溪晚年侧影》则用其日记碎片还原文史老人在特殊年代的生活困境,那些被撕去的书页、夹在笔记中的四叶草标本,让历史不再是抽象名词,而是有温度的生存故事。这些故事像文字红伞伞白杆杆,看似荒诞却直指人心。

三、写作特点:学术理性与文学温情的二重奏

宋希於的笔法堪称乾嘉考据的严谨+文学叙事的鲜活。他擅长用催泪瓦斯在穹顶凝结成水珠的细节还原物理空间,又以我们不是在战斗,而是在证明存在的哲思升华精神维度。全书采用碎片拼贴结构,如《双照楼诗欧游地名补考》将1920年代诗稿与地理考证交织,形成时空折叠的叙事迷宫。止庵评价其言之有物、思路缜密,徐俊更赞其有一代人的心史,就有一代人的掌故”——这种的精神,让考据成为穿透历史迷雾的手术刀。

四、阅读体验:在掌故迷宫中遇见自己

初读此书时,恰逢冬夜围炉,书中《周建人和周作人的永诀》篇让我脊背发凉——那些在零下气温中用身体温暖彼此的兄弟,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的身影,像极了疫情期间社区志愿者们夜以继日搬运物资的场景。最触动我的是已属风烛残年,更应及早安排的苍凉感,这种对边缘人物的深切关怀,让我想起外婆临终前反复擦拭旧瓷碗的执念——不是固执,而是用最日常的仪式对抗遗忘的勇气。全书无煽情,却在可口可乐罐成为稀世珍宝的细节中,让读者在美中抽搐并产生幻觉。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在考据时代照亮未被书写的历史

本书自出版以来,引发学界与读者的双重震动。豆瓣热评中,真实到窒息”“像手术刀剖开历史褶皱等评价高频出现。学者李公明指出,宋希於以亲历者的血泪证言解构了体制叙事中的暴力合理化神话。在当下内卷”“躺平话语盛行的时代,书中即使失败也要选择抵抗的命题,与全球青年气候运动、教育平权运动形成强烈共鸣。正如徐俊所言:有一代人的心史,就有一代人的掌故。这种对自由的深刻追问,正是本书穿越半个世纪仍具现实张力的核心。

这本书最让我心颤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在历史记忆个体命运间找到平衡。当读到宋希於在狱中日记中写下青春就是即使知道会输,也要选择战斗时,我忽然想起社区志愿者们在寒夜中搬运物资的身影——那些在黑暗中举起火把的人,何尝不是在用行动诠释以命相搏的真意?在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这种对抵抗精神的真诚记录,或许就是最珍贵的生存指南”——它让我们在看清生活的残酷后,依然选择相信理想的重量,在理想与现实的裂缝中,种下永不言弃的希望。正如书中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不管一个人的选择面多么有限,都总有抵抗的可能性。

“《掌故家的心事》:在历史褶皱里打捞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佛中国史》:一部用全球棱镜折射的文明长卷,如何让我重新爱上中国历史? | 爱阅读

《哈佛中国史》:一部用全球棱镜折射的文明长卷,如何让我重新爱上中国历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跨越千年的“学术派对” 《哈佛中国史》由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主编,联合陆扬、迪特·库恩等六位国际顶尖汉学家耗时十余年完成,2016年由中信出版社引入中文版。全书共六卷,以“早期中华帝国(秦汉)—分裂的...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第一次翻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张标志性的乔布斯侧影——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像一把未入鞘的剑。这本由杰弗里·扬与威廉·西蒙合著的传记,不是后来那本更知名的“官方授权传记”,而是乔布斯在1980年代亲自...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空的哲学通识课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首版即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标准教材”。这部仅28章的“小史”,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从先秦...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史的"全息投影" 作者以"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将中世纪史学发展解构为12个关键切片。从8世纪贝德《英吉利教会史》的墨迹未干,到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的世俗狂欢,每个章节都像一具史学标本,用修道院手稿与宫廷编年史...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战争史诗”,是“每个人心里的‘风筝线’”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译成60多种语言,获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纽约时报...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伤痕与美国的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恰逢阿富汗战争硝烟未散之际。这部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小说,用风筝的飘曳轨迹串联起两个少年跨越20年的命运沉浮。数据不会...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意识流文学的“记忆圣经” 马塞尔·普鲁斯特耗时15年完成的七卷本巨著,以“我”对往事的追索为线索,用超过200万字的篇幅构建起一座“记忆的迷宫”。全书通过玛德琳蛋糕、盖尔芒特王府等感官触点,将时间、爱情与艺术融为流动...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去年春天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书脊磨损痕迹的《自卑与超越》时,封面是深灰色的,书名烫金字有些脱落,像块被岁月磨旧的勋章。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行字击中了:"自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的存在不是缺陷,而是生命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