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一本让“玩”变成“学”的魔法指南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8

《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一本让变成的魔法指南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蹲在幼儿园的种植角,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己种的萝卜争论谁的叶子更大。封面上那句教材不是知识的集装箱,而是童年成长的脚手架像一颗小石子,轻轻砸进我心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把幼稚园教材写得如此不严肃的学术书。三个月后合上最后一页,我笔记本上记满了歪歪扭扭的批注,最醒目的那句是:原来,教孩子认识一片叶子,真的能教出整个世界。

一、​​初遇:它不像“教材研究”,更像一场关于童年的对话​​

先说说基本信息:这本书由学前教育专家李芳教授主编,202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算得上是近年幼儿教育领域的现象级著作。装帧设计就很孩子气”——米白封面印着手绘的蜡笔画: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够绘本,男孩趴在地上观察蚂蚁,连书脊都画着歪歪扭扭的彩色蜡笔痕迹,完全不像传统学术书的严肃脸

翻开目录就更有意思了:第一章叫被误解的幼稚:幼稚园教材的百年流变,第二章是课本生活场:教材的生活化重构,第三章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教材如何回应差异”……没有晦涩的术语堆砌,倒像是一位懂孩子的老朋友在和你聊:你看,咱们小时候学的aoe,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能背100首古诗,却分不清韭菜和麦苗?

二、​​拆解:它的“干货”藏在细节里,像剥洋葱一样越读越惊喜​​

如果说传统教材研究总爱讨论应该教什么,这本书的野心更大——它想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学。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每一个章节都充满拆盲盒般的惊喜。

比如第二章生活化重构里,作者举了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案例:某幼儿园曾用春天的花朵主题做教材,原本计划是认识5种花背诵《咏柳》画花朵。但作者团队蹲点观察两周后发现,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花名,而是为什么有的花早上有露珠,下午就没了?”“蜜蜂采蜜时会说话吗?于是教材被改成了露珠侦探社”“蜜蜂的日记”“花的香味实验室。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花瓣纹路,用棉签收集花蜜测甜度,甚至用黏土捏出蜜蜂的通讯录”——知识不再是灌输的,而是孩子在探索中到的。

这种从孩子的眼睛出发的设计,在书中俯拾皆是。第三章提到差异回应时,作者用大量一线教师的观察记录证明:有的孩子通过搭积木学数学,有的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学语言,还有的孩子通过照顾自然角学责任。书里甚至附了20张真实的孩子作品照片——歪歪扭扭的天气记录表、用树叶拼贴的我的家、用粉笔在走廊画的数字火车。看着这些不完美的作品,我突然懂了作者说的:好的教材不是标准答案的模具,而是允许孩子长歪的土壤。

三、​​共鸣:它戳中了所有“懂孩子”的人的痛,又给了温暖的解药​​

作为准幼儿教师,我曾在实习时被教材焦虑折磨过:明明知道孩子不爱听1+1=2的集体教学,却因为要完成教学进度硬着头皮上;明明看到孩子们围在窗台看蜗牛入了迷,却想着等讲完这页拼音就去。这本书最戳我的,是它戳破了教育中的虚假忙碌”——我们总以为教得多就是教得好,却忘了孩子的大脑需要留白,需要无目的的探索

作者在书中写过一句话,我在笔记本上抄了三遍:教育的残忍,莫过于用成人的有用,杀死了孩子的有趣但更温暖的是,它也给出了解药:比如建议教师每周留两小时空白时间,让孩子决定玩什么;比如提醒家长别着急教孩子认字,先和他一起读一本翻烂的图画书;比如强调教材的价值不在厚度,而在是否能让孩子的眼睛亮起来

这些观点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有扎实的研究支撑的。书中引用了北师大的一项追踪调查:使用生活化教材的班级,三年后孩子的创造力测试得分比传统班级高37%,社交能力评分高出29%。更让我意外的是,一位退休的老园长在书的后记里写:我教了40年幼稚园,直到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我当年让孩子捡落叶、堆沙堡,都是在做最珍贵的教育。

四、​​回响:它不只是书,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静悄悄革命”​​

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超我的预期。在豆瓣读书上,它长期位居学前教育类榜首,短评里有幼儿园老师说终于找到理论支持,敢和孩子一起不按教材走,有家长留言原来陪孩子玩也是有方法的,我不再焦虑别人家的孩子会背多少诗’”,甚至有教育政策研究者引用书中的观点,建议调整幼儿园课程指南。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所在的实习幼儿园把这本书当成了教师必读书。上周教研会上,主班老师举着书说:咱们班的主题墙该换了——不是贴满孩子的画,而是记录他们探索的过程:比如昨天朵朵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黏液,我们就一起查资料蜗牛的黏液有什么用,这些才是真正的教材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作者的初心: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学

五、​​余韵:合上书,我想重新认识“童年”​​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如何设计教材的方法,更是一次对童年的重新理解。它让我想起实习时那个蹲在种植角的小女孩——她举着萝卜说:老师你看,它的根像奶奶的白头发!那一刻,她不是在学植物的根,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触摸生命的温度。而这本书教会我的,就是保护这种温度。

书里有句话,我愿把它当作所有教育者的咒语儿童的学习,是一场温柔的冒险——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填满的背包,而是能打开背包的钥匙。

如果你是幼儿教师,这本书会帮你找到不按套路出牌的勇气;如果你是家长,它会让你学会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如果你只是对教育感兴趣,它会告诉你:原来最深刻的教育智慧,藏在一个孩子的提问里,一片落叶的纹路里,甚至是一只蜗牛的黏液里。

毕竟,教育最美的样子,不就是和孩子一起,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吗?

“《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一本让“玩”变成“学”的魔法指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福利大博弈:欧洲福利制度的百年激荡》:当“福利蛋糕”引发世纪争夺战 | 爱阅读

《福利大博弈:欧洲福利制度的百年激荡》:当“福利蛋糕”引发世纪争夺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显微镜解剖福利制度的“侦探小说” 书名:《福利大博弈:欧洲福利制度的百年激荡(1875—1975)》 作者:彼得·鲍德温(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社会政策比较研究领域“福尔摩斯”) 译者:珍...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 爱阅读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悬疑的“人性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破圈神作 《祸害成患妖成灾》是90后作家“青衫客”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奇幻文学社“志怪新章”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古风张力——青灰色石板路上,半片残破的红...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到台大的文化摆渡船 2011年,余秋雨将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成书,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真人秀”——课程实录里穿插着北大...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普利策奖得主杰夫·欧文的史诗级小说《中性》(2002)以“性别转换者”卡利俄佩的视角,讲述其从出生时的生理男性到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蜕变,同时揭开家族跨越世纪的“性别秘密”。作品获“普利策小说奖”,被《纽约时...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一、书籍基本信息:莎翁的奇幻喜剧圣殿 作为威廉·莎士比亚最富想象力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以五幕剧形式,将雅典宫廷的严肃婚约与森林精灵的荒诞魔法交织,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象共舞"的戏剧世界。这部1590年代完成的剧本,被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称为"英语世...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