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着魔》:当执念变成藤蔓,我们都在与内心的“鬼”共舞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5

《着魔》:当执念变成藤蔓,我们都在与内心的共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疯狂写就的人性解剖书”

《着魔》是青年作家周晚2022年推出的悬疑心理小说,以江南古镇青棠镇为背景,讲述古董修复师陆昭在修复一面明代铜镜时,意外触发执念共鸣”——镜中浮现的陌生女子影像,逐渐与他现实中的生活重叠:未婚妻林夏的失踪、童年目睹的火灾、镇民口中每修复一面镜子就会招魂的传说……这场修复即唤醒的游戏,最终揭开了一段跨越百年的执念闭环

这部被称为中国版《闪灵》+《百年孤独》的作品,上市半年销量破50万册,被《南方周末》评为2022年最让人脊背发凉的心理悬疑小说,更在豆瓣读书获得8.9分(15万人评价)——它不是鬼故事,而是一场用执念为刀,剖开人性最深幽褶皱的精神实验。

二、内容亮点:执念的“三重镜像”,比鬼更可怕的是人心

若用一句话概括内容,一个修复古镜的男人,被镜中幻象困住,最终发现困住自己的从来不是鬼”——这太轻了。周晚的笔像一把淬了毒的银簪,用最细腻的细节,把执念写成了一场缓慢的凌迟:

​​陆昭的修复强迫症​​:作为古镇最有名的古董修复师,他能用竹片剔除瓷器上0.1毫米的杂质,却总在修复铜镜时手抖——因为他修复的第一面镜子,是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镜背刻昭儿,别信镜中人。但此刻,镜中女子正用和他母亲一样的语气说:你以为你在救她?你只是在救自己。这些矛盾的细节不是伏笔,而是周晚在说:执念不是突然降临的,它是我们亲手织就的网,每一根丝都写着我不甘心

​​林夏的消失谜题​​:陆昭的未婚妻林夏在筹备婚礼前突然失踪,没有遗书,没有目击者,只留下半块碎玉(和他修复的铜镜纹路吻合)。更诡异的是,陆昭在镜中看到的女子,正是林夏童年时的模样——这个总把我怕黑挂在嘴边的姑娘,如今在镜中说:你看,我早就告诉过你,黑暗里有光。这些碎片化的线索不是推理游戏,而是周晚在追问:我们爱的人,究竟是他们,还是我们想象中的他们

​​古镇的集体执念​​:青棠镇的老人总说镜子有魂,因为百年前镇里发生过一场大火,七个被锁在祠堂里的女孩,用血在镜上写下复仇。如今,陆昭修复的每面镜子,都会浮现不同年代的女子影像:民国时的戏子、建国后的教师、90年代的纺织女工……她们的故事各不相同,却都重复着同一句话:我没被看见,所以我回来。这些群像不是背景板,而是周晚在说:执念从来不是个人的,它是一个镇、一个时代、一代人的未完成事件

最震撼的是结尾:陆昭终于修复了那面招魂镜,镜中却映出自己的脸——原来他才是百年前那场大火的幸存者,他的修复执念,不过是在重复祖先掩盖真相的本能。这个反转不是惊悚,而是一声闷雷:​​我们以为着魔是外界的诱惑,其实是我们内心不肯放下的执念,在借尸还魂。​​

三、写作特点:周晚的“镜像诗学”

周晚被称为最会写心理悬疑的青年作家,但他的文字里没有廉价的惊悚,只有像江南梅雨般潮湿的压抑与清醒:

​​五感交织的场景刻画​​:他像个高帧率的调香师,用气味、声音、触觉编织氛围。比如写陆昭修复铜镜的夜晚:檀木桌上的铜镜泛着冷光,镜面有一道细微的裂痕,像道没愈合的疤。窗外飘来青棠镇特有的桂花香,混着松节油的气味,钻进鼻腔时,我突然想起林夏梳头发时,发梢沾的也是这种香。这些细节不是装饰,而是沉浸式陷阱”——读者跟着陆昭的嗅觉、触觉,一步步坠入执念的迷雾。

​​嵌套式的叙事结构​​:小说用现在-过去-镜中三层时间线交织:陆昭修复镜子的现在、他调查林夏失踪的过去、镜中女子讲述的百年往事。每层时间线都像一面镜子,互相映照,互相扭曲。比如陆昭在现在时发现林夏的碎玉,镜中女子在过去时正把同样的碎玉塞进小女孩的手心——这种闭环叙事不是烧脑,而是周晚在说:时间是面镜子,我们以为在向前走,其实一直在原地打转。

​​留白式的心理张力​​:周晚几乎从不直接写陆昭很崩溃镜中女子很恐怖,而是用动作和环境暗示。比如陆昭在修复镜子时,会反复用指甲刮镜沿,直到刮出血痕;镜中女子说话时,声音像浸了水的棉絮,闷闷的,却让陆昭想起母亲临终前的咳嗽声。这些留白像中国画的飞白,让读者的想象力自动填补,反而更让人毛骨悚然——因为执念本身就是看不见的,它藏在每一个没说出口的话里。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内心魔鬼”的跨时空对谈

初读《着魔》时,我正陷在分手后遗症——和交往五年的女友分手,因为她突然变了。我总在想:她以前不是这样的,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陆昭在镜中看到林夏的童年时,突然让我打了个寒颤:这不就是我吗?我也在用过去的她绑架现在的她,用回忆掩盖她可能已经不爱我的事实。

最震撼的是百年大火的真相揭露:七个女孩被锁在祠堂里,并非因为作恶,而是镇民为了掩盖地主强占民女的丑闻。陆昭的祖先正是当年的帮凶,他的修复执念,不过是在用拯救镜中女子的方式,赎罪。这个场景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心里的自我感动”——原来我们所谓的执念,可能只是用正义”“的名义,掩盖自己的不敢面对

合上书的那个深夜,我盯着床头的镜子,突然想起陆昭最后说的话:镜子里的人,其实是你自己。你以为在看她,其实她在看你——看你有多害怕,多不甘,多想抓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一刻我突然释然了:分手不是她变了,是我不肯放下。就像陆昭终于放下修复镜子的执念,我也可以放下挽回的执念,去看看现在的她,和现在的我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执念共鸣器”

《着魔》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只为悬疑爱好者而写,更为所有被执念困住的人而生。职场新人小A在豆瓣留言:读了三遍,每次都想起自己为了升职熬夜加班的日子——原来我也是在修复镜子,用努力的执念,掩盖害怕失败的恐惧。创业者老陈说:陆昭的执念闭环,像极了我们做企业的路径依赖’——明明知道这条路走不通,却因为已经投入这么多,不肯转弯。它被《新京报》评为2022年最具洞察力的人性小说,更被网友称为当代人的执念急救手册’”

权威评价里,作家双雪涛说:周晚用最冷静的笔,写出了最滚烫的痛——我们以为执念坚持,其实是最温柔的自我囚禁心理学家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里引用书中的场景:当我们被困在未完成事件里,不妨像陆昭那样,先放下修复的执念。有时候,不完美完美,更能让我们解脱。这些声音让《着魔》超越了悬疑小说的框架,成了一部全民执念反思录

书中有句被反复引用的话:执念是面镜子,照见的从来不是别人,是我们不敢承认的自己。但更动人的是结尾那句:陆昭把铜镜埋回了青棠镇的老槐树下,镜面上最后一丝裂痕,被雨水冲成了花瓣的形状。他说:原来放下,比抓住,更需要勇气。’”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某个深夜想起陆昭。他蹲在老槐树下,埋掉那面招魂镜,泥土沾在指尖,像沾着百年的风。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周晚的伟大,或许就在于他没有给我们消灭执念的药方,而是轻轻说:看,你的执念里,藏着你的恐惧,也藏着你的渴望。不必害怕,不必否认——但要学会,何时该放下镜子,何时该走向新的光。

毕竟,人生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没有执念,而是在执念里,依然有勇气,重新认识自己

“《着魔》:当执念变成藤蔓,我们都在与内心的“鬼”共舞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 爱阅读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透殖民迷雾的文学手术刀 《黑暗的心》是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于189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刚果河为舞台,用马洛船长的非洲之行揭开殖民主义的华丽帷幕。这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帝国主义扩张下人性的扭曲与文...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 爱阅读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承袭之作 《化学原论》是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于1808年出版的科学巨著,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本书以原子论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物质组成规律,被视为近代化学从炼金术转向科学...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货币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完成《货币均衡论》,系统提出“货币累积过程理论”,彻底颠覆传统货币数量论。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称为“宏观经济学革命性著作”的作品...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一、书籍基本信息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巅峰之作,1844年首次以连载形式发表,至今已被翻译成百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超2亿册,被读者称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天花板’——既有过山车般的剧情,又有直抵人心的思考”。全书以1...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 爱阅读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作家许佳19岁时创作的青春小说,200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2018年再版。故事以女高中生解颐的视角展开,通过非线性叙事串联高考前后的生活碎片,展现一代青少年“乐观而气馁,勇敢而悲伤...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中国哲学的“破冰之作” 1919年,当北洋政府还在“尊孔复古”的泥潭里挣扎时,胡适以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劈开了传统经学的“铁幕”。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科学方法”与“问题意识”双重武器,将中国哲学史从“圣...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欧洲商队骆驼商队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宣布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新闻发呆。20世纪中叶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查尔斯·汤普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