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5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原富》)为切入点,像一把考古洛阳铲,深挖两个核心问题:

语言之困:当19世纪末中文尚无边际效用”“看不见的手等概念时,严复如何用计学”“分功等古雅词汇翻译现代经济学?

时代之问:这本主张自由放任”“最小政府的经济学圣经,如何被积贫积弱的晚清中国接招?是救世良方,还是水土不服?

二、核心价值:破解“西方思想东传”的密码本

这本书像一架思想X光机,让读者看清两个关键收获:

翻译的再创造:严复的译本绝非简单字对字,而是用晚清士大夫的语境重构经济学。例如,他将斯密的分工理论译为分功之理,并附案语:分功愈细,则生财愈速。这种古文+注释的翻译策略,让现代经济学概念在文言文中落地生根

思想的错位对话:斯密笔下的自由市场基于英国工业革命背景,而严复却试图用它解决晚清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书中对比德国、日本对《国富论》的狂热翻译(德国10种译本,日本14种),揭示中国对西方经济思想的冷淡背后,是传统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深层碰撞。

个人触动:读到严复为翻译utility(效用)苦无对应词,最终用计学替代经济学时,我仿佛看到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这种语言之困,何尝不是所有跨文化传播者的共同宿命?作为新媒体从业者,我常为如何用中文表达西方概念焦虑,而严复的挣扎让我明白: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思想世界的搭桥

三、内容亮点:一场“经济学全球漂流”的侦探游戏

赖建诚像一位经济学福尔摩斯,用三大线索串联起《国富论》的跨国之旅:

全球翻译图谱:书中揭秘,意大利1790年首译《国富论》是为参与启蒙运动,日本疯狂重译是为追赶西方,而德国即使被李斯特批评忽视国家利益,仍痴迷于斯密的理论——这种各国译本背后的动机差异,让经济学史从干巴巴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思想博弈

严复的托译言志:严复在《原富》中插入310条案语,表面是解释斯密,实则借机批判晚清弊政。例如,他借斯密的自由市场暗讽清廷重农抑商,又用斯密的分工理论呼吁开矿办厂”——这种夹带私货的翻译策略,让《原富》成为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暗器

假版本与竞译闹剧:书中爆料,法国修士莫雷莱曾抱怨:布拉韦的译本抢了我的生意!原来,1779年两位修士同时翻译《国富论》,布拉韦靠连载抢先出版,莫雷莱则因总主教反对而流产——这种学术宫斗戏,让经济学史瞬间有了八卦的趣味

金句点睛:

翻译不是把字句从一种语言搬到另一种语言,而是把思想从一种文化土壤移植到另一种文化土壤。

严复的《原富》,是斯密的《国富论》在中国土地上长出的一株变异植物’——它既保留了原作的基因,又带着晚清的独特印记。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叙事趣味的“混搭风”

赖建诚的笔法像一位经济学段子手,让硬核学术变得好吃又好消化

历史细节控:他考证出严复为翻译《国富论》,曾翻烂一本《克雷斯欧洲经济史资料集》,甚至因知识量不足被师友嘲笑——这种学术苦行僧的形象,让读者瞬间代入严复的挣扎。

跨学科视角:书中不仅聊经济学,还穿插政治学、社会学、翻译学。例如,分析严复案语时,引用哈佛商学院图书馆的《斯密研究范德布鲁纪念馆藏目录》,用学术考古的方式还原思想传播的路径。

画面感语言:形容德国对《国富论》的痴迷时,他说:德国人像一群经济学狂热粉,即使被李斯特骂卖国,也要一遍遍重译斯密——这种执着,堪比当代粉丝追更偶像新剧。

五、阅读体验:一场“烧脑”却“上瘾”的思想探险

真实体验:读前30页时,我因经济学史+翻译史+晚清史的跨学科内容一度脑容量告急,但赖建诚用严复的翻译困境这条主线串起所有碎片,像玩拼图游戏般逐渐清晰。读到严复用计学翻译economics时,我忍不住拍案:原来经济学这个词是这么来的!

社会评价:

豆瓣读者经济学小白留言:这本书让我明白,严复的《原富》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一场思想实验’——他用斯密的理论,给晚清开了一剂错位的药方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评价:赖建诚的跨国研究,填补了《国富论》传播史的空白,尤其是对严复现象的解析,堪称经典。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没有终章”的经典

学术价值:这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富论》在中国传播的专著,为经济学思想史提供了中国视角。此前学者多聚焦单一国家或人物,而赖建诚通过对比德、日、法等10国的翻译史,揭示了思想传播的全球逻辑

社会意义:在内卷”“躺平撕裂社会的当下,书中对自由市场国家干预的讨论极具现实意义。例如,赖建诚指出,严复译介的经济自由主义对晚清积弱经济并不适用,真正的救亡图存应借鉴德国的国民经济学派”——这种历史照进现实的洞察,让读者反思: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盲目崇拜西方药方

个人推荐:如果你对以下问题好奇,这本书会给你思想暴击

为什么德国人对《国富论》如此痴迷?

严复的翻译,如何让斯密的理论在晚清变形

经济学思想如何在全球漂流本土化

最后一句安利:

读这本书,就像坐上一台经济学时光机’——从18世纪的英国到晚清的中国,从德国的学术狂热到日本的翻译竞赛,你会看到:思想从未静止,它像一条河流,在不同土地上冲刷出独特的形状。而严复的《原富》,正是这条河流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第一道刻痕。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 爱阅读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却在道德、人性与命运的泥潭中挣扎的故事。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人类最隐秘的精神困境——当“复仇”与“良知”碰...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 爱阅读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社会观察与人际交往领域20余年的袁岳——他既是社会学家,也是资深企业家,见过职场、生活里各种“人情困境”,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专家架子”。书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