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一场18世纪的“哲学脱口秀”如何戳中现代人焦虑?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9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一场18世纪的哲学脱口秀如何戳中现代人焦虑?

 

一、书籍基本信息:启蒙时代的“反套路”神作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17651784年间创作的未完成长篇对话体小说,生前仅以手抄本流传,1785年经歌德译介至德国后引发轰动,202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罗芃教授译本,豆瓣评分8.5,被读者誉为一本能让人笑出腹肌的哲学书。这部被米兰·昆德拉称为十八世纪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作品,用主仆二人漫无目的的旅行,拆解了宿命论、阶级、性别、道德等永恒议题,堪称启蒙时代的《奇葩说》

二、核心价值:给焦虑时代的“反内耗指南”

当年轻人陷入躺平还是内卷的拉扯,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成为社交媒体热梗,狄德罗早在18世纪就用雅克的口头禅给出了答案:人世间的福祸都是上边写好的。但这本书绝非简单的宿命论宣传手册”——雅克一边念叨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边偷偷给主人下套骗故事;主人嘴上嘲笑宿命论,却在摔下马时惊呼这果然是命中注定!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矛盾,恰恰戳中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渴望掌控命运,却总被意外打得措手不及;我们相信自由意志,却又在失败时用命运使然自我安慰。

狄德罗用这场哲学脱口秀告诉我们:宿命论与自由意志的辩论,本质是人类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与和解。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被塞进了一台思想洗衣机”——那些纠结于如果当初……”的深夜emo,那些因努力无果产生的自我怀疑,都在雅克和主人的插科打诨中烟消云散。原来,接受有些事无法掌控,反而能让我们更轻松地掌控能掌控的部分。

三、内容亮点:非线性叙事的“俄罗斯套娃”

这本书的结构堪称文学界的乐高”——主仆二人的旅行主线像一根绳子,每隔几页就串起一个独立故事:贵族与农女的禁忌之恋、旅店老板娘的婚姻悲剧、独眼巨人的荒诞冒险……每个故事都像俄罗斯套娃,拆开一层还有一层。最绝的是,这些故事总被莫名其妙的事件打断:主人突然想骑马、雅克被蜜蜂蜇了、路过的修士非要讲个冷笑话……这种故事讲到一半被强行切歌的体验,让读者像坐过山车般心跳加速。

狄德罗还玩起了元叙事”——他时不时跳出故事,直接跟读者对话:您觉得这段该写雅克摔跤还是主人放屁?”“看官,您要是不耐烦了,就翻到下一页吧!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写法,比现代剧《死侍》早了两个世纪。更妙的是,书中穿插的《私生子》《关于的谈话》等短篇,直接讨论戏剧该写普通人还是英雄,相当于狄德罗一边写小说,一边给读者上文学创作课

四、写作特点:启蒙时代的“段子手”

狄德罗的幽默是带刺的——他借雅克之口吐槽贵族:您这类人,把自由挂在嘴边,却连选择早餐吃面包还是饼干都要纠结半天。讽刺宗教虚伪时,他让修士说:我们祈祷不是为了求神,是为了让自己显得虔诚。这些段子放到现在,依然是社交媒体的爆款文案

但最颠覆的是他对主角光环的解构——雅克作为宿命论代言人,本该是超脱淡定的智者,却会因为弄丢主人给的零花钱而懊恼;主人作为贵族,本该威严庄重,却会为了听雅克的恋爱故事而妥协。这种反类型化的塑造,让角色像活生生的人,而非哲学概念的提线木偶。

五、阅读体验:一场“烧脑又解压”的冒险

翻开这本书,就像掉进了一个充满镜子的迷宫——你以为在跟雅克和主人旅行,转眼发现自己成了读者角色,被狄德罗调侃:您要是觉得无聊,就合上书吧,不过我可不会退钱。这种被作者戏弄的感觉,反而让人欲罢不能。

我印象最深的是读到雅克受伤的情节——他明明可以避开危险,却因为命中注定而故意撞上门框,结果伤口感染发烧,在病床上喃喃自语:看,我说过吧,这都是写好的。这种荒诞的黑色幽默,让我一边笑出眼泪,一边想起自己曾因注定失败而放弃的机会。原来,宿命论可以是借口,也可以是治愈创伤的膏药。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歌德到昆德拉,一代代人的“思想玩具”

这本书的附加值简直拉满——歌德称它是德国人理解法国启蒙思想的钥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过雅克的宿命论观点,米兰·昆德拉直接把它改编成戏剧,称其为现代小说的基因库。2021年罗芃译本出版时,同济大学图书馆连夜购入三册,豆瓣网友评价:这翻译太灵了,把狄德罗的机灵劲全译出来了!

更有趣的是,这本书的反套路结构影响了无数后世作家——卡尔维诺说它是反小说或曰超小说的典范,莫言的《生死疲劳》里人死后转世为动物的设定,被学者指出与雅克人生如戏的宿命观异曲同工。

七、个人感悟:它治好了我的“选择困难症”

作为一个曾经被人生选项折磨到失眠的人,这本书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雅克和主人辩论该不该结婚时,主人说:婚姻是枷锁,但孤独是坟墓。雅克却回答:既然怎么选都会后悔,不如选个让自己后悔得开心点的。这种丧中带燃的态度,让我突然释然:人生没有正确选择,只有选择后的认真生活

现在,每当我纠结要不要跳槽”“该不该表白时,就会想起雅克那句:我们总想掌控命运,但实际上是命运在掌控我们。然后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管他呢,先做了再说!

八、金句分享:狄德罗的“毒舌鸡汤”

既不要做无聊的颂扬者,也不要做刻薄的批评者。原原本本说事情就好。”——给所有键盘侠的清醒剂。

我们俩不论您或我,谁也不曾勉强自己……我们将独树一帜。”——当代年轻人反内卷的宣言,早被狄德罗写透了。

雅克常说:我的上尉老爷,我们在天上的那位父亲想让我们成为什么人,就会让我们成为什么人。’”——读完突然觉得,焦虑好像没那么可怕了。

九、总结:一本值得“传家”的哲学喜剧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不是一本读一遍就忘的书,而是一把打开思想玩具箱的钥匙。它用幽默消解严肃,用荒诞解构真理,让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主仆旅行路上的闲聊。如果你也曾被命运”“选择”“自由这些词困扰,不妨翻开这本书——跟着雅克和主人走一遭,你会发现:原来,思考人生可以这么好玩。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一场18世纪的“哲学脱口秀”如何戳中现代人焦虑?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光荣与梦想》:在时代的褶皱里,我们触摸“普通人”的光芒 | 爱阅读

《光荣与梦想》:在时代的褶皱里,我们触摸“普通人”的光芒 一、书籍基本信息:美国当代史的“微观叙事圣经”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的纪实文学巅峰之作,1973年由Little,Brownand Company出版后轰动全球,获普利策奖、...

《国家篇法律篇》:穿越两千年的政治哲学圣经,在法治与德治间寻找平衡点 | 爱阅读

《国家篇法律篇》:穿越两千年的政治哲学圣经,在法治与德治间寻找平衡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拉丁文铸就的政治哲学基石 公元前51年,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政坛失意后完成《国家篇法律篇》,用对话体形式构建起自然法与共和政体的理论体系。这部被西塞罗称为"献给罗马的礼物"的著作,18世纪被伏尔泰称为...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 爱阅读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一、基本信息:威塞克斯的“乡村挽歌”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78年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巅峰”,与《德伯家的苔丝》《卡斯特桥市长》并称为“威塞克斯三部曲”。这部...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

《忽必烈的挑战》:在马蹄与账本间重构的欧亚帝国启示录 | 爱阅读

《忽必烈的挑战》:在马蹄与账本间重构的欧亚帝国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传统认知的"全球史实验" 日本史学大家杉山正明用十年心血完成的《忽必烈的挑战》,彻底打破了"成吉思汗西征—忽必烈建元"的线性叙事。全书以"跨文明网络构建者"的视角,将忽必烈定位为13世纪欧亚大陆的"首席架构师"。书...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 爱阅读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演讲与书信铸就的建国纲领 1789年,乔治·华盛顿在就任美国首任总统前,系统整理其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形成《华盛顿选集》。这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称为"美国政治思想的《圣经》"的著作,1983年由商务印书...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