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文叙之思》:在叙事迷宫中寻找文学的“双重心跳”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5

《文叙之思》:在叙事迷宫中寻找文学的双重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学术“拼图”,拼出叙事学的中国声音

《文叙之思》是北京大学申丹教授的学术自选集,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纳入光启文库出版。全书460页,分六辑:从求学与治学的学术自传,到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核心论文;从与多国学者的国际对话,到为叙事学著作撰写的序言;从跨学科书评到访谈录,附录还收录了两篇纪念性文章。这本书像一盒学术拼图,既有理论创新的锐度,又有学者成长的温度,更藏着中国叙事学走向世界的密码。

二、核心价值:打破“情节独大”,让文学解读拥有“双重视力”

申丹教授提出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是这本书最耀眼的学术灯塔。传统叙事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始终聚焦情节发展——就像用单筒望远镜观察文学:只看到故事表面的起承转合,却忽略了隐藏在文字褶皱里的隐性进程。申丹发现,许多作品(如爱伦·坡的《泄密的心》、曼斯菲尔德的《苍蝇》)中,存在两股叙事暗流:一股推动情节,另一股在主题、人物塑造或审美价值上与情节形成对照、补充甚至颠覆。

读者能收获什么?

这本书教会我们用两只眼睛读文学:一只看情节的明线一只捕捉隐性的暗线。比如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表面是回忆祖母、母亲、妻子的温情故事,但若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枇杷树”“旧阁子等意象的隐喻,或许能触摸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更深层喟叹——这种双重视力,让文学解读从平面扫描升级为立体透视

三、内容亮点:理论如“手术刀”,案例似“显微镜”

申丹的理论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对具体作品的文本细读。书中最精彩的章节,是她对经典作品的双重叙事解剖:

《泄密的心》:传统解读认为故事讲的是精神失常者的自白,但申丹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心跳声不仅是情节线索,更构成一条隐性进程——它象征着叙述者对被看穿的恐惧,最终导致他主动暴露罪行。这种恐惧驱动与情节的犯罪驱动形成双重动力,颠覆了单一的心理分析模式。

《苍蝇》: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常被解读为反战寓言,但申丹指出,文中对老将军虚荣、自傲的反复反讽,构成一条独立于情节的隐性进程。比如老将军擦拭银苍蝇的细节,表面是战争创伤的象征,实则暗讽他沉溺于过去荣耀的固执——这种明暗交织的叙事,让作品的主题层次瞬间丰富。

最戳中我的句子:

隐性进程自成一体,构成另外一个独立运行的叙事进程,自始至终与情节发展并列前行,在主题意义、人物塑造和审美价值上与情节发展形成对照补充或对立颠覆的关系。(第二辑《叙事学的新探索》)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文学解读的新维度——原来,我们以前只读到了故事的一半

四、写作特点:学术如“对话”,思想有“温度”

作为学术著作,《文叙之思》却毫无晦涩感。申丹的写作风格像一场学术对话

国际视野与本土立场:书中收录了她与国际顶级期刊《文体》的对话特刊,面对多国学者的质疑(如隐性进程是否过于主观?),她逐一回应,用《一小时的故事》《占有》等作品的跨文化分析,证明理论的普适性。这种以理服人的学术风范,让中国叙事学真正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

跨学科思维:申丹是叙事学、文体学、语言学、翻译学的跨界玩家。书中她用语言学中的转述语分析中国小说的叙述特色,用翻译学的等效原则探讨叙事理论的跨文化传播——这种打破学科墙的思维,让理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自传色彩:第一辑问学历程中,申丹坦诚分享了自己从迷信西方权威首创中国理论的心路历程。比如她提到,2008年向美国期刊投稿时,曾因中国名字担心被偏见对待,要求主编匿名——这种学术成长中的不自信突破,让理论创新更显真实可感。

五、阅读体验:像“侦探破案”,又像“思想探险”

读《文叙之思》的过程,像一场学术侦探游戏

悬念感:每翻开一篇论文,都像拿到一份未解谜题”——丹先抛出一个传统解读的漏洞(比如为什么《泄密的心》的叙述者要反复强调自己不疯),再带你一步步追踪隐性进程的线索(心跳声、时间描述、视角切换),最后揭开双重叙事的真相。这种提问-解谜的结构,让学术阅读充满快感。

共鸣感:作为普通读者,我曾困惑:为什么有些作品读起来意味深长,却说不清哪里好?申丹的理论给了我答案——原来,那些说不清的部分,可能藏着隐性进程的暗流。比如读张爱玲的《金锁记》,表面是曹七巧的疯癫史,但若关注她对黄金枷锁的反复描写,或许能触摸到作者对金钱异化人性的更深层批判——这种恍然大悟的体验,让阅读从消遣升级为思想训练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中国声音”到“世界术语”

学术认可: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已获国际叙事学界广泛接受。2017年,欧洲叙事学协会邀请她做大会主旨报告;2019年,法国叙事学常用术语网站将隐性进程列为国际常用术语——这意味着,中国学者首创的理论,正式进入了全球叙事学的标准词典

社会意义: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申丹的理论提醒我们:文学的深度,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无论是AI写作的情节生成,还是短视频的叙事套路,都需要双重叙事的视角去审视——因为真正的文学,永远不止于表面。

七、个人感悟:这本书如何“触动”了我?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曾陷入读不懂经典的焦虑:为什么读《尤利西斯》像看天书?为什么《追忆似水年华》的意识流让人头晕?申丹的理论让我明白:不是作品太难,而是我们缺少双重视力。现在,每读一部作品,我都会下意识地问:情节之外,是否还有一条隐性进程?这种主动解读的习惯,让阅读从被动接受变成了创造性参与”——原来,文学的乐趣,就藏在发现隐藏线索的瞬间。

八、结语: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学术“宝藏书”

《文叙之思》不是一本读一遍就能懂的书,它更像一座叙事迷宫:第一次读,你可能被理论的新鲜感吸引;第二次读,会被案例的精妙分析震撼;第三次读,或许会从申丹的学术成长中,看到中国学者从追赶到引领的奋斗身影。

如果你也渴望读透文学的另一面,如果你对中国理论如何走向世界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放进书架——因为它不仅是叙事学的创新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学术勇气思想突破的启示录。

最后,用申丹的一句话结尾:

理论的创新,不是推翻传统,而是为传统打开新的解释空间。(《文叙之思·自序》)

愿我们都能在文学的双重叙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跳节奏

“《文叙之思》:在叙事迷宫中寻找文学的“双重心跳”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 爱阅读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暴富神话”,是“普通人也能复制的人生算法” 《滚雪球》是巴菲特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由《财富》杂志资深记者艾丽斯·施罗德耗时5年写成,2008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福布斯》畅销榜。不同于市面...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初版于1986年,是“情感社会学”与“符号互动论”领域的里程碑著作。它跳出了“把互动当日常小事”的认知,第一次用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哪怕是“和朋友吃顿饭”“在电梯里...

《黄河古道》:一条“流动的文明脐带”,解码中华五千年与母亲河的“双向奔赴” | 爱阅读

《黄河古道》:一条“流动的文明脐带”,解码中华五千年与母亲河的“双向奔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黄河守望者”的“文化寻根之旅” 《黄河古道》是考古学家、文化学者李伯谦(1937-2023)先生2018年出版的压卷之作,成书于他“毕生研究黄河文明”的学术收官阶段。作为中国考古学界“黄河学派”...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 爱阅读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积极情绪的力量》是美国积极心理学领域权威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经典著作,2009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百万册,被读者称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入门圣经’”。全书以作者20余年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共8章,既打破了“积极情...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极品风水师》:在都市异闻中,读懂风水文化的现代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极品风水师》:在都市异闻中,读懂风水文化的现代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爽文”标签低估的风水异能经典 《极品风水师》是岱岳峰创作的都市异能小说,2017年起在纵横中文网、百度小说等平台连载,以396万字、1406章的体量构建了一个风水秘术与现代刑侦碰撞的悬疑世界。小说以青年风水师陈...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