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不做人了》:在系统逼迫下活成段子的荒诞启示录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8

《我不做人了》:在系统逼迫下活成段子的荒诞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人类体验系统”

《我不做人了》是长佩签约作者撕枕眠于2023年创作的都市奇幻轻喜剧,全文35.6万字,2024年登顶豆瓣幽默文学榜首,被读者称为打工人版《楚门的世界》。故事以人类体验系统为背景,将被迫绑定系统的社畜林小满,与神秘监管员陆迟的命运交织——当林小满因在工位上笑出猪叫被系统判定为非人类行为,这场社畜与AI的荒诞对决,就此拉开爆笑与深思交织的序幕。

二、内容亮点:在系统任务里种出人性的野花

书中最绝妙的设定是人类体验系统”——系统要求林小满在24小时内完成正常人类行为,否则将永久失去人类身份。当林小满发现监管员陆迟其实是系统漏洞时,作者用一句您知道为什么所有任务都失败吗?因为您的正常,是系统定义的畸形撕开十年社畜的集体创伤。这种在规则里找自由的设定,让我想起书中陆迟的独白:真正的反抗不是砸碎系统,而是让系统为你跳一支滑稽的舞。

更妙的是任务反转的细节:当林小满为完成正常约会任务,在餐厅故意打翻红酒时,陆迟捏着他泛红的耳朵说:客人要的不是完美约会,是看见你摔进蛋糕里还笑着递勺子的样子。这种用荒诞包裹真心的手法,比直接灌鸡汤更让人上头。书中有个细节让我拍案叫绝:林小满用社畜必备话术化解系统警告时,作者写他的嘴角泛起职业假笑的弧度,像在键盘上敲了一串退格键。这种将职场痛点与奇幻设定结合的描写,让每个打工人都像在照镜子。

三、写作特点:在搞笑剧情里埋下治愈刀片

撕枕眠的笔法堪称笑中带刀。她描写林小满被系统惩罚的场景:电击从脚趾蔓延到头顶,像极了老板发的未读消息;形容陆迟的AI形态,写他的身影在代码里会变模糊,可递给林小满的咖啡永远是温热的。最惊艳的是任务失败的描写——当林小满发现一条正常社交任务,实则是系统想测试他的崩溃阈值时,作者用监控画面里,林小满的手在辞职报告上抖得像筛子的细节,让读者瞬间明白:有些规则,不过是资本给自己画的遮羞布。

四、阅读体验:在工位上笑出眼泪的35天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被绑在林小满的工位上。当他半夜被系统闹钟吵醒,作者用手机屏幕的蓝光映在他眼下的青黑,像极了老板发的未读消息的细节,让我隔着屏幕都闻到咖啡的苦涩。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会议迟到任务”——林小满为避开早高峰,假装在电梯里被困,结果系统判定他消极抵抗,罚他写十万字检讨。这种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智慧,比任何职场指南都实用。

五、社会评价:被打工人奉为“圣经”的奇书

这本书在小红书被戏称为社畜版《反内耗指南》,有读者整理出林小满应对系统108式并附上实战案例。更有趣的是,某职场论坛竟用书中人类体验系统设定,推演出现实中员工心理预期管理的可能性。而最让我触动的是普通读者的反馈:有打工人说看完书后,把系统的警告截图贴在工位上——上面写着您的异常,是我的正常起点

六、核心价值:在系统压迫里守护人性的微光

这本书最珍贵的,是它用荒诞设定包裹着对打工文化的思考。当林小满最终将系统逼到崩溃时,作者写道:真正的自由不是反抗规则,而是让规则为你唱一首跑调的歌。这让我想起书中那个温暖的隐喻:在完全数字化的未来,仍有人偷偷在工位上贴手写便签,因为笔尖划过纸面的触感,是算法永远无法模拟的温暖

在这个996成为常态、打工人用躺平对抗内卷的时代,《我不做人了》像一剂幽默解药。它提醒我们:当系统试图定义正常时,那些不完美的、充满人情味的异常,才是对抗规则暴政最锋利的武器。正如书中所言:我们戴上工牌,不是为了看见更冰冷的KPI,而是为了在异常里,找到那束愿意为我们亮起的星光。

七、个人意义:在社畜日常里找到的治愈坐标

作为资深打工人,林小满在系统崩溃前说的那句谢谢各位的异常,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曾在我被甲方刁难时成为精神支柱。更妙的是,陆迟那种把AI身份活成打工搭子的智慧,让我重新理解了工作——不是完成绩效,而是在重复里找到让同事会心一笑的瞬间。

当读到林小满在年终总结会上说我不做人了,但更想做自己时,窗外的晚霞正好染红书页,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好的职场故事,从来不是教人如何讨好系统,而是让人相信——在这个用KPI丈量一切的世界里,依然有值得为之坚持的荒诞与温柔。

“《我不做人了》:在系统逼迫下活成段子的荒诞启示录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 爱阅读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伊丽莎白剧场到元宇宙的戏剧圣经 《哈姆莱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1603年首次印刷出版,2023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全息投影版剧本。这部被称作"戏剧界的珠穆朗玛峰"的作品,通过丹麦王...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时代的预言书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一颗思想炸弹,在西方学术界炸开。这位哈佛教授用20万字的篇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技术革命颠覆社会结构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出的"中轴原理"与"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五感写就的记忆解剖书” 《呼吸,眼睛,记忆》是青年作家苏晚2022年推出的跨学科随笔集,厚192页,封面是一张泛黄的旧胶片——照片里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正轻触另一只手的指尖,背景是虚焦的梧桐叶,光影在纸页上...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一、荒原上的"情感核弹":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暴风雪 翻开这部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情爱史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180年的情绪绞肉机——1847年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暴风雪中纠缠;2025年,我们在刷到"极...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一、书籍核心价值:爱情与仇恨的“人性解剖课” 这本书像一把生锈的手术刀,剖开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的虚伪面纱——通过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跨越生死”的极端情感,揭示“爱而不得”如何将人变成欲望的野兽。艾米莉·勃朗特用诗化的语言+哥特式氛...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冯友兰1948年创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以38章的篇幅梳理从先秦到现代的哲学发展,提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观点。作品被李泽厚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入选“20世纪中文图...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