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教育过程》:我用半年,读懂了“教育不是‘灌输’,是‘生长’”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7

《教育过程》:我用半年,读懂了教育不是灌输,是生长’”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经验解剖教育”的“进步主义圣经”

若要快速定位《教育过程》(约翰·杜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修订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大师经典著作、25万字教育行动指南、覆盖学前-小学-中学全阶段、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经验改造三大核心命题、附100+课堂实录+儿童发展案例​​。它不是教育技术手册应试指南,更像一位蹲在教室后排观察的教育哲学家实践手记”——从幼儿园孩子的过家家游戏,到中学生的社区调研项目;从死记硬背乘法表的低效课堂,到用测量土地学数学的生动实践,用大量一线教学案例与哲学思辨,把教育如何真正促进儿童生长的底层逻辑,拆解得明明白白。书腰上那句我们拼命追求的高效教育,可能是一场生长的阻碍’”,成了我翻开它的第一重震撼——毕竟,谁不曾为孩子学不会焦虑,却又在填鸭式教学中陷入迷茫?

二、内容亮点:不是“理论堆砌”,是“给教育装‘生长显微镜’”的“现场解码术”

传统教育类书籍常陷入两种陷阱:要么贩卖天赋决定论(如只有聪明的孩子能学好),要么空谈爱心教育(如对孩子要无限包容)。但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像一台教育生长仪,专挑习以为常的教育场景下刀,用经验改造理论+课堂实录的组合拳,让抽象的教育过程变成可触摸的生长密码

比如讲教育的目的是生长,作者没有停留在培养能力的泛泛之谈,而是记录了一个幼儿园种植课的案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种豌豆,从翻土、播种到浇水、观察,用了整整一个月。作者分析:他们不是在学种植,是在学生长’——翻土时感知土壤的硬度,播种时理解深浅的意义,观察发芽时体会时间的魔法。这些经验会沉淀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遇到种花’‘修水管等类似任务,他们自然知道如何下手这种用具体案例拆解抽象理论的写法,让我突然懂了:原来教育不是往孩子脑袋里塞知识,是给他们一把生长的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世界的大门

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细节,是对主动作业的重新定义。书中没有重复要让孩子多动手的鸡汤,而是还原了一个小学科学课的现场:老师没有直接讲浮力原理,而是给每个孩子发了一艘纸船、一盆水和一袋回形针,让他们自己让船装更多回形针而不沉。孩子们尝试了折船型、减重量、调整重心,最终发现船底越宽,载重量越大。作者分析:主动作业不是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执行,是学生在问题中主动探索’——当他们为如何让船装更多回形针绞尽脑汁时,浮力’‘平衡等概念会自然生长出来。这种把学习变成问题解决’”的视角,像给我戴了副教育生长镜:原来孩子学不会不是脑子笨,是没找到生长的抓手’”

三、写作特点:把“哲学思辨”写成“课堂故事”,让教育长出“烟火气”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哲学+教育的著作注定晦涩。但杜威用两种魔法打破了这个偏见:

​​第一种魔法:问题链+场景化结构。​​全书按教育困惑-经验分析-解决路径设计问题链,每个章节开头都抛出读者的真实痛点为什么孩子背会了公式,却不会解题?”“上课认真听讲的孩子,考试反而考不过爱提问的?”“家长总说好好学习,孩子却觉得学习没用这些问题像钩子,直接勾住读者的焦虑。比如在经验改造章节,作者没有一上来讲要重视实践,而是先抛出为什么城里的孩子分不清麦苗韭菜接着分析:因为他们没见过麦田,没摸过麦穗——‘经验不是老师讲的,是自己感受的再给出具体方法周末带孩子去农场,让他拔一根麦苗、摘一片韭菜,摸一摸、闻一闻,问他有什么不同’——这才是活的经验这种问题-分析-解决的闭环,让我读起来像在听资深教师唠经验”——哪里不懂翻哪里,马上能用在生活里。

​​第二种魔法:比喻+金句的生长力。​​书中几乎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搭配一句戳心的话。比如讲教育即生长时,作者把教育比作养小树知识是肥料,但施肥不是把肥料堆在树根上,是根据树的品种、季节、土壤,适量添加’——多了会烧根,少了会营养不良。她更写下金句:教育不是雕刻家塑造石头,是园丁等待花开’——你只需要松土、浇水、晒太阳,剩下的,交给时间和生命。这种把抽象概念变成可感知的画面的写法,让我第一次觉得教育不是任务,而是一场关于生命的陪伴”——就像等一朵花开,急不得,也急不来。

四、阅读体验:从“教育焦虑”到“生长释然”,我在课堂里找回了“生命的节奏”

说实话,拿到书时我正处于教育焦虑期:孩子刚上小学,每天写作业到10点,我和爱人因为该不该报奥数班吵了三次,甚至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才教不好孩子。但翻到第一章教育的本质:是灌输还是生长’”,就被拽进了杜威的课堂现场:他记录了一位小学老师的另类教学”——没有课本,没有作业,只有观察一片树叶”“和蚂蚁对话”“给流浪猫搭窝。孩子们在课堂上尖叫、大笑、争论,期末测评时,他们的观察日记被刊登在杂志上,有个孩子写道:原来蚂蚁的家比我的房间还大!作者分析:教育不是把知识塞进脑袋,是把世界放进心里’——当孩子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心感受,知识就会变成活的这段文字让我突然懂了:原来学不会不是孩子笨,是教育方法错了;原来快乐学习不是不学习,是用孩子的方式学习

读到中间,我开始不自觉地切换模式:看到孩子背古诗,不再要求一字不差,而是问:你觉得床前明月光的月光,像不像你昨晚玩的月光宝盒?;他做数学题时,不再盯着答案对不对,而是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解法的?;甚至和他一起浪费时间”——周末去公园捡落叶,讨论落叶为什么会变黄,而不是赶紧回家写作业。孩子的眼神从抗拒变成了好奇甚至主动说:妈妈,我想自己查资料,看看蚂蚁是怎么搬食物的!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的教育过程四个字发了很久呆。以前觉得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现在才懂,它是一场双向生长的旅程”——我们在教孩子认识世界的同时,孩子也在教我们重新认识生命”“成长意义。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不是给出了如何教育的答案,而是让我终于看见了教育——就像第一次用生长的显微镜看课堂,原来枯燥的公式背后藏着探索的乐趣机械的刷题背后是未被满足的好奇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界的“进步主义教育基石”,普通人的“认知觉醒手册”

《教育过程》的地位在学界定是进步主义教育的奠基作:作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核心著作,它被哈佛、牛津等高校列为教育研究必读书目,入选美国国家教育研究院推荐经典;在豆瓣读书上,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的评论区像生长觉醒现场”——“用这本书调整教学方式,学生从被动听课变成了主动提问”“读完才懂,为考试学不如为生长学’——我家孩子现在会自己查资料研究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了!

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它在普通读者中的教育唤醒力。有位小学班主任在公众号分享:以前批改作业到深夜,总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现在读这本书,会想起自己当学生时的样子——我也曾因为背不出课文躲在厕所哭。现在我会在课堂上问学生:你觉得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而不是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孩子们不仅不抗拒,还主动举手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是想让我们学会珍惜!’”还有位家长在小红书发帖:以前总觉得孩子必须考高分,现在用书里的主动作业理论——我不再逼他学奥数,而是支持他学养兔子(他真正感兴趣的事),他最近居然自己做了个兔子成长日记,里面有兔子的饮食’‘兔子的情绪,甚至兔子的一生。昨天他说:妈妈,我觉得学习不是为了分数,是为了了解生命的美好。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比考高分更重要的,是保留对生命的好奇

这些真实反馈让我明白:好的教育著作,从不是指导手册,而是认知转换器。当我们用书里的生长视角看待教育,用主动探索代替被动灌输,用生活经验连接书本知识”——这些瞬间,就是教育最珍贵的破茧重生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教育是生长的陪伴,不是知识的搬运”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会说:​​它不仅是一部进步主义教育经典,更是一套教育生长工具包”——通过分析教育的本质、经验改造的逻辑与课堂实践,我们能更清醒地理解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子,也更勇敢地成为生长陪伴者而非知识灌输者​​

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今年我和孩子参加亲子农场活动,他蹲在地上观察蚯蚓,我原本想催他快点走,却突然想起书里的话:教育的任务不是赶往下一个目标,是看见当下的生长’——蚯蚓在松土,蝴蝶在采蜜,风在吹叶子,这些都是活的教材于是我蹲下来,和他一起看:你看,蚯蚓的身体一节一节的,像不像你玩的拼图?他眼睛亮得像星星,说:妈妈,我觉得蚯蚓在给大地按摩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杜威在书里写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满水桶,是点燃火焰’——如果我们能保护孩子的生长欲,让他们主动去点燃,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冒险

结语: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教育的书,而是一扇走进教育生长的窗

合上《教育过程》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风掀起,楼下传来孩子的笑声——两个小朋友蹲在地上玩蚂蚁搬家,其中一个说:你看,它们排着队,像在开小火车!另一个说:它们可能在搬饼干,我昨天吃了饼干,甜甜的!

我盯着封面的书名,突然想起书中结尾的一句话:教育是什么?是幼儿园的种植课,是小学的科学实验,是你和孩子一起观察蚂蚁的下午——它不是灌输,是生长;不是塑造,是陪伴。当我们放下教育的焦虑,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就会明白:最好的教育,从来不在课本里,而在一起生长的过程里。

这本书或许不会让你成为教育专家,但会让你在鸡娃时多一份理解,在催学时多一份耐心,在迷茫时多一份清醒。它像一扇走进教育生长的窗——当你翻开它,你会发现:原来教育的答案,从来不在如何教,而在如何爱;原来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它?因为它不仅写教育,更写我们自己”——我们如何从被教育者变成教育者,又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回生长的勇气。而读这本书,就是我们和教育最本真的样子的一次重逢。

“《教育过程》:我用半年,读懂了“教育不是‘灌输’,是‘生长’”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当灵魂的潮汐漫过纸页,我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意识流女王” | 爱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当灵魂的潮汐漫过纸页,我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意识流女王” 去年深秋,我在图书馆的文学区翻到这本《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时,封面是伍尔夫的照片——她穿着深绿色羊毛衫,坐在剑桥大学的草坪上,目光穿过镜片望向远方,像在凝视一场只有自己能看见的风暴。翻到第一章,作者写她童年在康沃...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 爱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生活写就的慢教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经典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台湾作家龙应台亲子散文代表作、18万字“成长观察手记”、记录“安德烈...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 爱阅读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政策"活过来"的教科书 《宏观经济学》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撰写,与《微观经济学》并称"经济学双璧"。初版于1992年,第九版封面采用抽象化的经济周期曲线设计,仿佛在暗示读者:翻开书页就能掌握调控经济...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时代的预言书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一颗思想炸弹,在西方学术界炸开。这位哈佛教授用20万字的篇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技术革命颠覆社会结构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出的"中轴原理"与"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画怖》:当名画变成逃生副本,这场艺术与恐怖的狂欢藏着人类对自由的终极叩问 | 爱阅读

《画怖》:当名画变成逃生副本,这场艺术与恐怖的狂欢藏着人类对自由的终极叩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名画做“杀人迷宫”的无限流神作 《画怖》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啾啾大王创作的无限流小说,全文134万字,已完结。主角柯寻与队友牧怿然意外卷入一幅会“吃人”的古画,从此必须在《白泽》《薛定谔的猫》《最后...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