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分数之外,我找到了教育的“心跳声”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9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分数之外,我找到了教育的心跳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灵备忘录”

若要快速定位《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者: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教育学者朱永新20年教育随笔精选、20万字教育哲学手账、覆盖教师-学生-家长全视角、没有晦涩理论,只有滚烫的教育思考​​。它不是教材式的教育指南,更像一位老友的教育日记——从乡村教室的粉笔灰,到城市重点校的卷王现场;从幼儿园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到高中生的空心病;用68篇短章,把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追问,写成了有温度、有故事、有力量的心灵备忘录。书腰上那句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成了我翻开它的第一重共鸣——毕竟,谁不曾在分数至上的教育里,渴望过一把点燃的火?

二、内容亮点:不是“正确的废话”,是用“现场故事”撕开教育的“伪命题”

教育类书籍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堆砌教育理论,要么贩卖成功学鸡汤。但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像一把教育手术刀,专挑习以为常伪命题下刀,用真实案例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

比如讲应试教育,作者没有空谈要改革,而是记录了云南某乡村小学的反内卷实验:校长取消月考排名,把语文课刷题改成田野观察”——带孩子们记录校园里的昆虫、测量老槐树的年轮、用方言讲民间故事。三年后,学生的作文从模板化变成会呼吸:有孩子写蜗牛爬过青石板,留下的银线像妈妈缝衣服的针脚,有孩子用年轮比喻奶奶脸上的皱纹,每一圈都藏着故事。作者借此点出:教育的核心不是培养解题机器,而是守护好奇心’——当孩子不再问这题怎么解,开始问为什么会这样,教育才真正开始。这种用案例代替说教的写法,让我突然懂了:原来应试素质不是对立的,关键是​​教育者是否愿意给孩子留白的空间​​

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细节,是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书中讲了一位上海老教师的课堂革命:她把讲台搬到教室后排,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把数学题改成生活任务”——“如何用100元给全班买生日蛋糕,既要够吃又要省钱;甚至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辩论”“犯错。作者记录了她的话:我教了30年书,才发现不会教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觉得这是我自己学会的,知识才会真正属于他。这种把课堂还给孩子的视角,像给我戴了副教育透视镜:原来我们崇拜的权威教师,可能正在悄悄剥夺孩子的学习主权

三、写作特点:把“教育哲学”写成“生活散文”,让道理长出“烟火气”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教育理论注定严肃。但作者用两种魔法打破了这个偏见:

​​第一种魔法:教育是农业的比喻贯穿全书。​​作者反复强调: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而是农业——种子有不同的花期,有的春天开,有的冬天开;有的需要阳光,有的偏爱阴凉。他用自己种绿萝的经历打比方:女儿小时候学钢琴总坐不住,他没有逼她每天练一小时,而是陪她观察绿萝今天长了新叶子”“藤蔓绕上了书架,慢慢引导她像照顾绿萝一样耐心对待钢琴。后来女儿虽然没成为钢琴家,却学会了专注做一件事的快乐。这种把教育种进生活的比喻,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孩子厌学”——因为我们总用催熟的方式,对待本应慢慢生长的生命。

​​第二种魔法:金句+故事的黄金组合。​​书中几乎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用一句扎心的金句,搭配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比如写教育焦虑时,作者说:我们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却忘了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但有多少家长,自己先成了抢跑的人接着讲了邻居家的故事:妈妈给5岁孩子报了7个兴趣班,孩子哭着说我想玩滑滑梯,妈妈说等考上重点小学再玩。作者借此点出:教育的急功近利,本质是成年人的安全感缺失’——我们怕孩子不够好,却忘了不够好的童年,才是最珍贵的成长礼物这种金句点睛+故事共情的写法,让我读着读着就想拍大腿:这不就是我家孩子的情况吗?!

四、阅读体验:从“焦虑崩溃”到“松弛释然”,我在教育里找回了“初心”

说实话,拿到书时我正处于教育崩溃期:孩子刚上小学,每天写作业到10点,我和爱人因为该不该报奥数班吵了三次,甚至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才教不好孩子。但翻到第一章教育是最温暖的相遇,就被拽进了作者的教育回忆:他在乡村当民办教师时,班上有个孩子偷了铅笔,他没有批评,而是把自己的铅笔盒塞给男孩:这盒铅笔跟你差不多大,等你用完了,再来拿我的。后来男孩成了村小的护校员,总说:是朱老师让我知道,坏孩子也能被信任。这段文字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数学考砸了,老师没骂我,反而说:你这道题的思路很特别,要是再仔细点,肯定能全对。原来,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惩罚错误,而是看见错误里的闪光点

读到中间,我开始不自觉地套用理念:看到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不再催孩子快点写作业,而是陪他观察窗外的麻雀如何搭窝;看到教师的职责是点燃火焰,我和爱人约定少说你应该,多问你想怎么试’”;看到家长的焦虑会传染,我关掉了朋友圈的鸡娃群,重新捡起了自己荒废多年的吉他——因为我突然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真实的、会成长的父母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七个字发了很久呆。以前觉得教育任务,现在才懂,它是一场双向治愈的旅程”——我们在教孩子认识世界的同时,孩子也在教我们重新认识”“耐心希望。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不是给出多少解决方法,而是让我终于看见了教育——就像第一次透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原来里面藏着那么多未被发现的美好。

五、评价与影响力:教育界的“心灵灯塔”,家长和教师的“情绪解药”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地位在教育界无需多言:作为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石之一,它被列为中小学教师必读书目,入选中国教育报年度推荐书单,豆瓣评分稳定在8.9分,被读者称为教育焦虑症患者的镇定剂’”

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它在普通读者中的治愈力。有位小学班主任在公众号分享:以前批改作业到深夜,总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现在读朱老师的书,会想起自己当学生时的样子——我也曾因为作文被撕掉而躲在厕所哭。现在我会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画笑脸,会蹲下来听他们说今天我和蚂蚁说了秘密。上周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老师,你笑起来的时候,像我妈妈。我知道,教育对了。

还有位家长在家长群说:以前总怕孩子落后,报了钢琴、奥数、编程班,孩子累得直掉眼泪。现在按书里的慢教育理念,每周只留半天自由时间’——他最近迷上了观察云朵,画了一本《云朵日记》,里面有棉花糖云’‘怪兽云’‘下雨前的乌云。昨天他说:妈妈,我觉得云朵也会孤单,它们挤在一起是想聊天吧?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比学会多少技能更重要的,是保留一颗会好奇、会感动的心

这些真实反馈让我明白:好的教育著作,从不是指导手册,而是心灵共鸣器。当我们用书里的理念放下焦虑,用更松弛的状态陪伴孩子;当我们不再只看分数,开始关注成长”——这些瞬间,就是教育最珍贵的理想照进现实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唤醒’”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会说:​​它不仅是一部教育哲学随笔,更是一面教育照妖镜”——通过追问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能看清当下的教育困境,也能回答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今年我参加了孩子的家长会,班主任展示了一张班级愿望墙:有的孩子写想学会骑自行车,有的写想养一只小猫,有的写想和同学一起种向日葵。我突然想起书里的话:教育的理想,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他自己散会后,我对孩子说:以后我们周末不补课了,去骑自行车、养小猫、种向日葵——只要你开心,就是最好的成长。孩子愣了一下,然后扑过来抱住我:妈妈,你好像变了,变得更好了!

那一刻,我终于懂了作者在书里写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优秀的人,而是培养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才是人生最根本的能力。

结语: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教育的书,而是一把打开教育初心的钥匙

合上《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风掀起,楼下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两个小朋友蹲在地上观察蚂蚁,其中一个说:你看,它们排着队,像在开小火车!另一个说:它们可能在搬西瓜,我昨天吃了西瓜,甜甜的!

我盯着封面的书名,突然想起书中结尾的一句话: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热爱每一个孩子,热爱每一段成长的时光。

这本书或许不会让你成为教育专家,但会让你在鸡娃时多一份松弛,在比较时多一份清醒,在迷茫时多一份坚定。它像一把打开教育初心的钥匙——当你翻开它,你会发现: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它?因为它不仅写教育,更写”——我们如何用爱滋养生命,又如何被生命滋养。而读这本书,就是我们和教育最本真的样子的一次重逢。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分数之外,我找到了教育的“心跳声”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 爱阅读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如果你曾困惑“国家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公平’‘正义’背后藏着怎样的阶级立场?”,那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会像一把“社会分析的解剖刀”——它不是晦涩的政治教条,而是用直白的逻辑、锋利的论证,带你看清“国家不是‘超阶级的中立者’...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初版于1986年,是“情感社会学”与“符号互动论”领域的里程碑著作。它跳出了“把互动当日常小事”的认知,第一次用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哪怕是“和朋友吃顿饭”“在电梯里...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全球宝宝的“生命启蒙圣经” 《饥饿的毛毛虫》是美国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经典代表作,196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绘本”,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每个孩子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危机应对者写的操作手册” 2023年末,中信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重磅经济著作——《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金融界复仇者联盟”: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