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监狱学》:读罢“高墙内外”,方懂“惩罚”与“救赎”的辩证法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3

《监狱学》:读罢高墙内外,方懂惩罚救赎的辩证法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高墙”的“社会治理百科”

若要给《监狱学》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监狱系统的解剖图谱’”。这部由监狱学泰斗吴宗宪(1949-)教授主编(2003年初版,2020年修订)的专著,是国内首部系统整合监狱学理论、制度与实践的学术教材。

吴宗宪教授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大家:他既深耕监狱学理论研究(著有《西方犯罪学史》《监狱学导论》),又长期参与监狱管理实践(曾任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研究员),书中融合了《监狱法》《刑法》等法律条文,结合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监狱调研数据,甚至收录了20余个真实矫正案例。它不仅是高校法学、社会学专业的监狱学必修课教材,更是司法系统民警、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实务指南”——监狱本质矫正技术,从特殊群体管理监狱文化建设,几乎覆盖了监狱工作的所有核心议题。

二、书籍内容:高墙内的“双面镜”,照见惩罚与救赎的辩证逻辑

《监狱学》最动人的,是它打破了监狱=惩罚场所的刻板印象,将高墙内外的故事串联成一幅社会治理的立体画卷。作者像位高墙内的人类学家,既解剖监狱的制度骨骼,又触摸罪犯的心灵温度,用大量细节证明:​​监狱不仅是限制自由的笼子,更是修复社会关系的手术台​​

1.监狱的功能密码:从报应刑教育刑的千年进化

书中开篇便颠覆了监狱=报复工具的传统认知:从夏商黥面刖足的肉刑,到唐宋流刑”“徒刑的分化,再到现代自由刑的普及,监狱的功能始终在惩罚矫正间摇摆。作者用《唐律疏议》诸囚应请给衣食医药而不请给,及应听家人入视而不听(要求监狱保障罪犯基本生存权)的规定,对比19世纪西方圆形监狱(边沁设计,强调全景敞视监控)的冰冷,指出:中国监狱自古就有惩教结合的传统——惩罚是手段,矫正才是目的。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监狱本质的重新定义:监狱是国家和社会为预防犯罪、改造罪犯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关押,而在于转化作者引用浙江省某监狱的彩虹计划案例:通过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社会帮扶,3年内帮助200余名罪犯掌握电工、烹饪等职业技能,其中85%在释放后找到稳定工作,重新融入社会。这个案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监狱的认知盲区——原来高墙里,藏着无数重新开始的可能。

2.矫正的技术图谱:从经验管理科学矫治的范式升级

书中用大量篇幅拆解矫正技术的底层逻辑:从封闭矫正(传统监狱的严管模式)到开放矫正(社区矫正、过渡性安置),从集体教育(统一授课)到个别化矫正(针对人格、犯罪动机定制方案),每一步都标注着科学与人性的平衡

​​人格矫正​​:作者分析反社会人格障碍罪犯的矫正难点,指出单纯惩罚只会强化其对抗心理,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重建其道德判断;

​​技能矫正​​:以上海某监狱的汽车维修工坊为例,说明劳动改造不是无偿苦力,而是通过掌握一技之长重建罪犯的社会价值感

​​文化矫正​​:引用北京某监狱的国学课堂数据——通过《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诵读,罪犯的暴力倾向发生率下降37%,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教育,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这些细节像矫正技术的说明书,让我意识到:监狱工作不是看大门,而是心灵的工程师”——需要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综合运用。

3.特殊群体的生存图鉴:未成年人、女性、病残犯的高墙故事

书中用专章聚焦特殊群体矫正,用真实案例还原他们的高墙生活

​​未成年犯​​:17岁的小宇因抢劫入狱,监狱为他开设青少年心理辅导室,通过沙盘游戏、亲子书信等方式修复家庭关系,释放后重返校园;

​​女性犯​​:42岁的李芳因诈骗入狱,监狱针对女性情感依赖强、家庭角色缺失的特点,开设母婴护理”“家庭关系调解课程,帮助她重新找到人生方向;

​​病残犯​​:65岁的王建国因盗窃入狱(患糖尿病),监狱为他定制医疗+劳动方案——每天3小时康复训练+2小时简单手工,既保障健康,又通过劳动获得成就感。

这些故事像高墙里的微纪录片,让我看到:监狱不是一刀切的惩罚机器,而是一人一策的救赎场域。

三、写作特点:严谨如“司法档案”,温暖似“高墙家书”

吴宗宪的写作风格,用八个字概括:考据细若毫发,叙述暖若春风。他对监狱制度的考辨近乎偏执:比如分析监狱分类(男子监狱、女子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他不仅引用了《监狱法》第39条的法律规定,还核对了全国31个省份的监狱布局数据(如全国现有女子监狱35所,占比12%);讲社区矫正时,他翻出了《社区矫正法》的实施细则,对比了北京、浙江、广东三地的矫正小组组成模式(有的含社工,有的含志愿者),用数据证明多元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这种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态度,让整本书像一本监狱工作百科全书,每段结论都有清晰的法律依据实践支撑

但严谨不等于冰冷。吴宗宪深谙讲好故事的智慧:写监狱日常时,他用清晨6点,监狱广播响起《歌唱祖国》,罪犯们排队洗漱,管教民警逐个检查指甲长度的细节,还原监狱的仪式感;分析矫正难点时,他引用了自己的调研笔记:某监狱民警说:最难的不是管住犯人,而是让他们相信明天会更好’——我曾在深夜陪想自杀的罪犯聊了3小时,他说从来没人问过我累不累读这段文字,你仿佛坐在监狱的走廊里,听民警讲述高墙里的温情时刻,既震撼又有共鸣。

他还擅长用比喻降低理解门槛:比如把监狱比作社会的修复车间”——“进去的是破损的零件,出来的是可用的部件’”;把矫正过程比作心灵的手术”——“麻醉是信任,手术刀是教育,缝合线是希望;把特殊群体矫正比作量体裁衣”——“未成年人需要成长引导,女性需要情感修复,病残犯需要尊严维护’”。这些比喻让抽象的监狱学理论变得具象,读起来像看一部高墙纪录片,既轻松又有启发。

四、阅读体验:从“恐惧高墙”到“理解救赎”的认知觉醒

第一次翻开《监狱学》时,我正对着监狱二字发怵——新闻里的越狱案”“牢头狱霸让我觉得高墙里全是暴力与绝望。但吴宗宪用矫正案例一还原,我突然看见了:

江苏某监狱的非遗工坊里,罪犯跟着老艺人学剪纸,作品被送到社区义卖,换来的钱寄给家里生病的父母;

广东某监狱的心理剧社里,罪犯自编自演《重生》,扮演受害者的罪犯哭着说:原来我做的事,让别人这么疼。

最触动我的是读未成年犯矫正那一章。书中提到一个15岁的女孩小琳,因校园欺凌致人死亡入狱。监狱为她安排了一对一心理辅导,咨询师带她去看望受害者的父母,听他们说:我们不恨你,只希望你好好活着。小琳在日记里写:原来我不是怪物,我也可以被原谅。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读《悲惨世界》时对冉阿让的同情——原来罪犯不是天生的恶人,而是犯了错的普通人,他们需要的不是终身惩罚,而是重新开始的机会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阳光正洒在书脊上。我随手翻开手机,看到新闻里社区矫正法实施三周年,全国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600余万名,再犯罪率低于0.2%,突然想起吴宗宪在书中说:监狱的价值,在于将破坏者转化为建设者’——这不是仁慈,而是对社会负责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高墙不再可怕,反而像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照见了犯罪的代价,更照见了救赎的可能。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监狱学的“标准教材”,社会治理的“实践指南”

《监狱学》的影响力,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中国监狱学研究的里程碑’”。著名法学家陈卫东评价:这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监狱学的理论体系,更用实践案例证明了惩罚与矫正并重的可行性——它让监狱学从理论空谈变成了社会治理的工具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研究员张荆则说:这本书是监狱工作者的随身宝典’——我从事监狱管理20年,遇到问题总爱翻它,里面的矫正技术’‘特殊群体管理等内容,比教科书更接地气

普通读者的反馈更鲜活:有位法学专业学生在书评里写:以前觉得监狱学就是研究怎么关人,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关人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监狱里的每一个矫正方案,都是对社会如何预防犯罪的回答。还有位社区矫正工作者说:我负责帮刑满释放人员找工作,以前总觉得他们难管,读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用优势视角看他们’——有个盗窃犯曾是大厨,我帮他联系餐饮公司,现在他成了店长,还主动教其他刑释人员做饭。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打破了学术实务的壁垒。吴宗宪没有用之乎者也故作高深,而是用白话文写理论;没有堆砌术语,而是用监狱日志”“矫正案例讲实践。它让专业研究者从中读出门道(如对人格矫正的理论分析),让一线工作者在字缝里读出怎么做(如如何与罪犯建立信任)。正如司法部领导所说:吴宗宪的《监狱学》,是把监狱学的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读它,你就能找到高墙内外的联结密码。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监狱是“社会的镜子”,救赎是“文明的刻度”

如果说《监狱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监狱”——不再把监狱当社会的毒瘤,而是当成社会的医生;不再盲目批判惩罚太轻,而是理解矫正需要时间与耐心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位无声的导师。去年我因参与社区矫正宣传项目,面对刑释人员难融入社会的问题,突然想起吴宗宪在书中说:监狱矫正的终点,不是释放,而是回归’——要让罪犯在监狱里学会如何做一个正常人于是我调整了宣传策略:不再强调刑释人员的特殊性,而是聚焦他们的改变”——采访了3位刑释人员,拍摄他们做志愿者、开小店的视频,配文曾经的错误,如今的新生’”。这些视频在社区播放后,居民的反响从害怕变成理解,有位阿姨说: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想好好活着。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吴宗宪的书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研究监狱,更是如何理解人性”——​​真正的文明,不是消灭错误,而是给犯错的人一个改错的机会​​

现在的我,书架上永远留着这本书的位置。偶尔翻到吴宗宪写的监狱的最高使命,是让每个走出高墙的人,都能抬头挺胸地走在阳光下,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读《监狱学》时的震撼;想起读矫正案例时,因不懂救赎的复杂性而误解监狱只是惩罚”——原来那些读不懂的瞬间,不是因为监狱神秘,而是因为我没找到理解的钥匙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让我深思的一句话:监狱不是社会的垃圾桶,而是文明的修复站’——它接收的是破损的灵魂,送出的是完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监狱定义,而是一面照见当下的镜子——当我们讨论司法改革”“社区矫正”“犯罪预防时,不妨先回到《监狱学》的高墙内外:先看见监狱的救赎功能,再理解矫正的科学逻辑”——因为只有懂监狱,才能懂社会;只有懂救赎,才能懂文明

这就是《监狱学》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人性的启示录”——教我们如何在高墙的双面镜里,读懂惩罚与救赎的辩证法;教我们如何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找到文明进步的密码。

“《监狱学》:读罢“高墙内外”,方懂“惩罚”与“救赎”的辩证法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 爱阅读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把“古代政治”写成“人类实验现场”的入门神作 《古代世界的政治》出版于1957年,作者是英国古典学泰斗H.D.F.基托(H.D.F. Kitto)。这部被牛津大学列为“古典学必读书目”的小书...

《管道的故事》:读罢“挖管道的寓言”,方懂“财富的慢哲学” | 爱阅读

《管道的故事》:读罢“挖管道的寓言”,方懂“财富的慢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故事讲透财富逻辑”的理财寓言,普通人的“财务自由指南” 若要给《管道的故事》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财富寓言教科书’”。这部由美国企业家贝克·哈吉斯(Buck Harkins)创作(1990年...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 爱阅读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悍匪》是作家邵年于2020年出版的现实向刑侦小说,全文约42万字,以"8·17连环劫持案"为原型改编。故事围绕刑警队长周野与悍匪集团二把手林沉的博弈展开,通过七起案件层层剥开犯罪网络的根系。核心价值在...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 爱阅读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定位 《合伙人》由全球顶尖人才顾问费洛迪撰写,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本书聚焦互联网时代人才管理的变革,提出“潜力”已取代体力、智力、能力,成为人才评价的新标准。作者基于亿康先达公司8000余个高管寻访案例,系统阐述如何甄别、培...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红流三部曲》是深圳作家杨勤耗时三年完成的百万字续红巨著,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24年5月推出。全书分《榴花纪》《桃叶渡》《凌波行》三册,以元春、秦可卿、妙玉、薛宝琴、探春、柳湘莲等人物为经纬,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 爱阅读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叶栖于2025年7月出版,属于“成长治愈类散文”,全书272页,封面设计自带“蜕变感”——淡紫色背景上,一只刚破茧的蝴蝶停在半透明的茧壳上,翅膀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下方用细线条写着“每一次‘不敢’,都是没展...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 爱阅读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欧几里得的“数学宇宙说明书” 《几何原理》(又称《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于公元前3世纪完成的数学巨著,全书共13卷,用23个定义、5条公设、5条公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