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加德纳艺术通史》:一部用“全人类对话”重写艺术史的“视觉圣经”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加德纳艺术通史:一部用全人类对话重写艺术史的视觉圣经

去年深秋,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一本泛着旧书香气的《加德纳艺术通史》——深绿色硬壳封面,烫金的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在暮色里泛着暖光。翻开第一页,一张拉斯科洞窟壁画的线描图跃入眼帘,旁边配着一行小字:这些用赭石和木炭画成的野牛,比我们最早的文字早了两万年。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原来艺术史可以不是一本西方艺术的名片夹,而是一场跨越五大洲、上下十万年的人类表达狂欢

一、基本信息:横跨世纪的“全球艺术档案库”

《加德纳艺术通史》(Gardners Art Throughthe Ages)由美国艺术史家海伦·加德纳(Helen Gardner)于1926年首次编撰,后经其学生、学者团队持续修订,历经12版更新,至今仍是全球艺术史领域的常青树。中文版由李建群等学者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最新版(第15版)不仅保留了原版的全球视野,更补充了21世纪新兴艺术形式(如数字艺术、街头艺术)的解读。它的江湖地位有多高?美国90%以上的艺术院校将其列为必修教材,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顶级艺术机构的导览手册里常能见到它的引用;在国内,它被网友称为艺术生的生存指南’”“艺术爱好者的世界地图’”——这不是夸张,翻开它,你会看见艺术史不再是欧洲中心论的独角戏,而是全人类共同书写的视觉史诗

二、内容亮点:把“他者”变成“我们”,让“边缘”成为“中心”

传统艺术史总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艺术是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油画、中国水墨画的专利,而非洲木雕、玛雅石刻、波斯细密画不过是配角。但《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第一刀,就砍向了这种偏见。

比如在古代艺术章节,它没有先讲希腊罗马,而是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岩画讲起——那些用红色赭石画成的狩猎场景,人物的肢体动态充满原始的生命力,连动物的鬃毛都带着风的痕迹;接着跳到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树皮画,抽象的图腾符号里藏着部落的创世神话;再转到美洲大陆,玛雅文明的石灰石浮雕上,国王的衣袍褶皱里刻满了天文历法的密码。这些被长期忽视的非西方艺术,被加德纳团队用平行叙事的方式,与西方艺术放在同一时间轴上:当你看到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圆筒印章(用于盖印契约)与同时期中国良渚文化的玉琮(祭祀礼器)并列时,会突然惊觉:原来记录信仰,是全人类最早的艺术共性。

更戳中我的是它对被遗忘者的挖掘。书中用整整一章讲中世纪欧洲的女艺术家——她们不能像男性那样进入画室学习,却以刺绣圣经闻名:巴黎的《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里,圣母怀里的婴儿衣褶细腻如真,针脚细得能数清;而同一时期,中国宋代的织锦坊里,绣娘用缂丝技法织出的《莲塘乳鸭图》,鸭子的羽毛在阳光下会泛出渐变的蓝。这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女性创作,在加德纳的笔下变成了被照亮的历史

三、写作特点:像一场“艺术盲盒”,每翻一页都是惊喜

加德纳的写作风格很狡猾:他不用学术黑话吓唬人,反而像个资深导游,总在你快走神时抛出一个彩蛋

比如讲哥特式教堂,他没有堆砌尖拱、飞扶壁、玫瑰窗的术语,而是说:想象一下,12世纪的法国农民走进沙特尔大教堂——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地上投下彩虹般的光斑,墙壁上的圣经故事像电影一样上演,他会觉得自己离天堂从未如此之近。这种代入感叙事让严肃的艺术史变得像追剧:你会跟着他的描述,看见敦煌壁画里乐舞伎的飘带如何随着音乐起舞,听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首演时,维也纳剧院里观众的欢呼声穿透穹顶,摸到古埃及法老面具上金箔的温度。

另一个妙处是图像即文本。新版《加德纳艺术通史》配有超过1500幅高清彩图,从敦煌莫高窟的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从非洲部落的面具到草间弥生的波点画,每幅图都配有详细的视觉解码:比如看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它会告诉你:模特的眼神不是看向观众,而是投向画面外的镜子——这暗示着是流动的,取决于观看者的视角。这种看图说话的设计,让阅读变成了一场视觉寻宝游戏”——我曾在深夜翻书时,对着手机里存的图片(怕打扰室友),对着书里的分析反复比对,最后拍着大腿喊:原来这幅画的玄机藏在这儿!

四、阅读体验:从“艺术小白”到“全球艺术观察员”

作为曾经对非西方艺术一知半解的人,我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认知突围。记得第一次翻到东南亚艺术章节时,我盯着吴哥窟的浮雕发懵:这些密密麻麻的神像有什么好看的?但书里写道:吴哥窟的建造者是印度教徒,但他们雕刻的不仅是印度神话,还有高棉国王的丰功伟绩——你看这尊阿朱那神像,他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在宣布神权与王权的统一突然之间,那些冰冷的石像了:它们是国王的宣传海报,是信仰的立体教科书,更是一个文明对我是谁的追问。

最让我震撼的是现代艺术部分。书里没有把毕加索、波洛克捧为天才,而是把他们放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毕加索画《格尔尼卡》,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中平民的眼泪;波洛克的滴画,是对理性至上的工业社会的反抗。当我读到达利用软塌塌的钟表表现时间的相对性时,突然想起自己加班到凌晨,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时间数字发呆——原来艺术早就替我们说出了那些说不出口的情绪。

合上书时,我摸着有些卷边的书角笑了:曾经的我只会说这画真好看,现在却能说出这幅画的透视法借鉴了文艺复兴,但色彩用了高饱和度的对比,是为了表达对殖民主义的愤怒。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加德纳式视角看生活:路过小区里的广场舞,会想这些阿姨的动作是不是某种民间舞蹈的变形?;刷到短视频里的手作博主,会好奇她用的陶土纹样有没有地域文化渊源?”——艺术不再是博物馆里的事,而是渗透在日常里的生活密码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反偏见”的艺术史,如何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加德纳艺术通史》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教材范畴。它被《纽约客》称为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艺术史革命,被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丁·肯普称为重新定义艺术是什么的里程碑。在国内,它的读者群里不仅有艺术生,还有程序员、设计师、退休教师——我甚至在豆瓣小组里看到一位妈妈分享:我用书里的方法给5岁女儿讲《千里江山图》,她指着青绿山水说:妈妈,这是古人的治愈系’”

这种全民热爱的背后,是它戳中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在一个信息爆炸、文化冲突的时代,我们需要一本连接而非割裂的书。《加德纳艺术通史》教会我们的,不是哪些艺术更高级,而是所有艺术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人类如何用视觉表达对世界的理解。正如书中所言:艺术的历史,本质上是人类寻找共鸣的历史。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蹲下来”看艺术

对我而言,《加德纳艺术通史》的意义远不止涨知识。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他者文化的傲慢。以前我总觉得非西方艺术很原始,但读罢书再看:非洲的青铜雕像用夸张的嘴唇表现说话的力量,日本的浮世绘用平面构图传递瞬间的永恒,印度的细密画用密集的花纹编织神与人的交织”——这些艺术里藏着的,是一个个文明对的独特诠释,没有高低,只有不同。

书里有句话我反复抄写: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某种标准,而在于它是否真诚地表达了创造者的心灵。现在的我,会在博物馆里对着一件不知名的小陶器发呆半小时,会在旅行时蹲下来拍当地老人的手工艺品,会在和朋友争论抽象画有没有意义时,笑着说:或许它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学会不急于下结论

结语:艺术的故事,是我们的故事

合上《加德纳艺术通史》,我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张照片:19世纪的埃及农民在卢克索神庙的浮雕前劳作,阳光透过残缺的石柱洒在他们身上——农民的身影与千年前的神像重叠,仿佛在说:看,艺术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了个样子继续活着。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不是它讲了多少大艺术家”“大作品,而是它让我们相信:​​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母语​​。从两万年前拉斯科洞窟的野牛壁画,到今天短视频里的手作教程;从非洲部落的鼓点雕刻,到东京街头的涂鸦艺术——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对美好的向往。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得读吗?我会说:如果你曾对艺术有过一丝好奇,如果你想在这个分裂的世界里找到一点共同感,那这本书就是你的通行证。它会帮你打开一扇门,门后面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而是热气腾腾的人类文明毕竟,艺术的故事,从来都不是他们的故事”——它是我们的故事,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人类共同书写的,关于生命的史诗。

“《加德纳艺术通史》:一部用“全人类对话”重写艺术史的“视觉圣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 爱阅读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自闭症演员”撞上“深海霸总” 《海怪联盟》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天堂放逐者于2012年创作的现代科幻耽美小说,全文68.8万字,2016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豆瓣评分8.1分(307人评价),2020年衍生完结篇《...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 爱阅读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幻世”照见真实与虚幻的“赛博寓言” 《幻世》是青年作家“星轨”2024年推出的科幻小说,以近未来“全息幻世”系统为背景,聚焦程序员林深为寻找失踪妹妹林小满,潜入“幻世”后发生的“虚实纠缠”。他本以为这是一款“沉浸式...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 爱阅读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数学“站”起来的“逻辑圣典”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00年完成的数学著作,全书13卷,包含5条公设、5条公理、119条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出465个命题,系统总结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数论...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青春期的“身份暴风眼” 《竹木狼马》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巫哲创作的现代都市青春成长小说,全文约45万字,以“伪兄弟+双向救赎”为标签,讲述付坤与付一杰从“重组家庭”到“彼此救赎”的十年故事。作品融合校园暴力、家...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助理”引发的职场进化论 《助理建筑师》是晋江文学城作者羲和清零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75万字,以“建筑设计行业”为背景,讲述职场新人张思毅从助理到独当一面的成长故事。作品融...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自然哲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于1817年出版的哲学著作,作为《哲学全书》第三部分,中译本以梁志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