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布斯教诲录》:一位苏丹的人生智慧课,用故事煮出“统治与生活的真味” | 爱阅读
《卡布斯教诲录》:一位苏丹的人生智慧课,用故事煮出“统治与生活的真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统治者的“智慧私房菜”
《卡布斯教诲录》(The Words of Sultan Qaboos)是阿曼苏丹卡布斯·本·赛义德(Qaboos bin Said Al Said)的言论集,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由其私人秘书整理出版。这位统治阿曼49年(1970-2020)的“中东智者”,在书中以“长辈”的口吻,将自己对治国、修身、教育、人性的观察与思考,凝练成100余条箴言。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21年)推出,译者为中东问题专家王铁权——其翻译既保留了卡布斯口语化的亲切,又用精准的中文传递了这位苏丹的“东方智慧”。
卡布斯写作此书的动机很朴素:“我不想让后人只记住我是‘统治者’,更想让他们记住我是一个‘思考者’。”书中没有宏大的理论体系,却充满“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做一个好领导者”的具体答案——它更像一位祖父在火炉边给孙辈讲的“人生故事”,而非教科书式的“成功学指南”。
二、内容亮点:在“统治术”外,熬煮“生活的哲学”
初读《卡布斯教诲录》,最惊喜的是卡布斯对“权力”的重新定义。他没有堆砌“领导力法则”,而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拆解“真正的权力”:“我年轻时以为,权力是‘让别人服从’;现在我明白,权力是‘让别人自愿跟随’。”他用“牧羊人”的比喻:“好的牧羊人不会用鞭子赶羊,而是走在前面,让羊群自愿跟着他——因为羊知道,牧羊人知道哪里有草,哪里有水。”这种“服务型领导力”的视角,在“权威崇拜”仍盛行的今天,像一股清泉。
书中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是对“教育”的思考。卡布斯回忆自己童年时,父亲从未强迫他背诵经典,而是带他观察沙漠的星空、倾听商队的故事:“教育不是往脑袋里塞知识,而是点燃对世界的好奇。”他用“种子”作比喻:“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有的是玫瑰,有的是橄榄树——教育者的任务不是把玫瑰变成橄榄树,而是给玫瑰阳光,给橄榄树水分。”这种“尊重天性”的教育观,在“鸡娃”“内卷”成为热点的今天,更显珍贵。
最让我深思的是卡布斯对“人性弱点”的坦诚。他没有美化“统治者”,反而承认:“我也会嫉妒,会愤怒,会犯错——但关键是,我学会了‘在犯错后道歉,在嫉妒时克制’。”他用自己的一段往事佐证:早年因一位大臣失误,他曾当众斥责对方;后来冷静下来,他主动找到大臣说:“我的愤怒伤害了你,这是我的错。”这种“不装完美”的真诚,让书中的智慧有了“人性的温度”。
三、写作特点:用“故事的温度”融化“智慧的坚冰”,用“口语的亲切”消解“权威的距离”
卡布斯的文风像一杯“加了蜜的茶”:既有统治者的厚重(比如用“沙漠商队”类比国家治理),又有长辈的亲切(比如用“教孙子骑骆驼”讲耐心的重要性)。他拒绝使用晦涩的哲学术语,而是用“我年轻时”“我曾犯过这样的错”等口语化表达,让读者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聊天。
他擅长用“日常场景”化解抽象道理。比如解释“宽容”的意义时,他举了一个“仆人打碎瓷器”的例子:“仆人吓得发抖,我没骂他,反而说:‘别担心,碎片也能拼成新的图案。’后来,那个仆人用碎片做了个漂亮的托盘——宽容不是纵容错误,而是给犯错者重新开始的机会。”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叙事,让最深刻的智慧变得可触可感。
更难得的是他的“文化自觉”。卡布斯虽身处中东,却始终强调“人性共通”:“无论是阿拉伯人、中国人还是欧洲人,我们都渴望被尊重,都害怕被羞辱,都想让孩子过得更好。”他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类比:“千年前,商队带着丝绸和香料穿越沙漠;今天,我们需要带着‘理解’和‘尊重’穿越文化的沙漠。”这种“超越地域”的智慧,在全球化与文明冲突并存的今天,像一座桥梁。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鸣”的智慧觉醒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带着“猎奇”心态——想看看一位中东苏丹的“统治秘籍”。但读了几页,我就被卡布斯的“真诚”打动了。他在《论权力》中说:“权力就像一把刀,握刀的手若没有温度,刀越锋利,伤得越深。”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曾迷信“强势领导力”,却忽略了“温和的力量”。
最让我兴奋的是阅读中的“现实投射”时刻。当我读到“教育是点燃好奇”时,想起自己曾因孩子“数学考砸”而责备,却从未问过“他是否喜欢数学”;当我读到“宽容是给犯错者机会”时,又想起自己因同事“搞砸项目”而公开批评,却没给他解释的机会。这些发现让我开始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不再用“命令”代替“沟通”,而是学会倾听;不再因“错误”否定一个人,而是关注“错误背后的原因”。
合上书本时,我并未“掌握”所有治国技巧,却获得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当我再面对“如何做一个好人”的困惑时,会想起卡布斯说“善良不是软弱,而是选择对他人释放善意”;当我焦虑于“如何教育孩子”时,会想起他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急不得”。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或许就是《卡布斯教诲录》最珍贵的馈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中东的“智慧遗产”,全球的“人生指南”
学界对《卡布斯教诲录》的评价堪称“跨越文化的共鸣”: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称其为“理解阿曼的钥匙”,牛津大学伦理学教授彼得·辛格说“卡布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出了最深刻的真理”,甚至在企业管理领域,他的“服务型领导力”思想被写入多本MBA教材。
在当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当“996”“职场PUA”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卡布斯的“权力观”像一剂解药:真正的领导者不是“控制者”,而是“服务者”;当“鸡娃”“教育焦虑”困扰无数家庭,他的“教育观”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去年我担任团队负责人,曾因“项目进度慢”而严厉批评成员。读完卡布斯“用倾听代替指责”的建议后,我尝试召开“问题复盘会”,让成员自己分析原因——结果团队不仅按时完成任务,还主动提出了优化方案。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智慧不是“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六、金句摘录:在“统治”的宏大里,听见“人性”的回响
卡布斯在书中写道:“真正的统治者,不是让所有人都说‘他很好’,而是让所有人都说‘我愿意跟着他’。”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领导力”的本质——它不是“权力的游戏”,而是“人心的凝聚”。
另一段让我反复回味的是:“孩子不是‘未来的大人’,他们是‘现在的小人’。教育者若只盯着‘未来’,就会错过‘现在’的美好。”它提醒我们:所谓“为了孩子好”,有时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焦虑”。
结语:一本“非典型”的智慧之书,一场“接地气”的人生对话
读完《卡布斯教诲录》,我并未“成为统治者”,却更清晰地意识到:卡布斯的智慧不是“统治术”,而是“生活的艺术”。他用“沙漠商队”的故事讲“合作”,用“牧羊人”的比喻讲“领导力”,用“仆人打碎瓷器”的往事讲“宽容”——这些来自生活的智慧,恰恰击中了当代人的痛点:我们太渴望“成功”,却忘了“如何好好生活”。
在这个“速成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卡布斯教诲录》像一杯温热的茶:它不会让你“立刻变强大”,却会让你“慢慢变从容”。它或许不会告诉你“如何成为苏丹”,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而这,或许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成功学”。
卡布斯在书中说:“智慧不是从书本里读来的,而是从生活里学来的。”而《卡布斯教诲录》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让我们在“一位苏丹的故事”里,触摸到了“所有人都能懂的人生真相”。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穿越地域与时代,依然在与我们对话,依然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藏在“如何好好生活”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