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经济学的意义》:一把拆解社会运行的“理性手术刀”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经济学的意义》:一把拆解社会运行的理性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没有数学公式”的经济学启蒙书

翻开《经济学的意义》,仿佛看见一位学者脱下西装,换上便装,坐在你对面用人话聊经济学。这本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撰写、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著作,是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提名图书,豆瓣评分8.6,被读者称为经济学界的《苏菲的世界》

全书308页,没有复杂的数学模型,没有堆砌的专业术语,却用9章内容构建起经济学的完整认知框架:从经济学是什么普通人需要学经济学吗,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如何写好经济学论文,姚洋像一位导游,带着读者穿越经济学的历史长廊,最终抵达理性思维的终点站。

二、核心价值:经济学不是“水晶球”,而是“显微镜”

姚洋在书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经济学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理解人性的显微镜。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掉了经济学高冷的标签,将其还原为研究人的行为的学问。读完这本书,你会突然明白:

为什么星巴克的咖啡卖得比便利店贵?因为效用在作祟——你买的不仅是咖啡,还有第三空间的社交体验;

为什么年轻人总在躺平内卷间挣扎?因为机会成本在拉扯——选择加班,就失去了陪家人的时间;选择躺平,就可能错过晋升机会;

为什么政府出台的消费券政策有时效果不佳?因为反馈效应被忽视——消费者可能把钱存起来,而不是花出去。

这些认知,像一把把理性手术刀,帮你切开生活的表象,看到背后的经济逻辑。比如,当我纠结是否要换工作时,书中的边际思维让我意识到:不是换工作好不好,而是换工作带来的额外收益是否大于额外成本。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从情绪化决策转向理性权衡

三、内容亮点:用“生活案例”讲透经济学概念

姚洋的写作风格像一位故事大王,他能用一个包子铺的案例讲清规模经济,用一场婚礼的份子钱解释帕累托最优。以下是几个让我拍案叫绝的细节:

布里丹的驴与选择困境:他借用中世纪哲学家布里丹的寓言——一头驴站在两堆干草中间,因无法选择而饿死,来解释机会成本的概念。这个比喻让我瞬间明白:选择本身就有成本,纠结于鱼和熊掌只会浪费时间;

价格双轨制与中国改革:在探讨制度创新时,他详细拆解了1980年代中国计划内价格市场价格并行的改革,用价格双轨制的成功证明:好的制度不是一刀切,而是摸着石头过河

环保与公平的辩证法:在附录《环保关乎公平》中,他用一个工厂排污影响村民健康的案例,揭示了环保政策的本质——不是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对立,而是富人与穷人、现在与未来的公平分配问题。

这些案例像一颗颗知识糖果,甜而不腻,让人在轻松阅读中吸收经济学养分。

四、阅读体验:一场“思维按摩”与“认知升级”

合上书的那天,我盯着手机里的双十一购物车发了半小时呆——原来,我一直在用非理性的方式消费:

看到满300减50就凑单,却忽略了是否真的需要

限时折扣刺激下单,却忘了机会成本”——同样的钱可以用来投资自己;

盲目追求品牌溢价,却忽略了效用最大化”——性价比才是王道。

这种后知后觉的顿悟,像一场思维按摩”——既有点疼(因为推翻了过去的认知),又很爽(因为获得了新的视角)。正如姚洋在书中所写: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少被割韭菜

五、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公众场的“破圈”之作

这本书的附加值,藏在它的双重认可里:

学术界盖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评价:姚洋用通俗的语言,揭示了经济学的深层逻辑。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李实称其为经济学普及的里程碑

读者用脚投票:豆瓣网友经济学小白留言: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敢在饭局上聊边际成本了,再也不用假装听懂别人吹牛。微信读书用户打工人小王说:它让我明白,职场中的内卷本质是囚徒困境,合作才能双赢。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人口老龄化成为热词的当下,这本书的时效性堪比战地手册。比如,它用基尼系数分析收入分配,用外部性讨论环保政策,用人力资本解释教育公平——这些理论,正是当下中国社会最需要的解题思路

六、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本书?

它像一位人生导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方向。2025年春天,我面临职业转型的困惑:是继续留在稳定的国企,还是跳槽去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公司?姚洋在书中提到的风险偏好理论让我意识到:

如果我是风险厌恶型,国企的稳定更符合我的效用函数;

如果我是风险偏好型,创业公司的成长空间可能带来更大的边际收益。

这种对号入座的分析,让我不再纠结,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了理性选择。

七、金句分享:直击本质的“思想子弹”

经济学不是教你怎么赚钱,而是教你怎么不被人当韭菜割。

好的制度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容错纠错

一个人是不是完整的人,取决于他能否从不同侧面理解事物——经济学,就是帮你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八、结语:经济学,该回归“人间”了

如果你也厌倦了经济学=数学+图表的刻板印象,如果你想看看一位经济学家如何用包子铺”“份子钱”“双十一讲透经济学,那么《经济学的意义》就是你的入场券。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教你如何提问——毕竟,最好的经济学,永远是对人性保持好奇的经济学。

“《经济学的意义》:一把拆解社会运行的“理性手术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符号形式的哲学》:在符号迷宫中解码人类文明的思维突围 | 爱阅读

《符号形式的哲学》:在符号迷宫中解码人类文明的思维突围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新康德主义到文化哲学的符号革命 《符号形式的哲学》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于1923-1929年创作的三卷本巨著,2023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中文全译本。这本书以"人类是符号的动物"为核心,系统阐述了语言、艺术、神...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从“鸡同鸭讲”到“心有灵犀”的沟通修炼手册 | 爱阅读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从“鸡同鸭讲”到“心有灵犀”的沟通修炼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对话”现形的沟通圣经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沟通学者罗纳德·B·阿德勒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于1983年首次出版的经典著作,全书共14章,以“沟通的三维模型”(看入人里-内在...

《古代社会》:在火种与陶轮的回响中,解码人类文明的进化密码 | 爱阅读

《古代社会》:在火种与陶轮的回响中,解码人类文明的进化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人类学的"进化论宣言"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以易洛魁印第安人部落为标本,构建起"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社会进化模型。全书分四编,用火的使用、陶器制作、铁器冶炼等7项技术发明作为文明刻度尺...

《关键词》:解锁时代密码的“思维解码器” | 爱阅读

《关键词》:解锁时代密码的“思维解码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小而悍”的跨学科神作 《关键词:权力与斗争中的词汇》(Key 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and Society)由英国文化研究巨擘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撰写,初版于1...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 爱阅读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捷克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923年创作的《好兵帅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傻瓜士兵"帅克用天真逻辑在奥匈帝国军营中制造连环荒诞的黑色喜剧。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傻瓜的手术刀",剖开了战争的华丽外套——...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 爱阅读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悬疑的“人性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破圈神作 《祸害成患妖成灾》是90后作家“青衫客”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奇幻文学社“志怪新章”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古风张力——青灰色石板路上,半片残破的红...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