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圣战》:在炮火与经声中,触摸人性的“韧度边界”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5

《圣战:在炮火与经声中,触摸人性的韧度边界

一、基本信息:中东土地上的“战争与信仰启示录”

《圣战》是埃及文学巨匠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1973年的历史寓言小说,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为背景,通过开罗老城区哈基姆胡同的市井视角,记录了一群普通埃及人在战争阴云下的生存与挣扎。这部作品与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两宫间》《思慕宫》《怡心园》)共同构成现代埃及的精神编年史,1988年马哈福兹凭此与整体创作获诺贝尔文学奖。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李琛译),书中附有马哈福兹的创作笔记,能看到他对战争中老妇人的祈祷”“孩童捡弹壳的细节反复推敲——“她的念珠串是褪色的红珊瑚,每颗珠子上都刻着亡夫的名字”“孩子把弹壳当哨子吹,声音像极了清真寺的唤拜最终定为她的念珠串磨得发亮,像串着半世纪的光阴;孩子的哨声混着炮声,倒像是给战争唱反调的歌谣”——这种对苦难中的人性微光的极致捕捉,让50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战火中的温度。

二、核心价值:在“毁灭”与“重建”中,读懂“人性的韧度密码”

现代人常陷入无力感:面对国际冲突的无力、面对生活变故的崩溃,甚至面对意义消解的虚无。《圣战》最珍贵的,是用普通人的生存日常,撕开了战争宏大叙事的外壳:它没有歌颂英雄,而是记录卖橄榄的老阿卜杜拉在炮火中坚持出摊,只为给邻居家的孤儿送一口热饭;没有渲染仇恨,而是描写犹太裔店主莉迪娅在防空洞里教阿拉伯女孩读《雅歌》,说仇恨会冻住心,而故事能融化它;更没有简化对错,而是让参战的年轻士兵穆罕默德在战壕里哭着给母亲写信:我不想杀人,但更不想让母亲为我骄傲的脸蒙灰。马哈福兹用这些矛盾的真实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摧毁敌人,而是在毁灭中守住人性的温度;真正的信仰不是高喊口号,而是在绝望中依然选择善良​​。读罢你会懂:那些被战争碾碎的宏大理想,终将在普通人的一粥一饭”“一笑一泪里,重新生长出更坚韧的力量。

三、内容亮点:用“胡同里的烟火”织就的“战争浮世绘”

马哈福兹的笔像一台战地摄像机,他把开罗老城区的战争日常,拍成了最鲜活的人性纪录片。比如哈基姆胡同的晨景: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昨夜的炮弹灰,卖烤饼的老哈桑掀开炉盖,热气裹着芝麻香飘出来,隔壁的裁缝法蒂玛探出头喊:给我留两个,我家阿里昨晚被征去修工事了!这里的烤饼香”“裁缝的吆喝不是岁月静好的粉饰,而是马哈福兹在说:​​战争从不是突然降临的灾难,而是渗透进日常的慢性侵蚀”——它偷走父亲、打碎饭碗、炸毁学校,却偷不走人要活着的本能​​;再比如防空洞里的夜谈:犹太店主莉迪娅弹着旧钢琴,唱着阿拉伯民谣,阿拉伯老妇阿米娜往她手里塞核桃,说:我儿子也在前线,他要是知道你教我的孩子读诗,一定会说这才是真正的圣战这种敌人隔壁的温暖,比任何战争片都更让人心颤。

最让我难忘的是弹壳哨子的细节:10岁的阿里在废墟里捡了个铜弹壳,用铁丝弯成哨子,蹲在巷口吹。起初邻居们皱眉头,说这是敌人的东西,但慢慢的,孩子们跟着他吹,老人们听着哨声想起战前的童年,连巡逻的士兵都放慢了脚步。书里写:哨声像根细绳子,把碎成渣的日子重新串起来——原来最狠的战争,也打不碎人要找点乐子活的劲儿。这个场景不是反战口号,是马哈福兹在说:​​当世界试图用仇恨定义你时,热爱生活本身就是最勇敢的反抗​​

四、写作密码:马哈福兹的“胡同哲学”——用“琐碎”写“宏大”,用“沉默”说“重量”

马哈福兹被称为埃及的良心,但他的伟大不在宏大叙事,而在把战争写成日子。比如他写老阿卜杜拉的烤饼摊:铁鏊子被炮弹震裂了缝,他用沥青补了补,烤出来的饼带着焦糊味,却比战前更香——因为每块饼里都揉进了活着的滋味。这种带着伤痕的美好,比任何完美叙事都更真实;写年轻士兵穆罕默德的恐惧:他的手在发抖,瞄准镜里的敌人士兵的脸,和他弟弟的照片重叠在一起——他扣动扳机,眼泪却先落了下来。这种人性的撕裂,比任何英雄主义都更深刻。

更妙的是马哈福兹对声音的运用:清真寺的唤拜声像根银线,穿过硝烟,缝补着破碎的天空;防空洞里的钢琴声像滴雨水,落在烧焦的土地上,慢慢渗进裂缝;孩子们的哨声像串小铃铛,把死亡的寂静敲出了裂缝。这些声音不是背景音,是马哈福兹在说:​​真正的历史,藏在普通人的呼吸里、笑声里、叹息里——它们比任何史书都更接近真相​​

五、阅读体验:在“战火回忆”里,找回“生活的实感”

我第一次读《圣战》,是在俄乌冲突爆发的那年春天。手机里全是导弹袭击”“难民潮的新闻,我翻到阿里吹弹壳哨子的章节:他的哨声混着炮声,倒像是给战争唱反调的歌谣。我盯着书页,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同情阿里,而是想起上海封控时,楼下阿婆在阳台用搪瓷缸敲节奏,邻居们在窗边跟着哼《茉莉花》;再读是在巴以冲突加剧的夜晚,我缩在被窝里翻到莉迪娅教阿拉伯女孩读诗的段落:仇恨会冻住心,而故事能融化它。我突然笑了——原来,​​最珍贵的和平,不是没有战争,是在战争中依然愿意相信,人性有柔软的部分​​

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现实急救包”——当我在国际新闻里陷入焦虑时,翻到老哈桑补烤饼鏊子的细节;当我在网络骂战中疲惫时,翻到莉迪娅弹钢琴的场景;当我在意义消解中迷茫时,翻到阿里吹哨子的勇气——它像一位来自开罗的老朋友,告诉我:别慌,你此刻的,终将成为你活过的证据。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50年的“战争启示录”——从开罗胡同到全球战场的“人性共鸣”

《圣战》的影响力,早就跳出了文学经典的范畴:它是开罗大学的中东文化研究教材,教授用它分析战争对市井文化的重塑;它是影视界的改编范本,2019年埃及电影《哈基姆胡同》正是基于它的核心精神;它甚至影响了国际政治——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促进跨文化理解的经典,称其用最朴素的故事,讲清了最复杂的仇恨与和解。豆瓣评分长期稳居9.0,有条短评特别戳心:小时候读它觉得,长大后读它才懂——原来活着的底色,而活着的意义,是在惨里种出花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战争摧毁了房屋,但摧毁不了人心的信仰。(马哈福兹)——这不是对战争的美化,是对人性最深刻的注脚: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是在废墟里依然愿意点亮一盏灯的勇气;

孩子们的哨声,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力量。(阿里)——每次因冲突而绝望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希望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因国际局势而焦虑时,送她一本《圣战》,并在扉页写:别害怕战争,就像马哈福兹说的——你此刻的活着,就是最有力的圣战毕竟,50年过去,人类对战争的困惑没变,但马哈福兹早给我们递了一把钥匙:​​人生从不是非黑即白的仇恨游戏,而是在毁灭中寻找光,在光中学会相爱的旅程——哪怕你曾被卷入炮火,只要你愿意认真活着,就能活成自己的和平使者​​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哈基姆胡同的黄昏,老哈桑的烤饼摊飘着热气,阿里的哨声混着清真寺的唤拜,莉迪娅的钢琴声从隔壁传来,阿米娜往莉迪娅手里塞核桃——他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像一条连接仇恨和解的路。这或许就是马哈福兹最浪漫的隐喻:战争的硝烟终会散去,但人性的温度,会永远在胡同里的烟火里,生生不息。

“《圣战》:在炮火与经声中,触摸人性的“韧度边界”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童话的壳里,找到治愈心灵的钥匙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童话的壳里,找到治愈心灵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童话”包装的心理自助经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于1997年创作的心理学入门著作,202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迅速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豆瓣评分8.6,累计销量超300万册...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 爱阅读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血色写尽人性的现实主义巅峰” 若要快速定位《红与黑》(司汤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经典译本),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40万字“个人奋斗悲剧史”、以“于连·索雷尔”为主角的阶级突围记、提...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时便因其哥特式风格与颠覆性的主题引发争议。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荒凉的英格兰北部旷野为背景,通过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深渊与光辉。 (...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一、书籍基本信息:莎翁的奇幻喜剧圣殿 作为威廉·莎士比亚最富想象力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以五幕剧形式,将雅典宫廷的严肃婚约与森林精灵的荒诞魔法交织,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象共舞"的戏剧世界。这部1590年代完成的剧本,被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称为"英语世...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

《资本实证论》:解码资本利息的边际革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价值本质 | 爱阅读

《资本实证论》:解码资本利息的边际革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价值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实证主义重构资本认知的经济学经典 188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庞巴维克完成《资本实证论》,系统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彻底颠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部被熊彼特称为“资本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的著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