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英国历史的“出生证明”,看早期英格兰如何从部落走向国家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3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英国历史的出生证明,看早期英格兰如何从部落走向国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是英国最早的本土编年史,成书于9-12世纪,由多位僧侣史学家接力完成,现存最早版本藏于大英图书馆。这部用古英语写就的千年日记,记录了从神话时代(公元前60年)到1154年亨利二世继位的英国历史,被视为英国历史的DNA

核心价值在于其双重身份:既是中世纪欧洲最完整的编年史之一,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身份认同的精神图腾。它用时间轴+事件+评论的独特体例,证明:早期英格兰不是蛮族聚居地,而是在战火与信仰中逐步构建国家认同的文明体

二、内容亮点:中世纪版“英国往事”

1.阿尔弗雷德大帝的个人Vlog

书中最鲜活的部分,是阿尔弗雷德大帝(871-899年在位)的统治记录:

他不仅记录了埃丁顿战役击败丹麦人的细节(比如用盾墙阵破敌),还写自己如何在战火中读拉丁文典籍”“用蜂蜜水治疗疟疾

更绝的是,他自曝治国黑历史:曾因分配战利品不公引发贵族叛乱,最终靠公开忏悔+补偿黄金平息事端——这简直是中世纪版领导力教材

2.末日审判书土地直播

书中对1086年威廉征服后末日审判书(土地普查)的记录,像一场古代版土地直播

僧侣们详细记录了每块土地的归属、面积、作物,甚至某块地去年产了20桶麦酒

更讽刺的是,他们吐槽征服者威廉的税吏比丹麦人还狠”——这种官方吐槽让历史瞬间有了人间烟火气

3.僧侣史家的毒舌评论

编年史不是干巴巴的年表,而是充满个人色彩的评论:

写黑死病时,他们骂这是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

写亨利一世娶寡妇时,他们酸国王的婚礼比集市还热闹,但新娘的嫁妆比国王的宝藏还多

三、阅读体验:在古英语中“解码”英国

翻开这本书,你会经历三次认知颠覆:

第一次:发现中世纪历史可以这么鲜活”——僧侣们不仅记录某年某月打了谁,还写国王的猎犬叫什么名字”“某场战役的战利品里有一把会唱歌的剑

第二次:理解英国如何成为英国”——从部落战争到法律体系建立,从异教信仰到基督教普及,编年史像时间胶囊装着英国的成长烦恼

第三次:学会用古英语思维读历史”——比如wyrd(命运)一词反复出现,让你突然明白:中世纪英国人相信历史是命运写的剧本

四、评价与影响力:历史学界的“英国正源”

这本书在学界引发的震动,堪比英国历史界的《圣经》。豆瓣读者@历史控感叹:以前觉得英国史就是玫瑰战争’‘工业革命,现在终于懂了他们是怎么从部落变成国家的而牛津大学教授更盛赞:这是英国历史的出生证明’——没有它,我们连自己是谁都说不清。

其影响力远超学术圈:在当下民族身份认同的讨论中,书中盎格鲁-撒克逊人如何构建国家的叙事,为理解现代英国提供了历史镜鉴。有读者戏称:这简直是11世纪的英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五、这本书为何让我“上头”?

读《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时,我常想起一个画面:历史像一块拼图,我们总在关注大事件的碎片,僧侣史家却教我们看向小细节的缝隙——那些国王的日记、土地的账本、僧侣的吐槽,都是英国在时间中留下的指纹。比如他写阿尔弗雷德大帝在战火中读拉丁文典籍,写僧侣们一边抄写一边吐槽税吏,这些细节让我突然明白:所谓国家认同,不过是祖祖辈辈在历史中写下的共同记忆

更触动的是,书中有一句箴言:上帝的惩罚如影随形,但人类的勇气永不熄灭。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读这本书时,正为全球危机焦虑——僧侣史家的毒舌与乐观,竟成了我的精神充电宝

六、金句点睛:历史的脉搏在古英语中跳动

历史不是上帝的剧本,而是人类用血与泪写就的冒险故事——每一页都沾着泥土,每一行都响着马蹄。

当你以为你在读年表时,你其实在读英国人的灵魂’——他们的恐惧、勇气与信仰,都藏在那些古英语的单词里。

编年史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讨论的国家认同,不过是中世纪僧侣在烛光下写下的共同记忆

最后说句大实话:这本书不适合想轻松读英国史的人,但适合想和11世纪的僧侣聊聊天的人。它会让你从此看英国历史时,忍不住想:那个写编年史的僧侣,是不是也曾在抄写间隙,偷偷在页边画个笑脸?而这,或许就是这部编年史留给我们的最酷遗产。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英国历史的“出生证明”,看早期英格兰如何从部落走向国家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本带你看懂“农业才是财富根脉”的重农学派经典 | 爱阅读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本带你看懂“农业才是财富根脉”的重农学派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集大成者”安・罗伯特・雅克・杜阁,初版于1766年——彼时法国正处于路易十五统治后期,贵族奢靡、农民贫困,传统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财富”)导致国家只重视海外贸易,忽...

《过于喧嚣的孤独》:在废纸堆里打捞文明的灵魂 | 爱阅读

《过于喧嚣的孤独》:在废纸堆里打捞文明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废纸堆里的文学圣殿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出版于1989年(捷克版),中文版由杨乐云翻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引进。这部仅120页的“微型史诗”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被赫拉巴尔称为“用生命写就的作品”。小说获...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 爱阅读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坛的"东北叙事明珠"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经典文学典藏"系列精装本。这部被鲁迅称为"北方人民的民间传说"的作品,以东北小城呼兰河为舞台,用孩童视角解...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 爱阅读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威廉·汤普逊”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街景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富豪捐赠10亿美元做慈善”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威...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欧洲商队骆驼商队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宣布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新闻发呆。20世纪中叶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查尔斯·汤普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