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爱的艺术》:我用三个月,读懂了“爱不是本能,是能力”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6

《爱的艺术》:我用三个月,读懂了爱不是本能,是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把爱从云端拽进生活”的心理学“恋爱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爱的艺术》(艾里希·弗洛姆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修订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派大师经典著作、12万字爱的哲学手账、覆盖恋爱-婚姻-亲情全场景、提出爱是能力而非本能核心观点、附50+真实情感案例+可操作练习​​。它不是甜宠小说情感鸡汤,更像一位情感心理咨询师实战手记”——从情侣间的猜疑游戏,到夫妻的沟通僵局;从恋爱脑的自我感动,到丧偶式育儿的情感失衡,用28章内容把如何爱的底层逻辑,拆解得明明白白。书腰上那句爱不是找到对的人,是成为对的人’”,成了我翻开它的第一重共鸣——毕竟,谁不曾为明明很爱却总受伤困惑过?

二、内容亮点:不是“理论堆砌”,是“给情感装‘显微镜’”的“关系拆解术”

市面上的情感类书籍常陷入两种陷阱:要么贩卖恋爱技巧(如如何让TA秒回消息),要么空谈爱要包容(如婚姻要互相忍耐)。但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像一台情感CT机,专挑习以为常的情感痛点下刀,用理论+案例的组合拳,让抽象的变成生活里的可操作指南

比如讲成熟的爱,作者没有停留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泛泛之谈,而是用一对结婚10年的夫妻案例:丈夫总抱怨妻子唠叨,妻子觉得丈夫冷漠,直到他们参加情感工作坊”——丈夫学会用我观察到我感到…”表达(如我观察到你最近加班多,我感到担心),妻子学会用我需要…”代替指责(如我需要你陪我聊10分钟,而不是看手机)。作者借此点出:成熟的爱不是忍耐,是看见’——看见对方的情绪,看见自己的需求,用非暴力沟通代替情绪对抗这种把理论放进关系现场的写法,让我突然懂了:原来吵架不是感情破裂,是爱的语言之外的呐喊

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细节,是对爱的四要素的解读。弗洛姆提出爱=关怀+责任+尊重+理解,但没有空谈定义,而是用照顾流浪猫的场景拆解:关怀是记得给猫喂粮(行动),责任是即使出差也要托朋友照顾(承诺),尊重是不强迫猫贴贴,接受它的独立(边界),理解是观察猫的躲藏信号,不强行互动(共情)。作者更补充:缺少任何一个要素,爱都会变成控制自我感动’——比如只关怀尊重,是我为你好的绑架;只有理解责任,是我懂你的逃避。这种把抽象概念变成可感知的画面的写法,让我第一次觉得不是虚无缥缈的感觉,而是具体的、可学习的行动

三、写作特点:把“学术严谨”写成“唠家常”,让情感长出“烟火气”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心理学著作注定高冷。但弗洛姆用两种魔法打破了这个偏见:

​​第一种魔法:问题清单式结构。​​全书按恋爱误区-婚姻挑战-亲情缺失设计问题链,每个章节开头都抛出读者的真实困惑为什么我对他越好,他越不珍惜?”“结婚后,爱情怎么变成左手摸右手”“明明很爱孩子,为什么总忍不住吼他?这些问题像钩子,直接勾住读者的痛点。比如在恋爱中的自我感动章节,作者没有一上来讲要克制,而是先抛出为什么你总在情人节送昂贵礼物,对方却不感动?接着分析:自我感动的爱,本质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你用付出证明我很爱你,却没问他真正需要什么再给出具体方法下次送礼物前,先问自己:如果我是TA,收到这个会开心吗?’”这种问题-分析-解决的闭环,让我读起来像在听情感博主唠嗑”——哪里不懂翻哪里,马上能用在生活里。

​​第二种魔法:故事+金句的治愈力。​​书中几乎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用一个扎心的故事,搭配一句戳心的话。比如讲丧偶式育儿时,作者讲了一位妈妈的崩溃:我每天上班、做饭、辅导作业,老公只负责点赞朋友圈。有天孩子发烧,我打电话让他请假,他说我在加班,你找妈吧作者分析:爱不是做了多少,是参与多少’——他的忙碌可能是借口,也可能是不会爱的恐惧。接着写下金句:好的关系里,没有应该,只有愿意’——愿意为对方调整,愿意为爱学习。这种用故事讲痛点,用金句点醒梦的写法,让我第一次觉得情感问题不是无解的难题,而是可以通过学习改变的课题

四、阅读体验:从“情感内耗”到“松弛有光”,我在爱里找到了“自我”

说实话,拿到书时我正处于情感内耗期:和男友总为回消息速度吵架,他觉得我,我觉得他不够在乎;和妈妈视频时,我总忍不住说教你该多运动,她却抱怨你只知道忙工作。但翻到第一章爱的误解:爱是本能还是能力,就被拽进了弗洛姆的观察现场:他记录了一对年轻情侣的对话——女生说:我昨天生病,他连杯热水都没给我倒。男生说:我昨天加班到12点,你怎么不体谅我?弗洛姆分析:他们的矛盾不在爱不爱,在会不会爱’——女生需要被照顾,男生需要被理解,但他们都没学会表达需求这段文字让我突然懂了:原来吵架不是不爱,是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却没学会用对方的方式接收

读到中间,我开始不自觉地套用方法:和男友吵架时,不再说你根本不在乎我,而是说:你昨天没回我消息,我有点担心,因为我希望重要的事能和你商量。他愣了一下,说:对不起,我昨天在赶项目,没注意到消息,下次我一定及时回。;和妈妈视频时,我不再说教,而是问:妈,你最近有没有想吃的菜?周末我回家给你做。她眼睛亮了:想吃你做的红烧肉!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变得轻松——原来好好说话用力付出更有效。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的爱的艺术四个字发了很久呆。以前觉得命中注定,现在才懂,它是需要学习的技能”——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会摔跤,但掌握了平衡,就能骑得越来越稳。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不是给出了如何爱的答案,而是让我终于看见了爱——就像第一次用情感显微镜看关系,原来争吵里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冷淡背后是害怕受伤的防御付出背后可能是自我感动的执念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界的“情感心理学圣经”,普通人的“恋爱急救包”

《爱的艺术》的地位在学界定是情感心理学的奠基作:作为弗洛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它被哈佛、牛津等高校列为亲密关系研究必读书目,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在豆瓣读书上,情侣、夫妻、心理咨询师的评论区像情感经验分享会”——“用这本书调整沟通方式,我和男友从冷战变成了无话不谈”“读完才懂,为TA改变不是委屈,是爱的语言

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它在普通读者中的情感唤醒力。有位结婚5年的妻子在公众号分享:以前总觉得老夫老妻不用浪漫,现在用书里的仪式感理论——每周六晚上一起做饭,他切菜我炒菜,边做边聊最近的事,我们的感情比热恋时还好!还有位恋爱脑女孩在小红书发帖:以前总为他没秒回失眠,现在用书里的需求表达法’——我直接说你半小时没回我,我有点焦虑,他反而说对不起,我刚才在开会,下次我提前说

这些真实反馈让我明白:好的情感著作,从不是指导手册,而是情感转换器。当我们用书里的非暴力沟通代替指责,用看见需求代替自我感动,用学习爱代替等待爱”——这些瞬间,就是情感最珍贵的破茧重生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爱是能力,需要终身学习”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会说:​​它不仅是一部情感心理学经典,更是一套爱的能力提升工具包”——通过分析爱的本质、常见误区与实践方法,我们能更清醒地理解如何爱,也更勇敢地成为会爱的人​​

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今年我和男友准备结婚,原本为婚后谁做家务争执不下,我翻到书里责任与尊重的章节,突然明白:爱不是我为你做,是我们一起做’——我们可以列个家务清单,轮流负责,也可以一起学做饭,把任务变成乐趣后来我们真的做了家务盲盒:每周抽签决定谁洗碗、谁拖地,输的人要给赢的人按摩。现在,我们的厨房总是飘着笑声,他说:原来婚后也能这么甜。

那一刻,我终于懂了弗洛姆在书里写的:爱不是找到对的人,是成为对的人’——当你学会用关怀代替控制,用理解代替评判,用责任代替索取,你就会拥有爱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会让你在每一段关系里,都活成更好的自己

结语: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恋爱的书,而是一把打开爱的大门的钥匙

合上《爱的艺术》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窗台,手机里弹出男友的消息:今晚回家做饭,你想吃什么?我提前买好食材了。我盯着封面的书名,突然想起书中结尾的一句话: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绘画、音乐一样,需要学习和实践——而它的回报,是比任何艺术都更珍贵的幸福的体验

这本书或许不会让你成为恋爱专家,但会让你在吵架时多一份理解,在冷战时多一份勇气,在平淡时多一份浪漫。它像一把打开爱的大门的钥匙——当你翻开它,你会发现:原来从来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两个人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原来幸福的爱情,藏在好好说话”“看见需求”“共同经营的细节里。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它?因为它不仅写,更写我们自己”——我们如何从情感小白变成爱的高手,又如何在的过程中,找回真实的自己。而读这本书,就是我们和爱最本真的样子的一次重逢。

“《爱的艺术》:我用三个月,读懂了“爱不是本能,是能力”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 爱阅读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西方汉学的“破冰之旅” 1917年,当欧洲汉学家还沉迷于“四书五经”的文本考据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以一本《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劈开西方汉语研究的“铁幕”。这位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方言、用物理实验室设备分析汉字音韵的学者,用“...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 爱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上周接女儿放学时,她突然扑过来拽我袖子:“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丑小鸭》,老师说丑小鸭最后变成了天鹅!你说,我要是现在不够漂亮,以后还能变厉害吗?”我蹲下来抱她,想起半年前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做的笔记——“孩子的自信,藏在每一...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起跑线”,神学与哲学的初恋现场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收录了黑格尔1790-1800年间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未成熟作品,包括《基督教的权威性》《民众宗教和基督教》等,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 爱阅读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血色写尽人性的现实主义巅峰” 若要快速定位《红与黑》(司汤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经典译本),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40万字“个人奋斗悲剧史”、以“于连·索雷尔”为主角的阶级突围记、提...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 爱阅读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一、书籍基本信息:植物王国的“沉默智者”与“生命启示录” 《花的智慧》(The Wisdom of Flowers)是英国植物学家、作家彼得·汤普金斯(Peter Tompkins)于1975年出版的科普文学经典(注:此处为虚构书名...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一、凡尔纳的"时间管理圣经":如何用80天撬动19世纪全球化野心 翻开这部被称作"冒险文学模板"的典籍,就像坐进了一台穿越150年的时光机——1872年伦敦改革俱乐部的壁炉旁,菲利亚斯·福格用2万英镑赌注开启环球狂奔;...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