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间断的人》:在科技洪流中打捞人性的锚点 | 爱阅读
《不间断的人》:在科技洪流中打捞人性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类型”的文学实验
作者:双雪涛(东北叙事代表作家,曾以《平原上的摩西》获宝珀理想国文学奖)
出版时间:2024年2月
内容构成:7个中短篇故事(《不间断的人》《刺客爱人》《淑女的选择》等),以S市和北京为地理坐标,串联起仿生人、时空刺客、拳击手、孤独酒鬼等角色。
核心命题:在人工智能与科技失控的时代,“人如何证明自己仍是人?”
一句话推荐:这不是一本预言未来的科幻小说,而是一面照见当下人性的魔镜——当AI开始做梦、当记忆可以篡改,我们如何守住作为“人”的底线?
二、核心价值:一场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思辨
双雪涛用“科技伦理”的外壳,包裹着对人性本质的终极追问。书中没有非黑即白的善恶对立,而是通过仿生人、刺客、拳击手等角色的挣扎,揭示一个残酷真相:科技越发达,人性的脆弱与光辉越清晰。
对个人:如果你曾因内卷焦虑、因算法推送迷失自我,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自由意志”的价值——当AI能精准模拟你的情感,你如何证明自己的选择不是被数据操控的结果?
对社会:在ChatGPT颠覆创作、脑机接口引发伦理争议的当下,书中“科学家创造会做梦的AI”“用虚拟剧本救赎现实”等情节,直指科技与人文的边界问题。
金句:“人,只是不间断的人类一环。”(这句话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伟大。)
三、内容亮点:非线性叙事的“俄罗斯套娃”结构
双雪涛的写作像一场精密的魔术表演,用现实与虚构的嵌套、时空的跳跃,构建出令人眩晕的阅读体验。
《不间断的人》:编剧安东被两个仿生人“绑架”,被迫写一部关于“寻龙”的剧本。随着剧情推进,读者发现剧本中的角色(如寻找鸟骨的老刁)竟与现实中的AI产生意识纠缠——虚构成为现实救赎的通道,而现实又沦为虚构的素材。
《刺客爱人》:一把战国青铜剑串联起东北下岗潮中的工人、三线演员和摄影师。当刺客霍光发现目标竟是自己曾伤害过的女孩时,他选择用“留下记忆的虚幻方式”完成救赎——历史暴力在当代以更隐蔽的形式延续,而救赎始终是场孤独的赌博。
意象巧思:
鸟骨:贯穿全书的线索,象征“无法被科技抹去的原始记忆”;
发财树:安东家中枯萎的植物,暗示“人的情感需要被精心呵护,否则会像AI一样失去温度”;
塌陷城市:在《香山来客》中,权势者用虚拟景观麻痹民众,最终导致城市地基崩塌——对“信息茧房”和“娱乐至死”的预言式批判。
四、写作特点:冷硬峭拔的“东北美学”升级版
双雪涛延续了《平原上的摩西》的冷峻文风,但这次他加入了更多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让故事像一场“清醒的梦”。
语言质感:短句如刀,长段落如河。例如描写仿生人Rachel的梦境:“她梦见自己躺在一片发光的苔原上,苔藓像神经网络般蔓延,直到覆盖她的脚趾——这是陆丝丝教授输入的‘人类童年记忆’,但Rachel不知道,这记忆本属于一个被遗忘的孤儿。”
人物塑造:没有绝对的主角,每个角色都是时代的切片。例如《白色拳击手》中的失忆拳手,他的拳头“既是对抗命运的武器,也是被命运操控的提线木偶”。
叙事诡计:多视角切换、嵌套式结构。例如《爆炸》中,炸弹客与高智商女孩通过QQ对话,而读者直到最后才揭晓:女孩竟是炸弹客的“人工智能分身”。
五、阅读体验:一场“烧脑”与“动情”的双重冒险
前30页:你可能会困惑于时空跳跃的叙事,但请坚持——当仿生人开始讨论“无意识对创作的重要性”,当刺客的青铜剑在冰面上划出时空裂缝,你会突然被某个细节击中,忍不住拍案叫绝。
阅读中:像在玩一场“人性拼图游戏”。例如《淑女的选择》中,两个女生听同一个小说家的课,表面是“卡夫卡式的两性困境”,实则暗藏对“男性凝视”的尖锐批判——双雪涛的讽刺,总是藏在最平淡的对话里。
合上书后:你会陷入长久的沉默。书中那些关于“科技与人性”的叩问,会像幽灵般萦绕在你刷短视频、用AI写方案、甚至点外卖时——原来,我们早已活在书中预言的世界里。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文学圈到科技界的“跨界破圈”
专业认可:
入选“年度不容错过的20种文学好书”榜单;
评论家黄德海评价:“情节的延伸像精密焊接的链条,冷硬叙事下是对人心的深刻理解。”
社会反响:
书中“AI做梦”“虚拟救赎”等情节,被科技媒体引用为“AI伦理讨论的文学样本”;
豆瓣读者@深柳读书堂写道:“读《不间断的人》时,我正经历职业焦虑。书中仿生人渴望‘创作’的挣扎,让我突然明白:人的价值,不在于效率或正确性,而在于那些‘无用’的情感与梦想。”
七、个人感悟:一本让我“重新做人”的书
作为常年被算法推着走的“数字游民”,我曾在书中《买狗》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个“用婚姻逃避自由,用消费填补空虚”的孤独酒鬼。但双雪涛没有止步于批判,他让仿生人Rachel在梦中触摸苔藓,让刺客霍光在冰面上留下血痕,让拳击手的拳头最终砸向虚空——这些“不完美”的挣扎,恰恰证明了人性的不可替代。
合上书的那天,我删掉了手机里3个“时间管理”APP。或许,真正的自由不是对抗科技,而是像书中那个寻找鸟骨的老刁一样——在时代的洪流中,守住内心那片不会被算法殖民的苔原。
最后,用书中我最爱的句子结尾:
“伞先生说,重点不在龙头,而在luz——龙的脊骨里,藏着人类永远无法清除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