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去搬砖》:当象牙塔撞上工地砖,我在钢筋水泥里摸到了人生的“真实刻度” | 爱阅读
《毕业去搬砖》:当象牙塔撞上工地砖,我在钢筋水泥里摸到了人生的“真实刻度”
上周末蹲在书店角落翻完《毕业去搬砖》,合上书页时,指尖还沾着想象中的水泥灰——不是书脏,是我太入戏。作者陈默用最粗粝的笔调,撕开了“毕业即高薪”的滤镜,把一个应届生的搬砖日常摊在我面前:不是励志爽文,没有逆袭反转,有的只是汗湿的工装、磨破的手套,和一群被生活捶过又继续往前冲的普通人。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套路”的毕业生存实录
《毕业去搬砖》是95后作者陈默的首部长篇纪实文学,2024年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书封设计很“接地气”:深灰色底色上印着一只沾着水泥的胶鞋,旁边歪歪扭扭写着“2020届毕业生陈默著”——和市面上那些包装精美的“成功学”书比,它更像个蹲在工地边的兄弟,拍着你肩膀说:“来,听我讲点真话。”
作者陈默的真实经历比书更“硬核”:2020年从某二本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拒绝了几家公司的“管培生”offer,一头扎进郑州某建筑工地当搬砖工。他在工地住了187天,白天扛钢筋,晚上写日记,最终把这些带着水泥味的文字变成了这本书。
二、书籍内容:工地上的“人间观察团”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宏观的时代史诗,《毕业去搬砖》就是微观的“生存切片”——它没有宏大叙事,只聚焦一个应届生在工地上的187天,却让我看清了比“诗和远方”更重要的东西:
“学历滤镜”碎在地上的声音:主角第一天搬砖,工长老周拍着他肩膀笑:“大学生吧?手嫩得跟豆腐似的。”第一天结束,他手掌磨出三个血泡,老周递来创可贴:“我闺女也是985,去年毕业在互联网公司996,昨天打电话说想辞职来工地——她说这儿虽然累,但至少能摸到活儿。”这段话像一把钝刀,慢慢剖开了“学历崇拜”的虚妄;
工地上的“临时家庭”:搬砖队里有聋哑的00后小宇,总用便签纸和人交流;有离婚带娃的王姐,休息时给孩子打视频电话,说“妈在这儿搬砖,攒钱给你报舞蹈班”;还有总爱讲冷笑话的老赵,说“咱搬的不是砖,是城市的骨头”——这些人凑在一起,比任何电视剧都鲜活;
“无用”的浪漫:收工后,老周会用工地废弃的水泥块雕小佛像;小宇用钢筋废料焊了个变形金刚;主角则把每天的工钱记在小本子上,说“等攒够了,想去西藏看雪山”——这些“不切实际”的小爱好,像暗夜里的小火苗,烧得人心头一热。
最让我鼻酸的是一个暴雨天:工地停工,大家挤在临时板房里躲雨。老周摸出半瓶白酒,分给每个人:“我闺女昨天又说,爸你别搬砖了,我来养你。我跟她说,爸搬的不是砖,是你以后的底气——等你结婚买房,爸能帮你掏首付。”板房漏雨,滴答滴答砸在铁皮上,可那半瓶白酒喝下去,每个人的眼睛都亮得像星星。
三、写作特点:用“泥腿子视角”写最滚烫的人生
陈默的笔调像工地上的搅拌机:粗粝、实在,却能把沙石水泥揉成有温度的混凝土。他没有用“苦难文学”博同情,也没用“热血逆袭”灌鸡汤,而是用“蹲在砖堆里”的姿态,让读者跟着主角的视角,重新认识“生活”二字:
感官细节的“沉浸式”轰炸:写搬砖的疼,“手套磨破的地方,水泥粒扎进肉里,像撒了把碎玻璃”;写夏天的热,“太阳把砖晒得发烫,搬第一块时烫得缩手,搬第十块时反而觉得,这温度像老家灶台上的烙饼,踏实”;写冬天的冷,“手套里结了冰碴,哈气成白雾,可搬起砖的瞬间,身子暖得直冒汗——原来动起来的人,不怕冷”;
语言的“土味哲学”:老周常说“砖要一块一块搬,日子要一天一天过”,小宇用钢筋焊了个歪歪扭扭的“心”字,说“这才是咱工地的浪漫”,主角在日记里写“以前觉得‘脚踏实地’是成语,现在才知道,是鞋底沾着水泥,一步一步踩出来的”;
结构的“日记体”真实感:全书按日期分章节,从“2020年7月15日第一天搬砖”到“2020年12月31日最后一天”,每篇日记短则几百字,长则千余言,像朋友给你发消息,絮絮叨叨说着当天的琐事——但合上书你会发现,这些“琐事”拼起来,就是最珍贵的人生。
四、阅读体验:一场“祛魅”又“赋能”的成长课
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是本“打鸡血”的励志书——毕竟“毕业搬砖”这种选题,很容易写成“我吃了苦,所以成功了”。但翻到第三页,我就被拽进了另一个世界:
最戳我的是主角第一次领工资的场景:他攥着皱巴巴的五千块钱,跑到工地外的小超市,给妈妈买了瓶护手霜(她总说“洗衣服不用贵东西”),给老家的弟弟买了盒拼图(他说“想当建筑师”),剩下的钱存进银行卡,备注是“西藏旅行基金”。收银员阿姨笑着说:“小伙子,这钱赚得不容易吧?”他摇头:“不难,就是手有点疼。”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毕业时,为了“体面”拒绝了老家国企的稳定工作,挤破头去北京做“互联网运营”,每天加班到十点,却连给妈妈买件新衣服都要挑打折款。《毕业去搬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虚荣和拧巴——原来“脚踏实地”不是妥协,而是对自己、对家人最实在的负责。
读这本书时,我总忍不住在便签上记那些“土味金句”。朋友见了笑我:“你这便签本快成‘工地语录’了?”可我知道,这些句子不是梗,是生活的智慧——它们让我在后来面试受挫时,想起老周说的“砖要一块一块搬”;在想买超出预算的东西时,想起主角给妈妈买护手霜的认真;在抱怨“生活太苦”时,想起暴雨天板房里那半瓶白酒的温度。
五、评价与影响力:被年轻人捧红的“反内卷指南”
这本书上市后,在豆瓣拿下了8.9分,短评区全是“破防了”“像在写我自己”的真实反馈。有位985毕业的程序员留言:“我每天敲代码到凌晨,以为自己是‘精英’,看了这本书才发现,真正的‘精英’是那些在工地搬砖还能抬头看星星的人。”
职场博主@阿梨在小红书发长文:“别被‘毕业就要进大厂’的口号骗了!这本书里的主角,搬砖时学了看图纸、算材料,后来跳槽去了工程监理公司,现在月薪比很多坐办公室的同学还高——所谓‘弯路’,有时候是命运给的‘捷径’。”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书成了不少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推荐读物。某大学辅导员告诉我:“现在的学生总觉得‘搬砖’是失败,看完这本书才明白,所有认真活着的人,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了“低头看路”
合上这本书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只沾着水泥的胶鞋看了很久。陈默的故事或许不算“成功”,他现在依然在工地打工,偶尔接点装修的零活,但他书里写:“我搬过的每一块砖,都垫着我离天空更近一点——不是因为砖高,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认真活着。”
这句话像一颗钉子,敲进了我心里。现在的我,不再执着于“必须进大厂”,而是申请了老家住建局的基层岗位。上周去工地调研,路过搬砖的工人,我会笑着喊:“师傅,歇会儿呗?”有人认出我是“写《毕业去搬砖》的那个作者的读者”,冲我竖大拇指:“闺女,干啥都不容易,好好干!”
最后,想把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送给你:“别总盯着楼顶的水晶灯,低头看看脚下的砖——它们每一块都不一样,有的刻着裂痕,有的沾着泥,有的被踩得发亮。可正是这些不一样的砖,堆成了我们脚下的路。”
如果你也在为“毕业该选哪条路”迷茫,如果你受够了“必须成功”的焦虑,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会让你在水泥灰里,摸到人生最真实的温度;会在你焦虑时,告诉你:“慢慢来,你搬的每一块砖,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