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被追赶的经济体》:一本撕开经济“滤镜”的真相之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1

《被追赶的经济体》:一本撕开经济滤镜的真相之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经济学界的“破壁人”登场

书名:《被追赶的经济体》

作者:辜朝明(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创始人)

出版时间:2024年1月(中信出版社)

定位:不是晦涩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用手术刀解剖全球经济的侦探小说”——从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到美国次贷危机,从欧洲债务泥潭到中国产业升级,辜朝明用资产负债表衰退这把钥匙,打开了理解现代经济危机的密码箱。

二、核心价值:让你看清“经济剧本”的隐藏台词

这本书能给你什么?

颠覆认知:传统经济学假设企业永远追求利润最大化,但辜朝明用日本泡沫破裂后的案例证明:当资产价格崩盘、负债高企时,企业会集体转向债务最小化”——就像一个人被水淹没时,第一反应是挣扎上岸,而非计算如何优雅地游泳。

政策指南针:书中提出的经济发展三阶段模型(城镇化黄金时代被追赶阶段),像一张经济地图,告诉你为什么货币政策在衰退期会失效”“为什么财政刺激才是救命稻草

现实预警:当中国面临刘易斯拐点被追赶压力并存时,书中关于产业升级与内需提振的平衡术”“教育升级对抗低技能失业的讨论,简直是给政策制定者的防坑手册

对我的触动:

作为曾因不懂经济周期而错失投资机会的普通人,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经济不是别人的游戏。当书中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如何通过技术输出打破中等收入陷阱’”时,我联想到自己所在的制造业——原来,理解被追赶阶段的逻辑,能帮普通人更理性地规划职业,甚至预判行业兴衰。

三、内容亮点:三个“反常识”案例,让你直呼“原来如此”

1.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财政刺激的剂量决定生死

书中揭秘:1997年日本桥本龙太郎政府加税导致经济二次探底,证明衰退期需持续财政支持而非过早退出。这让我联想到2020年美国疫情期间的财政刺激——若没有那几轮天量撒钱,美国经济可能重蹈日本覆辙。

金句:日本教训:财政紧缩使衰退延长十年。

2.美国次贷危机:货币政策为何失灵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美联储将利率降至零,但企业仍不愿借贷。辜朝明一针见血:当私人部门集体转向债务最小化时,货币政策就像推一根湿面条——越用力,越滑脱。最终,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财政刺激接棒,才避免经济坠入深渊。

金句:在私人部门不借钱时,货币政策效果取决于最后借款人——政府。

3.中国产业升级:如何避免被追赶者的陷阱?

书中对比中日案例:日本制造业外流导致产业空心化,而中国通过国内大市场培育全产业链优势(如光伏产业),证明被追赶者可通过技术输出重塑竞争格局。这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原来,我们正在走的,是一条升级版的突围之路。

金句:中国新能源产业……整体业务输出打破传统批判。

四、写作特点:经济学界的“段子手”,把复杂理论讲成“相声”

比喻狂魔:

经济阴阳周期比喻市场冷热:阳周期(企业追求利润)像夏天,政府宜用货币政策扇扇子;阴周期(企业追求债务最小化)像冬天,政府需用财政刺激生火炉

量化宽松陷阱比作喝海水解渴:越宽松,流动性越泛滥,最终反而加剧贫富分化。

数据可视化:

热力图展示全球债务分布:红色区域(债务超GDP300%)像经济高烧,蓝色区域(债务可控)像经济寒冬

计算中性利率下降的代价:当经济进入被追赶阶段,中性利率可能跌至负值——这意味着存钱要倒贴利息,借钱反而能赚钱

跨学科视角:

博弈论解释中美贸易战:就像两个孩子在抢玩具,谁先示弱,谁就输。

行为经济学分析企业决策:当资产负债表受伤时,企业会像惊弓之鸟,哪怕利率再低也不敢借钱。

五、阅读体验:像玩一场“经济版密室逃脱”

适合谁读?

职场人:理解公司裁员”“行业寒冬背后的经济逻辑,避免被时代淘汰。

投资者:看透股市波动”“房价涨跌的真相,不再被专家忽悠。

学生党:用经济学思维分析社会热点,写论文、参加辩论赛直接降维打击

我的阅读时刻:

读到中国私人部门过去几年处于资产负债表修复状态时,正值2024年中国居民存款增速放缓、消费比例回升。书中预测的当储蓄率开始掉头降低,消费就会增加正在成为现实——这种理论照进现实的冲击感,让我合上书后忍不住感叹:原来,经济学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

六、评价与影响力:经济学界的“自我革命”

学术认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评价:这本书证明了经济学不仅是数学游戏,更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学问。

《金融时报》称其为2023年夏季最佳经济学图书,认为它为理解全球经济的现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社会反响:

豆瓣读者经济小白读完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的工资涨不过房价——原来被全球流动性收割了。

知乎高赞回答: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学不是富人游戏,而是每个普通人对抗不确定性的武器。

现实关联:

书中对逆全球化浪潮下自由贸易与资本流动脱节的分析,与当前中美贸易战、欧盟资本管制等热点高度吻合。

财政刺激规模与效率的讨论,为理解2024年中国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如果你曾困惑:

为什么努力工作却越来越穷

为什么政策利好总轮不到自己

为什么气候变化听起来遥远,却影响你的菜篮子

那么,《被追赶的经济体》就是你的经济启蒙书。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教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理解规则的人,才能掌握主动权。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结尾:

没有永恒的增长范式,唯有持续适应变革的勇气与智慧。

“《被追赶的经济体》:一本撕开经济“滤镜”的真相之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利波特》:翻开这封“魔法信”,我找到了对抗世界的勇气 | 爱阅读

《哈利波特》:翻开这封“魔法信”,我找到了对抗世界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生长的童话书”,从伦敦破屋到全球文化现象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奇幻文学系列,1997年至2007年间陆续出版7部正文,后被改编为8部电影、舞台剧《被诅咒的孩子》,以及漫画、游戏、主题公园等多...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 爱阅读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一、当艾略特的打字机撞上Z世代的"精神雾霾" 翻开这部被称作"现代主义诗歌地标"的长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情绪解码器——1922年伦敦的咖啡馆里,艾略特用碎片化的意象拼贴出战后欧洲的精神废墟;2025年,我们在刷到"年轻人集体...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全球宝宝的“生命启蒙圣经” 《饥饿的毛毛虫》是美国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经典代表作,196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绘本”,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每个孩子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 爱阅读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斯威齐”与“19世纪末美国铁路网”的《资本主义发展论》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互联网巨头垄断被反垄断调查”的新闻发呆。21世纪的我们总在讨论“平台经济”“资本无序扩张”,但在美国马克思主...

《自然哲学》:石里克的“自然解码器”,我在逻辑实证主义里找到了“看世界的新滤镜”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石里克的“自然解码器”,我在逻辑实证主义里找到了“看世界的新滤镜” 一、书籍基本信息:维也纳学派的“自然笔记”,用250页写透“科学与哲学的边界” 《自然哲学》(Philosophie der Natur)是奥地利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莫里茨·石里克(Moritz Sc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