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一本用账本写就的民国“民生温度计”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一本用账本写就的民国民生温度计

去年秋天整理旧书时,一本泛黄的《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从箱底滑落。封皮上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字样已经模糊,翻开第一页,陶孟和先生1934年的序言赫然在目:我们要知道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必须从他们的日常消费入手。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小区里总蹲在楼下和保安聊天的张大爷——他总说现在日子好过了,但钱还是不经花,原来八十年前的北平人,也说过差不多的话。

一、基本信息:藏在数字里的“民国生活志”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1929-1933年间陶孟和主持的北平社会调查。作为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陶孟和带着团队敲开480户北平家庭的门,记录了他们1931-1932年的收支明细——从人力车夫到小学教员,从旗人遗老到小商贩,覆盖了当时北平70%的职业阶层。原版由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2020年商务印书馆再版时,新增了导读和注释,让这本近百年前的老账本,成了今人触摸民国生活的时光钥匙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附录的家庭收支细表:比如第37号家庭,丈夫是拉人力车的,月收入15块大洋(约合今3000元),妻子在裁缝铺打零工赚3块,全家7口人(包括两个上学的孩子)。支出项里,米面占8块,煤球2块,房租3块,孩子的学费1块5,剩下的2块5要应付油盐酱醋、人情往来,甚至偶染疾病的应急开支。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一个家活着的全部重量。

二、内容亮点:从“柴米油盐”里解码社会密码

陶孟和的笔像把手术刀,专挑最日常的细节下刀。比如他分析食物支出时,发现北平市民的菜篮子里,白菜、萝卜、小米占了70%——“这不是口味问题,是穷。他记录了冬天的取暖经济学:普通家庭买煤球要攒三个月的钱,为了省燃料,主妇们会把炉灰里的余温二次利用,夜里用碎煤封炉,早上再捅开;更穷的人家则用煤核(没烧透的煤渣)煮稀粥,锅底结着黑垢,粥里飘着焦香

书中另一个神来之笔是对非必要支出的挖掘。比如北平主妇们赶庙会的花费:正月里逛厂甸,买糖葫芦、风车、泥人,一家三口能花2块大洋(约合今400元);七月十五中元节,给祖先烧包袱皮(纸糊的冥币),要花1块。这些钱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奢侈”——因为它们挤占了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钱。陶孟和写道:中国人不是不爱花钱,而是不敢乱花钱。每一文都得掰成两半,一半填肚子,一半撑面子。

最让我意外的是他对阶层流动的观察。书中记录了一位退休警察家庭:丈夫当了20年巡警,攒下100块大洋(约合今2万元),想盘个小铺子做点小生意;妻子却坚持钱要存着,万一儿子考上大学呢。陶孟和分析:这不是保守,是中国人对风险的本能防御——他们见过太多一夜暴富变成一夜赤贫的故事,所以宁肯把希望押在教育这张稳牌上。这种对人性的洞察,让数据有了心跳。

三、写作特点:像老会计做账,也像说书人讲古

陶孟和的写作风格,用我爷爷的话说就是账本里藏着故事。他不像现在的学者爱堆术语,反而像个蹲在胡同口和您唠家常的老人:讲房租时,他会说东四牌楼的小跨院,一间屋子月租2块,能住两户;要是离大街近,多1块钱都抢着租;讲教育成本时,他会举例子:上小学要买课本、铅笔、石板,冬天还得买棉鞋——穷人家的孩子要么光脚上课,要么捡哥哥姐姐的旧鞋穿。这些细节让学术著作有了烟火气,我读的时候总忍不住想:要是陶老现在还在,肯定能写出外卖员的收支账’‘年轻人的奶茶消费这样的爆款调研。

更绝的是他的数据可视化思维。书中用大量表格对比不同阶层的支出结构:比如人力车夫的食物占比82%vs小学教员的食物占比58%;旗人遗老的鸦片支出15%vs普通市民的娱乐支出3%。这些表格不是干巴巴的数字,而是社会切片”——你一眼就能看出,谁在为生存挣扎,谁有余力追求体面

四、阅读体验:从“看历史”到“懂当下”的“共情时刻”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跨越近百年的生活对话。我至今记得读到冬季取暖费章节时的震撼:1932年冬天,北平的气温降到-15,一个五口之家要花3块大洋买煤球——约合今600元,而这笔钱够现在的我吃一个月的外卖。但更让我鼻酸的是,陶孟和记录了一个细节:有个主妇为了省煤钱,把孩子们的旧棉鞋拆了,用棉絮塞在窗户缝里挡风,孩子的小脚冻得通红,却笑着说妈,这样屋里就不冷了’”

这种真实让我忍不住对比当下:现在的我们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却总在抱怨日子过得紧;过去的人为吃饱穿暖发愁,却能在煤球炉前熬出一锅热粥,把日子过出热气。陶孟和在书中写道:生活的好坏,不在数字的大小,而在需要想要的距离。这句话像根针,戳破了我对消费主义的盲目追逐——原来我们焦虑的不够,不过是想要超过了需要

最让我触动的是后记里的一句话:我们要写的不是北平的生活,是中国人的生活合上书页时,我望着窗外的外卖小哥——他正蹲在路边啃包子,手机里弹出今日接单32单,收入280元的提示。那一刻,我忽然懂了陶孟和的用心:八十年前的北平人,和今天的我们,都在为好好活着努力;不同的是,他们用煤球炉,我们用天然气;他们为学费发愁,我们为学区房焦虑——活着的温度,从来没变过。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界的“民生教科书”,大众的“历史透视镜”

这本书的学术地位,用费孝通的话说就是中国社会调查的里程碑。它首次系统用家庭记账法分析民生,数据被国内外学者引用超2000次(据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导读)。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评价:它不是历史书,是活的社会学’——你能在里面找到内卷’‘躺平的最早注脚。

更重要的是,它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我表姐是中学历史老师,她总把这本书当教具讲民国史时,我不放军阀混战的老照片,而是让学生看陶孟和记录的人力车夫的账本’——才是真实的历史,是普通人的日子。我同事是社区工作者,她说:现在做低保户调查,我总想起陶老的方法——要蹲下来,听他们说这个月药费贵了’‘孩子要交校服钱,而不是只看表格上的数字。

社交媒体上,这本书也成了网红。#原来百年前的人也怕月光##从煤球到暖气,中国人的取暖史#等话题阅读量破5000万。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民国很遥远,现在才知道,他们的烦恼和我们的,那么像。

结语:它不是旧账本,是照见人性的镜子

读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我最深的感受是:​​真正的历史,不在帝王将相的史书里,而在普通人的账本里​​。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教会我多少社会学方法,而是让我学会了用生活的眼睛看历史”——当我看到陶孟和记录的主妇们为了省煤钱合买煤球,就理解了现在社区团购的火爆;当我读到孩子们捡煤渣补贴家用,就懂了节约资源为何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美德;当我看到教育支出在家庭总开支中的占比,就不再为鸡娃焦虑而迷茫——原来望子成龙,从来都是父母最朴素的期待。

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这本书像一坛陈酿的酒,越品越香。它不会告诉你如何成功,但会让你明白:不管时代怎么变,好好活着,永远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你也想触摸历史的温度,不妨翻开它——你会在其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也看见中国人的韧性。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一本用账本写就的民国“民生温度计”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和老虎先生闪婚的日子》:当“便利店邂逅”变成“余生剧本”,我读懂了婚姻的另一种模样 | 爱阅读

《和老虎先生闪婚的日子》:当“便利店邂逅”变成“余生剧本”,我读懂了婚姻的另一种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都市甜宠的“便利店童话”,2024年现象级治愈神作 《和老虎先生闪婚的日子》是90后作家“糖霜”2024年的现象级情感作品,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城市恋歌”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烟火气——暖黄便...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 爱阅读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社会观察家”的“平衡哲学”手记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出版于2020年,作者是美国社会哲学家、社区研究专家玛雅·辛格(MayaS ingh)。这部被译为8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战争史诗”,是“每个人心里的‘风筝线’”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译成60多种语言,获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纽约时报...

《自卑与超越》:用“个体心理学”拆解人性困境的成长地图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用“个体心理学”拆解人性困境的成长地图 一、书籍核心价值:现代人专属的“自卑转化指南” 这本书像一把温柔的手术刀,剖开人类共同的“自卑情结”——通过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教会我们“自卑感不是弱点,而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用毕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