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创业史》(第一部):在黄土褶皱里触摸中国农民的“创业基因”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创业史》(第一部):在黄土褶皱里触摸中国农民的创业基因

一、核心价值:一部中国农民的“创业启示录”

翻开这本35万字的厚重长卷,仿佛置身于1953年的陕西渭河平原——蛤蟆滩的泥土腥气混着新稻种的清香扑面而来。柳青用14年扎根农村的田野调查,将中国农民从个体发家集体创业的历史转型,锻造成一面照见时代精神的铜镜。

这本书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创业二字的时代滤镜:当梁三老汉攥着祖传的三间草房地基,用半辈子血汗验证私有制下创业如推石上山时,他的继子梁生宝正带着互助组在终南山砍竹子,用集体力量对抗春荒。这种创业难的喟叹,穿越70年依然击中当代人的痛点——无论是乡村振兴中的合作社探索,还是城市里的创业潮,个体与集体的博弈从未停歇。正如柳青在题记中引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如何让农民理解并接受这种变革?这本书给出了最生动的答案。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理解父辈的密码本。父亲总念叨我们那代人创业,是拿着锄头跟土地较劲,而书中梁生宝为买稻种在火车站蜷缩一夜、为推广新法育秧蹲在田埂观察的细节,让我突然读懂了父亲手上的老茧——那不仅是劳动的印记,更是一个时代对创业的虔诚注解。

二、内容亮点:在“蛤蟆滩”看中国农民的“创业进化论”

柳青的笔是显微镜+望远镜的组合:

三层叙事结构:题记用政治经济学理论锚定历史坐标,题叙以梁三老汉三代创业史展现私有制陷阱,正文则让梁生宝的互助组与郭世富的榜样经济、姚士杰的阴谋破坏、郭振山的自发势力展开多线博弈。这种理论-历史-现实的嵌套,让合作化运动不再是政策宣讲,而成为一场充满烟火气的创业生存战

人物群像的创业基因图谱:梁生宝是集体创业的DNA携带者——他买稻种省下五分钱车票,却自掏腰包垫付组员费用;进山砍竹子时,他让困难户先挑好竹子,自己扛最次的。而三大能人则构成对照实验:郭世富用新瓦房炫耀个体成功,姚士杰在粮仓里盘算破坏计划,郭振山表面支持合作化,私下却搞假互助联组。这些人物像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农民在历史转折期的复杂心态。

细节里的创业哲学:书中写梁生宝推广新法育秧时,用温水浸种代替火炕催芽,结果秧苗绿得发黑,根像白胡子老头。这个细节不仅展现农业技术革新,更隐喻着:传统创业模式如火炕催芽靠经验,而集体创业需要像温水浸种那样精准把握时代温度。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活跃借贷事件:郭振山怂恿农民向富裕中农高息借贷,结果钱没借到,倒被郭世富羞辱了一顿。这场失败像一记警钟——当个体创业陷入高利贷陷阱,集体互助的必要性便不言自明。柳青用这种失败叙事,让政策推行变得有理有据。

三、写作特点:现实主义的“绣花功夫”

柳青的笔是手术刀+油画笔的混合体:

心理描写的慢镜头:写梁三老汉看到儿子把稻种分给贫困户时,喉咙里像塞了团棉花,吐不出话,只把烟袋锅子在鞋底上磕得砰砰响。这种无声的愤怒,比直白的责骂更戳心——一个老农民对集体创业的抗拒,藏在烟袋锅的磕碰声里。

景物描写的情绪滤镜:当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时,渭河的水泛着银光,像无数条笑纹;而当郭振山的假互助联组露馅时,天空飘着细雨,像老天爷在抹眼泪。柳青用自然景象给人物命运打光,让读者在景物变化中感受历史潮水的方向。

方言的时代音轨:书中充满恓惶”“日怪”“麻达等陕西方言,比如梁三老汉骂儿子你娃尽干些日怪事,瞬间把读者拉进黄土高原的创业现场。这种语言选择不是土气,而是柳青的刻意为之”——他要让文字带着泥土的腥气,让历史变革在方言的褶皱里留下痕迹。

读到梁生宝在终南山砍竹子时,山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像小刀子割,我仿佛看见一个20多岁的青年,用冻裂的手攥紧竹刀,在风雪中刻下集体创业的誓言。这种用身体写作的现实主义,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有温度的生命体验。

四、阅读体验:在历史褶皱里找到当代镜像

读这本书像玩一场时空拼图

创业难的共鸣:当看到梁三老汉三代创业失败,我立刻想起老家亲戚的遭遇——他们曾承包果园,却因市场波动血本无归。书中个体创业如推石上山的隐喻,让我想起《创业史》题叙里的那句话: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历史叙事有了当代重量。

集体力量的震撼:梁生宝的互助组在春荒时一家缺粮,十家支援,这种众人拾柴的场景,让我想起疫情期间小区业主自发团购物资的互助行动。原来,集体创业的基因早已刻在中国人的文化DNA里——从古代的耕者有其田,到现代的共同富裕,我们始终在寻找个体与集体的平衡点。

政策落地的启示:书中写农业技术员推广新法育秧时,农民质疑书本上的东西能当饭吃?,技术员直接在田里搭棚住下,用秧苗长势说话。这种用结果证明政策的智慧,对今天的乡村振兴仍有借鉴意义——当我们在讨论如何让农民接受新技术时,柳青早在7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让政策在土地里生根发芽

合上书页,窗外正飘着细雨。我突然想起书中那个经典场景:梁生宝站在田埂上,望着绿油油的秧苗说:这地,是咱的;这秧,是咱的;这日子,也是咱的。这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底气,不正是当代创业者最需要的精神吗?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部被时代反复验证的“预言书”

这本书的附加值藏在它的预言属性里:

学术界的圣经:北大中文系将《创业史》列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认为它用文学叙事回应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历史命题。2023年相关研究指出,书中买稻种”“进山砍竹等情节,已成为解析社会主义文学审美范式的重要样本。

读者的集体记忆:在豆瓣,有读者留言:小时候看《梁生宝卖稻种》的课文,觉得他抠门;长大后创业,才懂那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智慧。这种年龄越长,越懂柳青的阅读体验,让《创业史》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教科书

时代的回声壁:当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时,书中梁生宝的互助组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当躺平”“内卷成为热词,梁三老汉的创业失败史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避坑指南。这种历史照进现实的魔力,让《创业史》永远保持着正在进行时的生命力。

金句暴击:

创业难……难就难在要跟自己的私有性作斗争。(这句话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中国农民创业史的核心矛盾——不是缺技术、缺资金,而是缺对集体主义的信仰。)

梁生宝的互助组像一颗火种,落在蛤蟆滩的干草堆上,烧出了集体创业的燎原之势。(这个比喻让历史变革有了画面感——原来,伟大的事业都是从星星之火开始的。)

结语:

在这个个体创业集体主义反复拉锯的时代,《创业史》像一座灯塔——它用蛤蟆滩的泥土、稻种和竹子,编织出中国农民的创业基因图谱。当我们为乡村振兴的难题焦虑时,不妨翻开这本书,在梁生宝的汗水里、梁三老汉的烟袋锅里、郭世富的瓦房阴影里,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毕竟,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个姿势,继续向前奔跑。

“《创业史》(第一部):在黄土褶皱里触摸中国农民的“创业基因”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 爱阅读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伊丽莎白剧场到元宇宙的戏剧圣经 《哈姆莱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1603年首次印刷出版,2023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全息投影版剧本。这部被称作"戏剧界的珠穆朗玛峰"的作品,通过丹麦王...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 爱阅读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用文字解剖人性的“医学观察” 《海边的房间》是台湾作家黄丽群的短篇小说集,2012年首次由联合文学出版社推出,2024年理想国引进简体版。全书收录《海边的房间》《猫病》《卜算子》等12个短篇,以“城市畸爱者”为主角,用...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 爱阅读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一、当艾略特的打字机撞上Z世代的"精神雾霾" 翻开这部被称作"现代主义诗歌地标"的长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情绪解码器——1922年伦敦的咖啡馆里,艾略特用碎片化的意象拼贴出战后欧洲的精神废墟;2025年,我们在刷到"年轻人集体...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 爱阅读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满生活糖块的“时光机” 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活着本来单纯》,是丰子恺女儿丰一吟授权编订的散文漫画精选集。全书收录55篇散文与原版复刻漫画,分为“渐”“无宠不惊过一生”“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五部分,像五扇推开即见的窗...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 爱阅读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欧几里得的“数学宇宙说明书” 《几何原理》(又称《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于公元前3世纪完成的数学巨著,全书共13卷,用23个定义、5条公设、5条公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公理...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 爱阅读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一、书籍基本信息:都市孤独的“治愈解药”,2024年现象级温暖文学黑马 《足下的恋人》是青年作家“晚棠”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情感志”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生活感——深棕色牛皮鞋旁散落着几片银杏叶(...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 爱阅读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悬疑与温情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治愈推理 《最后一张牌》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深褐色牛皮纸底色上,一张磨损的扑克牌斜倚在旧相框旁(牌...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身体写就的身份诗学”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首印仅8万册,却凭借“双性同体的先锋叙事”和“移民家庭的代际隐喻”,成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