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当权力成为迷雾,我们皆是永远在路上的K | 爱阅读
《城堡》:当权力成为迷雾,我们皆是永远在路上的K
一、书籍基本信息:卡夫卡未完成的“现代寓言”
《城堡》是卡夫卡192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生前未完成,1926年由马克斯·布罗德整理出版。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张荣昌译本,以精准的德语直译还原了原著的冷峻与荒诞。故事从土地测量员K的深夜抵达开始——他受雇于城堡,却因“没有许可证”被拒之村外。这场无解的“进入”游戏,像一架永远卡壳的机器,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撕开给所有人看。
二、内容亮点:在“进不去的城堡”中照见现代人
1.“许可证困境”:官僚主义的终极隐喻
卡夫卡用细节堆砌出窒息感:K为获得进入城堡的许可,先找村长,发现对方“躺在床上,盖着三床被子,咳嗽得像台生锈的风箱”;再求助于信使巴纳巴斯,对方递来的却是张空白的“正式通知”;最终在酒吧遇见教师,得到的却是更冰冷的箴言:“城堡不需要你,但需要你觉得自己需要它。”
最惊悚的片段莫过于K两次被带回客栈——同样的房间、同样的对话、同样的“明天再试”。这种“虚妄的循环”恰似当代职场中“改不完的方案、等不到的审批”,我们何尝不是被困在无形的“城堡”外?
2.“城堡不需要你,但需要你觉得自己需要它”
书中官僚系统的荒诞性在于其“必要性”:村长说“城堡的命令像雪,落下来就化了”;信使强调“递信是工作,但信里写什么不重要”;甚至城堡官员都承认“我们长期习惯了文件堆里的生活,竟受不了一张白纸的寂静”。这些细节像手术刀,剖开权力游戏的本质——它不需要解决问题,只需要维持“解决问题的姿态”。
三、写作特点:象征与留白的艺术
卡夫卡用“留白”制造恐怖。小说第十章《在城堡里》是残章,K终于接近城堡,却发现它“像团雾,看得见轮廓,摸不着实体”。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照亮了现代人的困境:我们依赖规则生存,却总被规则反噬。
更绝妙的是“雪”的意象。K第一次进村,雪“像团乱麻,裹住他的脚”;他在客栈等审批时,雪“越下越厚,盖住了所有脚印”。这种“覆盖与淹没”正是卡夫卡的魔力——他让你突然意识到,那些看似正常的规则,可能正在吞噬你的存在。
四、阅读体验:在窒息中看见自己
读《城堡》像在照镜子。当K为“进不去的门”反复解释时,我仿佛看见自己为“无意义的审批”熬夜改方案;当他在酒吧被教师告知“你的存在是城堡的失误”时,我想起同事为“形式主义检查”反复装订文件。卡夫卡不写“恐怖”,但每个细节都让人脊背发凉——比如村长说:“城堡的命令像雪,落下来就化了。”这不就是现代人“一边执行,一边怀疑”的真实写照?
最震撼的是结局。K在客栈等了一辈子,直到死都没进城堡,执行官却说:“他本就是城堡派来的。”这句话像一记闷棍,让我突然明白:我们何尝不是被自己编织的“身份”困住?就像此刻刷着手机的你,是否也在“被需要”的焦虑中?
五、评价与影响:从文学经典到社会镜像
1.文学史上的“荒诞圣经”
《城堡》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巅峰。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引用K的遭遇诠释“荒诞英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直接继承了卡夫卡的“无意义等待”母题。中国作家余华曾说:“卡夫卡让我明白,小说可以写‘进不去的门’,但必须让读者感受到‘门里的窒息’。”
2.官僚主义的“预言书”
2024年某地“形式主义整改”被曝光:干部为“应付环保检查”用绿漆刷山,与书中“城堡用空白文件应付K”如出一辙。卡夫卡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警告:当规则变成游戏,当程序取代目的,每个人都会成为永远在路上的K。
3.金句:卡夫卡的“灵魂匕首”
“他们能够这么自信只是因为愚蠢。”(当K发现官员连基本职责都搞不清时)
“城堡不需要你,但需要你觉得自己需要它。”(教师对K的审判)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作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书中未完成的残句,却道尽现代人的困境)
六、个人意义:在“进不去的门”前学会呼吸
读《城堡》时,我正经历职业迷茫。K的挣扎让我明白:与其在规则里“证明存在”,不如像他最后那样“躺在雪地里,看星星”——接受荒诞,才能获得自由。卡夫卡说:“城堡是迷雾,但迷雾里也有光。”但正是这种“光”,让我们在无意义中活出意义。
尾声:我们都是“永远在路上的K”
《城堡》的魅力在于它的“未完成”。就像我们的人生,永远在“被需要”与“不被需要”之间循环。但卡夫卡留了一个出口——当K在客栈听见教师说“你可以走了”,他突然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推翻城堡,而是学会在城堡外生活。
最后想对你说:如果此刻你正被“无形的门”困住,请翻开《城堡》。它会让你在窒息中笑出声——因为你会发现,K的困境,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