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城堡》:当权力成为迷雾,我们皆是永远在路上的K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城堡》:当权力成为迷雾,我们皆是永远在路上的K

一、书籍基本信息:卡夫卡未完成的“现代寓言”

《城堡》是卡夫卡192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生前未完成,1926年由马克斯·布罗德整理出版。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张荣昌译本,以精准的德语直译还原了原著的冷峻与荒诞。故事从土地测量员K的深夜抵达开始——他受雇于城堡,却因没有许可证被拒之村外。这场无解的进入游戏,像一架永远卡壳的机器,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撕开给所有人看。

二、内容亮点:在“进不去的城堡”中照见现代人

1.许可证困境:官僚主义的终极隐喻

卡夫卡用细节堆砌出窒息感:K为获得进入城堡的许可,先找村长,发现对方躺在床上,盖着三床被子,咳嗽得像台生锈的风箱;再求助于信使巴纳巴斯,对方递来的却是张空白的正式通知;最终在酒吧遇见教师,得到的却是更冰冷的箴言:城堡不需要你,但需要你觉得自己需要它。

最惊悚的片段莫过于K两次被带回客栈——同样的房间、同样的对话、同样的明天再试。这种虚妄的循环恰似当代职场中改不完的方案、等不到的审批,我们何尝不是被困在无形的城堡外?

2.城堡不需要你,但需要你觉得自己需要它

书中官僚系统的荒诞性在于其必要性:村长说城堡的命令像雪,落下来就化了;信使强调递信是工作,但信里写什么不重要;甚至城堡官员都承认我们长期习惯了文件堆里的生活,竟受不了一张白纸的寂静。这些细节像手术刀,剖开权力游戏的本质——它不需要解决问题,只需要维持解决问题的姿态

三、写作特点:象征与留白的艺术

卡夫卡用留白制造恐怖。小说第十章《在城堡里》是残章,K终于接近城堡,却发现它像团雾,看得见轮廓,摸不着实体。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照亮了现代人的困境:我们依赖规则生存,却总被规则反噬。

更绝妙的是的意象。K第一次进村,雪像团乱麻,裹住他的脚;他在客栈等审批时,雪越下越厚,盖住了所有脚印。这种覆盖与淹没正是卡夫卡的魔力——他让你突然意识到,那些看似正常的规则,可能正在吞噬你的存在。

四、阅读体验:在窒息中看见自己

读《城堡》像在照镜子。当K为进不去的门反复解释时,我仿佛看见自己为无意义的审批熬夜改方案;当他在酒吧被教师告知你的存在是城堡的失误时,我想起同事为形式主义检查反复装订文件。卡夫卡不写恐怖,但每个细节都让人脊背发凉——比如村长说:城堡的命令像雪,落下来就化了。这不就是现代人一边执行,一边怀疑的真实写照?

最震撼的是结局。K在客栈等了一辈子,直到死都没进城堡,执行官却说:他本就是城堡派来的。这句话像一记闷棍,让我突然明白:我们何尝不是被自己编织的身份困住?就像此刻刷着手机的你,是否也在被需要的焦虑中?

五、评价与影响:从文学经典到社会镜像

1.文学史上的荒诞圣经

《城堡》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巅峰。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引用K的遭遇诠释荒诞英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直接继承了卡夫卡的无意义等待母题。中国作家余华曾说:卡夫卡让我明白,小说可以写进不去的门,但必须让读者感受到门里的窒息

2.官僚主义的预言书

2024年某地形式主义整改被曝光:干部为应付环保检查用绿漆刷山,与书中城堡用空白文件应付K如出一辙。卡夫卡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警告:当规则变成游戏,当程序取代目的,每个人都会成为永远在路上的K。

3.金句:卡夫卡的灵魂匕首

他们能够这么自信只是因为愚蠢。(当K发现官员连基本职责都搞不清时)

城堡不需要你,但需要你觉得自己需要它。(教师对K的审判)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作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书中未完成的残句,却道尽现代人的困境)

六、个人意义:在“进不去的门”前学会呼吸

读《城堡》时,我正经历职业迷茫。K的挣扎让我明白:与其在规则里证明存在,不如像他最后那样躺在雪地里,看星”——接受荒诞,才能获得自由。卡夫卡说:城堡是迷雾,但迷雾里也有光。但正是这种,让我们在无意义中活出意义。

尾声:我们都是永远在路上的K

《城堡》的魅力在于它的未完成。就像我们的人生,永远在被需要不被需要之间循环。但卡夫卡留了一个出口——当K在客栈听见教师说你可以走了,他突然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推翻城堡,而是学会在城堡外生活。

最后想对你说:如果此刻你正被无形的门困住,请翻开《城堡》。它会让你在窒息中笑出声——因为你会发现,K的困境,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现场。

“《城堡》:当权力成为迷雾,我们皆是永远在路上的K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管道的故事》:从“提桶打工”到“管道生钱”,我终于读懂了“财富自由”的真相 | 爱阅读

《管道的故事》:从“提桶打工”到“管道生钱”,我终于读懂了“财富自由”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改变无数人财务观”的“管道指南” 《管道的故事》是美国企业家兼作家贝克·哈吉斯(Becky Higgs)1997年出版的经典理财著作,被《纽约时报》评为“个人财务启蒙神书”,全球销量超500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童话里的“心灵急救”,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童话里的“心灵急救”,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理教材”,是“情绪低落时的温暖解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的心理学童话,1997年出版后被译成2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500万册,被《卫报》称为“英国国民心理咨...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6年光阴,解剖“活100年”的商业密码 《基业长青》是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与杰里·波拉斯耗时6年完成的经典研究著作,出版于1994年。两位作者筛选了18对“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前者在更长周期内保持市场...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 爱阅读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悬疑与温情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治愈推理 《最后一张牌》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深褐色牛皮纸底色上,一张磨损的扑克牌斜倚在旧相框旁(牌...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