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一本给“卷不动又躺不平”的当代人的清醒指南 | 爱阅读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一本给“卷不动又躺不平”的当代人的清醒指南
最近翻到一本让我反复标注的成功学著作——《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原以为会是“大佬教你搞钱”的套路文,结果翻开第一页就被击中:李彦宏在序言里写:“我不是来教你怎么‘赢’的,是想告诉你,赢的时候别忘笑。”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咚”地砸进我心里——在这个“卷到凌晨三点改PPT”“35岁危机”刷屏的时代,我们太需要一本把“成功”和“快乐”焊在一起的书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跨越28年的“成功实验记录”
这本书由中信出版社2024年6月推出,是李彦宏首部系统梳理个人成长与商业思考的随笔集。不同于常见的“大佬自传”,它更像一本“成长实验手册”:从1995年放弃美国博士offer、带着“用技术改变世界”的念头回国,到创立百度应对互联网泡沫、带领AI大模型突围,书中完整记录了李彦宏28年人生关键节点的选择逻辑,穿插了他手写的23封内部邮件、7篇创业日记,甚至连与女儿的“父子谈判”(关于“是否要走技术专家路线”)都被收录其中。
二、书籍内容:不是“成功学”,是“成功反套路学”
市面上多数成功书爱讲“逆袭”“弯道超车”,但这本书的“反套路”在于——它承认“成功很难”,但更强调“难,也可以不难”。书中最戳我的三个细节,彻底打破了我对“成功”的刻板认知:
第一个细节:“放弃博士”不是勇气,是“精准踩点”的理性。李彦宏在书中详细复盘了1995年放弃布法罗大学博士的决定:当时他发现,自己在“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更快通过工业界落地(比如改进搜索引擎),而继续读博可能让技术与市场脱节3-5年。“不是不喜欢学术,是判断当时的自己,更需要用技术解决真实需求。”这种“动态评估自身与时代需求匹配度”的思维,比“勇敢追梦”的口号实用100倍——我读到这里突然明白,为什么自己总在“坚持”和“放弃”间内耗:原来我缺的不是决心,是“定期校准人生坐标系”的能力。
第二个细节:“失败不是终点,是‘系统升级补丁’。”书中首次披露了2006年百度推出“国学频道”失败的全过程:团队熬了8个月搭建古典文献数据库,上线后用户月活不到预期10%。李彦宏没有急着问责,反而带着团队开了三天“失败复盘会”,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太执着于‘技术完美’,却忽略了用户需要的是‘轻量级文化消费’。”这个教训后来被提炼成百度内部的“失败价值公式”:失败成本÷可复用经验=成长系数。读着读着,我突然想起自己上周因方案被否躲在厕所哭——要是早懂这个公式,我大概会掏出小本本记“哪些创意点被客户点赞了”,而不是纠结“为什么没拿第一”。
第三个细节:“快乐不是成功的奖励,是成功的燃料。”这是全书最颠覆的观点。李彦宏提到,百度早期团队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有“无目的茶歇”,员工可以聊技术、吐槽甲方,甚至分享刚看的电影。他说:“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持续获得快乐,他会自动延长‘能量续航时间’。”他用自己举例:2019年百度AI大模型研发陷入瓶颈期,他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去游泳——“在水里的时候,大脑会自动过滤焦虑,游完反而能看清问题的关键节点。”这句话像一束光:原来“快乐”不是成功后的“锦上添花”,而是支撑你走到“成功”的“登山杖”。
三、写作特点:像和老朋友喝下午茶,顺便学了一身本事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颠覆了我对“企业家著作”的想象:没有堆砌专业术语,没有喊口号式的说教,更像李彦宏坐在你对面,端着一杯茶,慢悠悠讲他的故事。
叙事有“电影感”:书中写创业初期租办公室的场景,细节细到你脚趾抠地——“当时我们在中关村租了个80平米的民宅当办公室,空调是二手的,夏天开26度还是热得浑身是汗。有天傍晚,我和徐勇(百度联合创始人)蹲在楼道里吃盒饭,他突然说‘Robbin,要是咱们以后能在写字楼里有间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就好了’。我咬着筷子笑:‘肯定能,说不定还能有落地窗。’”这种画面感极强的细节,让“大佬”的创业故事瞬间接地气。
方法论藏在故事里:没有专门的“成功法则”章节,却把“目标拆解法”“压力转化术”“长期主义思维”等干货,全部揉进具体事件中。比如他用“拼乐高”类比“长期主义”:“有人总想着一步拼出完整的城堡,结果越急越乱;有人先把底座一块块码稳,看似慢,后面反而越拼越顺。”我试了试用这种思路规划年度目标,发现焦虑值直接降了30%——原来“道理”还是得“故事装”。
语言有“技术人的真诚”:作为理工科出身,李彦宏的表达带着股“直球式”的实在。他说:“我不相信‘天赋决定论’,更信‘刻意练习+及时反馈’。就像写代码,你得先学会基础语法(底层能力),再通过项目实战(刻意练习)修正bug(及时反馈),最后才能写出高效程序(达成目标)。”这种“去玄学化”的表达,反而让人更愿意相信——毕竟,谁会怀疑一个能把搜索引擎做到全球前三的人,关于“如何做成事”的经验呢?
四、阅读体验:像喝了一碗“热杏仁茶”,暖而不腻
我是深夜加班时翻开这本书的。当时正为项目延期焦头烂额,手机弹出“35岁职场危机”的推送,整个人像根绷断的琴弦。翻到“快乐是燃料”那章时,我突然停住:李彦宏写自己第一次见投资人被拒的场景——“对方说‘你的技术很好,但中国市场太小,不值得投’。我走出会议室时,心里当然难受,但我告诉自己:‘被拒绝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是他没看到未来的可能性。’那天晚上我去吃了碗兰州拉面,加了双份牛肉,吃完觉得‘明天再去敲下一家门’。”读到这儿,我突然笑了——原来大佬也会躲在被子里偷偷难过,也会用一碗面治愈自己。
合上书时,窗外的天已经蒙蒙亮。我摸着被角想: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不弄丢自己”的书。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却给了我面对焦虑的底气——原来“成功”可以不用那么苦大仇深,原来“快乐”和“成就”真的能手拉手走下去。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本“反内卷”的“现象级成长书”
上市3个月,《成功由我》销量突破50万册,登上当当网“个人成长类”榜首,被《中国企业家》评为“2024年度最具启发的商业随笔”。读者评论区更有意思:有95后程序员说“看完我把加班申请撤回去了,决定先睡个好觉再改代码”;有创业妈妈说“以前总觉得‘为了孩子得成功’,现在才明白‘我在孩子面前开心,才是最好的教育’”;甚至连高校教授都在课上推荐:“这不是一本成功学,是一本‘人生操作系统升级指南’。”
更难得的是,它的热度刚好踩中了当代人的“情绪痛点”:当社交媒体上“月入10万才配快乐”“30岁没房没车就是失败”的论调甚嚣尘上时,这本书像一盆清醒的凉水——它告诉我们:“成功的定义从来不在别人的嘴里,在你每一次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在你抬头就能看见的星光里。”
最后想说: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做了件“大胆”的事:把电脑桌面换成了李彦宏在百度园区骑单车的照片(书里提过他喜欢下班后骑车放松)。以前我总觉得“成功”是“爬到山顶”,现在才明白,“成功”更像“骑车”——你要盯着前方的路(目标),但也要感受风穿过指缝(快乐),偶尔停下来看看路边的花(生活中的小确幸),这样才能骑得更久、更远。
书里有句话我一直记着:“真正的成功,不是你站在多高的地方,而是你回头看时,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热爱里,而不是别人的KPI里。”或许这就是《成功由我》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让我们羡慕别人的成功,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成为“自己人生的成功者”。
如果你也受够了“卷到麻木”“焦虑到失眠”,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一夜暴富的秘籍,但会给你重新爱上“奋斗”的勇气。毕竟,人生不是短跑赛,是一场需要“快乐续航”的马拉松,而这本书,就是你包里的“能量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