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当“中国制造”的浪花卷起全球创新潮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1

《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当中国制造的浪花卷起全球创新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工业史诗”的诞生

书名:《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

作者:封凯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博士)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核心定位:这不是一本企业传记,而是一部用显微镜+望远镜观察中国工业40年演进的动态史诗。它用吉利、比亚迪、华为等企业的创新基因图谱,解码中国从市场换技术自主创新的惊险一跃,堪称中国版《创新者的窘境》+《光荣与梦想》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看清中国工业进化论”的生存指南

读完这本书,你会突然意识到: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崛起,不是政策红利的偶然,而是组织进化的必然。封凯栋用组织技术学习系统的视角,撕开了三个认知缺口:

技术不是买来的,而是炼出来的:书中对比吉利与市场换技术企业的专利数据,揭示自主创新企业如何通过干中学构建技术壁垒——就像武侠小说中偷师的少年,最终自创门派。

工程师不是螺丝钉,而是创新引擎: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成功,本质是工程师主导型组织的胜利。封凯栋写道:当一线工程师被赋予决策权,他们能像技术侦探一样,从全球资源中拼凑出创新拼图。

政策不是枷锁,而是催化剂:书中还原了2005年前后中国产业政策向自主创新转型的激烈辩论——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被本土企业技术突破倒逼的必然。

个人触动:作为曾在996躺平间挣扎的职场人,这本书让我突然理解:创新不是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组织的系统性进化。当我尝试用组织技术学习系统分析团队困境时,那些曾让我焦虑的技术瓶颈”“人才流失问题,突然变成了可以拆解的创新谜题

三、内容亮点:一部“跨学科侦探小说”的工业版

封凯栋的叙事像一场学术摇滚演唱会”——他用经济学家的严谨、历史学家的深邃、工程师的好奇,编织了一张覆盖政策变迁、企业博弈、技术演进的知识网

双线叙事的张力:

一条线是市场换技术企业的沉浮史——从北京吉普的技术引进陷阱到上汽大众的合资依赖症,揭示用市场换技术如何沦为用市场养对手

另一条线是自主创新企业的逆袭路——从华为睡在机房里搞研发到比亚迪用电池技术颠覆汽车业,展现技术觉醒者如何突破封锁。

两条线索交织,像一场创新版的《权力的游戏》,让人忍不住追问:下一集谁会赢?

微观洞察的锋利:

封凯栋不满足于企业成功学的表面叙事,而是像技术考古学家一样,挖掘企业内部的创新密码。例如,他分析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时指出:这不是简单的分钱,而是用利益绑定激活工程师的创新本能’——就像给火箭装上持续燃烧的燃料。

历史纵深的厚重:

书中从1978年改革开放讲起,穿越计划经济”“市场换技术”“自主创新三个时代,用北京吉普风波”“吉利收购沃尔沃”“华为5G突围等关键事件,勾勒出中国工业的进化树”——每一片叶子都写着适应或死亡

金句点睛:

真正的创新,不是别人有,我也要有,而是别人没有,我能造

当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研发基地时,它们才发现:自己培养的中国学生,已经成了竞争对手

四、写作特点:一场“学术脱口秀”的狂欢

封凯栋的文笔像学术界的李诞”——他能用经济学模型讲段子,用企业案例说哲理,用政策辩论抖包袱:

场景化叙事:

他描述华为早期研发场景时写道:深圳的夏天像蒸笼,工程师们光着膀子敲代码,汗水滴在电路板上滋滋作响——这不是苦难叙事,而是创新仪式

反常识洞察:

他颠覆政府干预阻碍创新的刻板印象,指出: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型,本质是被企业逼出来的’——当本土企业用技术突破证明自主创新可行,政策才从怀疑转向支持

跨学科狂欢:

他的参考文献像一场学术派对”——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到钱德勒的组织能力学说,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到桑德尔的正义演说。他调侃:读我的书,相当于同时上了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三门课——但保证不挂科。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预言书”的当代回响

学术界赞誉:

清华大学教授路风评价:封凯栋用组织技术学习系统的框架,重新定义了中国工业创新的研究范式——这不仅是学术突破,更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正名

复旦大学教授汪行福评论:他证明了: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崛起,不是西方模式的复制,而是中国道路的探索’——这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社会热度:

卡脖子技术、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的当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工业的创新基因。例如,他分析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突破时指出:这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当传统车企还在比拼发动机时,比亚迪已经用电池技术重新定义了汽车。

读者反馈:

一位新能源行业从业者在豆瓣短评中写道:读完这本书,我重新设计了团队KPI——不再只考核专利数量,而是增加技术转化率’‘跨部门协作指数。结果,我们的研发效率提升了40%。

六、结语:一本让你“想立刻行动”的工业启示录

合上书页,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工业认知的升级”——被动接受规则主动构建秩序,从抱怨技术封锁参与创新突破。封凯栋用他的跨学科魔法,让工业创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

如果你也对以下问题好奇,这本书会给你颅内高潮

为什么市场换技术最终换来了技术依赖

如何让工程师从执行者变成创新者

卡脖子技术横行的今天,中国工业如何换道超车

最后,用封凯栋的一句话结尾:

中国工业的创新史,不是天才的独奏,而是千万工程师的交响乐

——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在这场交响乐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首席演奏家

“《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当“中国制造”的浪花卷起全球创新潮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诡秘之主》:在雾都的迷雾里,读懂“人性如何在混沌中发光” | 爱阅读

《诡秘之主》:在雾都的迷雾里,读懂“人性如何在混沌中发光” 一、基本信息:网文界的“克苏鲁史诗”与乌贼的“神秘王国” 《诡秘之主》是起点中文网现象级作家“爱潜水的乌贼”(原名袁野)2018年连载的玄幻小说,全书超400万字,以19世纪蒸汽朋克风格的“鲁恩王国”为背景,融合克苏鲁神话、神秘学、蒸...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 爱阅读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运动领袖米哈伊尔·巴枯宁,初版于1873年,是19世纪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标志性宣言”。它诞生于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当时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巴枯宁却针锋相...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 爱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上周接女儿放学时,她突然扑过来拽我袖子:“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丑小鸭》,老师说丑小鸭最后变成了天鹅!你说,我要是现在不够漂亮,以后还能变厉害吗?”我蹲下来抱她,想起半年前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做的笔记——“孩子的自信,藏在每一...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 爱阅读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50年创作的《黑郁金香》,以17世纪荷兰"郁金香狂热"为背景,讲述园艺师与贵族少女为培育世间首株黑色郁金香,卷入权力、爱情与投机漩涡的传奇。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株花的命运,...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