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一把“思维破拆器”,让我读懂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一把思维破拆器,让我读懂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去年秋天在咖啡馆翻到这本书时,封面是幅撞色的抽象画:一个穿西装的人站在高墙前,墙的另一侧透出阳光。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行字击中了:"你以为的'不可能',不过是思维里的一堵墙。"那一刻,窗外的梧桐叶正扑簌簌落进咖啡杯,我突然想起自己刚毕业时的迷茫——总觉得自己"只能考公""必须进大厂",却从未想过:人生的选项,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墙内墙外"都藏着风景。

一、书籍基本信息:职场人的"思维急救包"

2010年,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以"职业规划"为切口,完成了《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这不是一本"成功学鸡汤",而是他用10年时间,结合心理学、管理学与真实案例,写成的"思维破局指南"。书中提出"思维墙"概念——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限制"(比如"我不够优秀""我不适合创业"),本质上是自己给自己建的牢笼。全球销量超200万册,被《中国青年报》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职场书",《人民日报》称其"为年轻人打破思维定式提供了实用工具"。对我这种"总被'应该'绑架"的职场新人来说,它更像一把"思维手术刀"——帮我剖开"自我设限"的外壳,看见藏在墙后的另一种人生。

二、内容亮点:用"思维的X光",照见人生的"隐藏选项"

很多人觉得这本书是"理论说教",但翻开就会发现:古典用"生活化的案例+可操作的工具",把"思维破局"变成了"能落地的方法"。

"安全区陷阱":稳定不是"保护伞",是"温柔的枷锁"。书里写了一个真实案例:某国企职员小张,工作5年月薪1.2万,却因"怕跳槽风险"不敢尝试互联网行业。古典用"舒适区曲线"分析:他的"安全区"(国企稳定)正逐渐变成"危险区"——行业萎缩、晋升停滞,而他的能力却在"舒适区"里停滞不前。后来小张跳槽到互联网公司,虽然初期月薪降了30%,但3年后成了部门负责人,薪资翻了3倍。这个案例像面镜子,照见了我自己的"安全区依赖":我总说"考编稳定",却没想过"稳定"可能让我失去"应对变化的能力"。

"身份标签":你不是"内向的人",是"还没找到表达方式的人"。古典提出"身份决定行为,行为强化身份"的逻辑:"当你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你会自动回避社交;当你认为'我不擅长沟通',你会放弃所有表达机会。"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早年做培训师时,他总因"声音小"被学员吐槽,后来他刻意练习"大声说话",甚至对着镜子练表情,最终成了"最受欢迎的讲师"。书里有句话戳中我:"标签不是你的本质,是你给自己的'行为说明书'——你完全可以重写它。"

"可能性思维":人生不是"单选题",是"多选题"。古典用"职业规划三步法"(探索兴趣匹配能力创造机会)打破"必须选A或B"的思维:"你可以同时做自媒体、兼职咨询、考证——这些不是'分心',是'积累可能性'。"我试过他的方法:原本只想着"进大厂当运营",现在同时在写公众号、接品牌文案,甚至报名了心理咨询师培训。这些"不务正业"的事,反而让我在面试时脱颖而出——HR说:"你的多元经历,正是我们需要的'复合能力'。"

这些内容不是"成功故事集",而是古典用"思维的工具",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写的不是"你要成为谁",而是"你可以成为谁"。

三、写作特点:用"朋友聊天"的语气,写"思维破局"的硬核方法

第一次读古典时,我以为会是"晦涩的理论书",结果被他的"接地气"惊艳到了。他写"安全区陷阱"时,用"温水煮青蛙"的比喻:"你以为泡在温水里很舒服,却忘了水温在慢慢升高——等你反应过来,已经跳不出去了。"写"身份标签"时,他说:"别把自己当'社恐患者',你只是'还没找到让你放松的社交场景'——就像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喝奶茶,社交方式也可以有N种。"这些文字不是"说教",而是像朋友坐在你对面,拍着你的肩说:"你看,这堵墙其实没那么高,你有梯子。"

更妙的是他的"工具化写作"。书中提供了"思维墙自查表"(列10个你常说的"我不行")、"可能性清单"(写下3件你"想做但不敢做"的事)、"行动拆解表"(把大目标拆成每天10分钟的小任务)。我用"可能性清单"列了"学短视频剪辑""给杂志投稿""参加行业沙龙",半年后真的靠剪辑接到了兼职,投稿也被选登了——原来"可能性"不是"空想",是"可执行的步骤"。

四、阅读体验:从"自我设限"到"主动破局"的认知觉醒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思维的大扫除"。我以前总被"应该"绑架:"女生应该稳定""30岁前应该结婚""职场新人应该听话"。但古典用"思维墙"的概念告诉我:"这些'应该',不过是别人给你建的墙,不是你自己的需求。"

最触动我的是《你的人生,不必活成别人的模板》一章。古典写:"我们总在模仿别人的'成功路径'——考名校、进大厂、买学区房,却忘了'成功'的定义从来不是'和别人一样'。"他举了作家三毛的例子:三毛放弃了"稳定的教师工作",选择去撒哈拉流浪,她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我对"稳定"的执念——原来"稳定"不是"安全",是"心灵的牢笼"。

合上书页时,我做了件"大胆"的事:辞掉了"稳定但压抑"的国企工作,转行做新媒体运营。面试时HR问我:"你不怕风险吗?"我笑着说:"怕,但我更怕一辈子活在'别人定义的安全里'。"现在的我,虽然偶尔会焦虑项目数据,但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这种"成长的痛",比"稳定的无聊"珍贵多了。

五、评价与影响力:13年不过时的"思维清醒剂"

这本书的影响力,藏在无数人的"认知觉醒"里。作家刘同说:"《拆掉思维里的墙》让我明白,'限制'不是'命运',是'思维的懒惰'。"职场导师李笑来把它列为"成长必读书":"古典用最通俗的语言,讲透了'如何突破认知边界'——这是所有成长的底层逻辑。"豆瓣上有位读者留言:"我去年因'年龄焦虑'不敢跳槽,直到读了这本书——古典说'35岁不是终点,是起点'。现在我成了自由职业者,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更重要的是,我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它的生命力,还在于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精准回应。当我们讨论"内卷""躺平""年龄焦虑",古典早就在书里写:"内卷是因为大家都在'同一赛道'拼命,而破局的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赛道'。"当我们为"35岁危机"恐慌,他会提醒:"企业的'年龄限制',本质是对'学习能力'的恐惧——你只要保持成长,年龄就是你的优势。"就像他在书里写的:"思维里的墙,比现实中的墙更难拆,但拆了之后,你会看见一片海。"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拿起思维的锤子,勇敢敲第一下"。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

现在再看封面上那个站在墙前的身影,我突然懂了:这本书不是要"教我们如何成功",而是要"教会我们如何'活着'"。

上周和大学室友聊天,她还在抱怨"工作没意思""生活没激情",我说起《拆掉思维里的墙》里的"可能性思维":"你总说'没机会',可机会从来不是'等来的'——你完全可以现在就开始学新技能,接兼职,甚至尝试副业。"她眼睛突然亮了:"对啊!我之前怎么没想到?我可以利用周末学插画,说不定能接商稿呢!"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拆掉思维里的墙》最珍贵的,不是"给方法",而是"给勇气"——勇气去怀疑"理所当然",勇气去尝试"不可能",勇气去相信"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

最后想说:这不是一本"读了就能立刻改变人生"的书,而是一颗"需要慢慢消化"的种子。当你合上最后一页,会突然发现:那些曾让你焦虑的"限制",不过是思维的"纸老虎";那些曾让你迷茫的"选择",其实藏在"墙后的可能性"里。就像古典在书里写的:"你以为的终点,不过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拆掉思维里的墙,然后大步走下去"——毕竟,人生最美好的风景,从来不在"墙内",而在"墙外"。

如果非要选一句最能代表这本书的话,我会选:"你以为的限制,不过是思维里的墙;你以为的不可能,不过是还没拆墙。"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自己对话的门——原来最遥远的未知,从来不是"墙的另一边",而是"我们还没开始拆墙的勇气"。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一把“思维破拆器”,让我读懂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掀开“全球化”的幕布,看透强国如何“设计”世界规则 | 爱阅读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掀开“全球化”的幕布,看透强国如何“设计”世界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全球化叙事”遮蔽的“秩序考古报告”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1963年的著作,出版时正值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如日中天、全球化浪潮初现端倪。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对“贸易...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的力量”讲好每一个故事,写作者的“叙事必修课” | 爱阅读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的力量”讲好每一个故事,写作者的“叙事必修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哈佛课堂的“非虚构写作圣经”,从“记录事实”到“打动人心”的进阶指南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是哈佛大学“非虚构写作”课程的经典教材(注:实...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王小波的“时代解剖刀”,写给所有“在荒诞中寻找真实”的人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1991年出版),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并称为“时代三部曲”。小说以1960-1970年代的“文革”为背景,通过知识分...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 爱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督教并不神秘》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于1696年出版的宗教哲学著作,中译本以陈启伟2008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周伟驰导读,豆瓣评分8...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法国的“命运交响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44-1846年的“现象级神作”,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19世纪法国波旁复辟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青年...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 爱阅读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基度山伯爵》,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讲述水手邓蒂斯遭人诬陷入狱十四年,化身"基度山伯爵"完成惊天复仇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复仇的镐头",凿开了命运的铁壁——当世界把...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