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阿吉尔贝尔选集》:17世纪法国的“农业宣言”,为何说它是重农主义的“第一声啼哭”? | 爱阅读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17世纪法国的“农业宣言”,为何说它是重农主义的“第一声啼哭”?
翻开这本泛着旧纸页香的《布阿吉尔贝尔选集》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发达国家限制农产品进口”的新闻皱眉。17世纪的法国鲁昂,一位名叫皮埃尔·勒·布阿吉尔贝尔(Pierrele Pesantde Boisguilbert)的法官,在羊皮纸上写下“财富源于土地,而非金银”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对农业的呐喊,会在三百年后,成为理解“乡村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思想注脚。
作为重农学派的先驱、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布阿吉尔贝尔一生未离开过鲁昂的司法界,却用业余时间写下了《法国详情》《谷物论》《货币缺乏的原因》等惊世之作。这些被收录在《选集》中的文章(写于1697-1707年间),没有复杂的数学模型,却像一把锋利的犁铧,剖开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经济的“虚假繁荣”——表面上是宫廷舞会的琉璃灯、贵族城堡的油画,底下却是农民的破木屋、荒废的耕地与饿殍遍野的惨状。读罢全书,我最深的感受是:这不是一本“过时的历史文献”,而是一位清醒的“乡村观察家”,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经济与人”的真实图景。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经济急救手册”
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的身份标签远比“经济学家”更鲜活:他是鲁昂高等法院的法官,每天要处理贵族与平民的土地纠纷;他是业余农艺师,曾在自家领地试验新耕作法;他甚至因直言批评国王的财政政策,一度被流放。这种“司法+农业+公共关怀”的多重身份,让《选集》跳出了书斋学术的窠臼——它更像一份“乡村经济诊断书”,而非抽象的理论推演。
全书约25万字(中译本),没有堆砌术语,却布满了具体的“田野笔记”:诺曼底地区的麦田亩产数据、香槟省的葡萄酒贸易账目、农民家庭一年的收支清单……这些来自17世纪法国乡村的原始记录,构成了布阿吉尔贝尔论证的“骨架”。他的目标很明确:戳破“重商主义”的谎言(即“国家财富等于金银储备”),证明真正的财富藏在土地里、藏在农民的劳动中。
二、内容亮点:用“麦穗”丈量经济的“真实重量”
重商主义在17世纪的法国如日中天——国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贝尔推行“奖出限入”政策,鼓励出口工业品、进口金银,却对农业课以重税。布阿吉尔贝尔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用最朴素的“田野逻辑”,撕开了这套体系的荒诞。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提出的“农业是财富之母”的论断。他用诺曼底地区的对比数据证明:一个年产500袋小麦的农场,能为国家贡献的“真实财富”(面包、饲料、税收),远超过一家雇100人、出口额达1万英镑的纺织厂——前者养活了农场主、雇工、磨坊主、面包师等10余类人,后者仅让工厂主和商人获利。更讽刺的是,重商主义政策下,农民要缴纳高额的“盐税”(每蒲式耳小麦需额外缴纳1苏)和“人头税”,导致他们连种子都买不起,而贵族和商人却通过“免税特权”囤积土地,坐收渔利。
布阿吉尔贝尔甚至用“葡萄藤”作比喻:“葡萄藤虽不似橡树高大,却能为整片森林提供最甜美的果实;农业虽不似制造业光鲜,却是国家财富的根须。若根须腐烂,再粗壮的树干也会枯萎。”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物产勾连的能力,让经济学著作有了“泥土的芬芳”。
三、写作特点:“法官的严谨”与“农人的共情”的奇妙融合
布阿吉尔贝尔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温度”:他既是训练有素的法官(擅长用逻辑推导论证),又是深耕土地的农人(熟悉每粒麦子的生长周期)。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他记录的一位老农的独白:“我种了三十年地,每年给领主交1/3的收成,给国王交1/4的税,剩下的勉强够填肚子。去年冬天,我家小女儿发了高烧,我却连半枚铜板买药都没有——钱都给城堡的金库了!”这种将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命运绑定的写法,让经济学有了“人性的重量”。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导向”的写作逻辑。布阿吉尔贝尔写作时,法国正面临“农业崩溃→财政危机→战争失败”的恶性循环,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现实问题展开:“为什么农民宁愿荒废土地也不愿耕种?”“为什么丰收之年反而饿死人?”“金银真的能让国家强大吗?”这种“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思路,让理论始终扎根于泥土,而非悬浮在空中。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情”的智性觉醒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重商主义”“自然秩序”等术语绕晕——“为什么金银不是财富?”“自然秩序到底是什么?”直到读到第三章“谷物的真实价值”,布阿吉尔贝尔用鲁昂市场的麦价波动举例:1698年丰收时,小麦价格跌至每塞蒂8里弗尔,农民因亏本不愿出售,结果第二年青黄不接时,粮价暴涨至20里弗尔,城里人饿肚子,农民却因“惜售”也没赚到钱。这个案例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我对“市场万能论”的迷信——原来“看不见的手”也需要“政策的温度”。
最触动我的,是他贯穿全书的“乡村情怀”。在分析税收政策时,他没有停留在“税率高低”的计算,而是追问:“当农民连种子都保不住,当村庄的教堂因税负太重而坍塌,当母亲不得不卖掉女儿来缴税——这样的国家,真的能靠金银变得强大吗?”这种对“弱者”的共情,让一本三百年前的经济学著作,至今仍能刺痛我们的内心。
五、评价与影响力:重农学派的“思想火种”与现代的“乡村启示录”
布阿吉尔贝尔的学术地位,长期被魁奈、杜尔哥等后起之秀掩盖,但他的思想早已渗透进经济学的血脉。法国重农学派领袖魁奈坦言:“布阿吉尔贝尔是我的引路人,他让我明白,经济的根基在土地。”而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评价他:“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充满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比任何数学模型都珍贵。”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现实”:它教会我们用“农业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经济现象。当我们讨论“乡村振兴”时,会想起布阿吉尔贝尔的警告:“忽视农业的国家,就像砍断树根的大树,终将枯萎。”当我们看到“某地区因过度工业化导致农田荒废”时,会联想到他的呼吁:“保护农民的土地,就是保护国家的未来。”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人的乡村备忘录”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推翻了多少重商主义理论,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世界的方式”——财富不是账本上的数字,而是土地里的麦浪、农民的笑靥、村庄的炊烟;经济的本质,不是数字的增长,而是“人”的生存与发展。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经济学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城市化”的盲目推崇;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乡村价值”的认知边界。正如布阿吉尔贝尔在书末写的:“真正的繁荣不在宫廷的金库里,不在商人的货栈中,而在农民的谷仓里——那里藏着国家的命脉,藏着文明的根须。”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经济学,从来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带着温度的对“人”的理解——就像17世纪的布阿吉尔贝尔,用严谨的论证与温暖的共情,始终没有忘记:他笔下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某个人的真实生活。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财富的本质,是土地上的劳动,是农民的汗水,是能填饱肚子的面包——其他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或许,这就是布阿吉尔贝尔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理解经济,先要理解土地;而读懂土地,才能真正读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