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17世纪法国的“农业宣言”,为何说它是重农主义的“第一声啼哭”?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17世纪法国的农业宣言,为何说它是重农主义的第一声啼哭

翻开这本泛着旧纸页香的《布阿吉尔贝尔选集》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发达国家限制农产品进口的新闻皱眉。17世纪的法国鲁昂,一位名叫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Pierrele Pesantde Boisguilbert)的法官,在羊皮纸上写下财富源于土地,而非金银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对农业的呐喊,会在三百年后,成为理解乡村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思想注脚。

作为重农学派的先驱、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布阿吉尔贝尔一生未离开过鲁昂的司法界,却用业余时间写下了《法国详情》《谷物论》《货币缺乏的原因》等惊世之作。这些被收录在《选集》中的文章(写于1697-1707年间),没有复杂的数学模型,却像一把锋利的犁铧,剖开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经济的虚假繁荣”——表面上是宫廷舞会的琉璃灯、贵族城堡的油画,底下却是农民的破木屋、荒废的耕地与饿殍遍野的惨状。读罢全书,我最深的感受是:这不是一本过时的历史文献,而是一位清醒的乡村观察家,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经济与人的真实图景。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经济急救手册”

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的身份标签远比经济学家更鲜活:他是鲁昂高等法院的法官,每天要处理贵族与平民的土地纠纷;他是业余农艺师,曾在自家领地试验新耕作法;他甚至因直言批评国王的财政政策,一度被流放。这种司法+农业+公共关怀的多重身份,让《选集》跳出了书斋学术的窠臼——它更像一份乡村经济诊断书,而非抽象的理论推演。

全书约25万字(中译本),没有堆砌术语,却布满了具体的田野笔记:诺曼底地区的麦田亩产数据、香槟省的葡萄酒贸易账目、农民家庭一年的收支清单……这些来自17世纪法国乡村的原始记录,构成了布阿吉尔贝尔论证的骨架。他的目标很明确:戳破重商主义的谎言(即国家财富等于金银储备),证明真正的财富藏在土地里、藏在农民的劳动中。

二、内容亮点:用“麦穗”丈量经济的“真实重量”

重商主义在17世纪的法国如日中天——国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贝尔推行奖出限入政策,鼓励出口工业品、进口金银,却对农业课以重税。布阿吉尔贝尔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用最朴素的田野逻辑,撕开了这套体系的荒诞。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提出的农业是财富之母的论断。他用诺曼底地区的对比数据证明:一个年产500袋小麦的农场,能为国家贡献的真实财富(面包、饲料、税收),远超过一家雇100人、出口额达1万英镑的纺织厂——前者养活了农场主、雇工、磨坊主、面包师等10余类人,后者仅让工厂主和商人获利。更讽刺的是,重商主义政策下,农民要缴纳高额的盐税(每蒲式耳小麦需额外缴纳1苏)和人头税,导致他们连种子都买不起,而贵族和商人却通过免税特权囤积土地,坐收渔利。

布阿吉尔贝尔甚至用葡萄藤作比喻:葡萄藤虽不似橡树高大,却能为整片森林提供最甜美的果实;农业虽不似制造业光鲜,却是国家财富的根须。若根须腐烂,再粗壮的树干也会枯萎。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物产勾连的能力,让经济学著作有了泥土的芬芳

三、写作特点:“法官的严谨”与“农人的共情”的奇妙融合

布阿吉尔贝尔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温度:他既是训练有素的法官(擅长用逻辑推导论证),又是深耕土地的农人(熟悉每粒麦子的生长周期)。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他记录的一位老农的独白:我种了三十年地,每年给领主交1/3的收成,给国王交1/4的税,剩下的勉强够填肚子。去年冬天,我家小女儿发了高烧,我却连半枚铜板买药都没有——钱都给城堡的金库了!这种将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命运绑定的写法,让经济学有了人性的重量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导向的写作逻辑。布阿吉尔贝尔写作时,法国正面临农业崩溃财政危机战争失败的恶性循环,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现实问题展开:为什么农民宁愿荒废土地也不愿耕种?”“为什么丰收之年反而饿死人?”“金银真的能让国家强大吗?这种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思路,让理论始终扎根于泥土,而非悬浮在空中。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情”的智性觉醒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重商主义”“自然秩序等术语绕晕——“为什么金银不是财富?”“自然秩序到底是什么?直到读到第三章谷物的真实价值,布阿吉尔贝尔用鲁昂市场的麦价波动举例:1698年丰收时,小麦价格跌至每塞蒂8里弗尔,农民因亏本不愿出售,结果第二年青黄不接时,粮价暴涨至20里弗尔,城里人饿肚子,农民却因惜售也没赚到钱。这个案例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我对市场万能论的迷信——原来看不见的手也需要政策的温度

最触动我的,是他贯穿全书的乡村情怀。在分析税收政策时,他没有停留在税率高低的计算,而是追问:当农民连种子都保不住,当村庄的教堂因税负太重而坍塌,当母亲不得不卖掉女儿来缴税——这样的国家,真的能靠金银变得强大吗?这种对弱者的共情,让一本三百年前的经济学著作,至今仍能刺痛我们的内心。

五、评价与影响力:重农学派的“思想火种”与现代的“乡村启示录”

布阿吉尔贝尔的学术地位,长期被魁奈、杜尔哥等后起之秀掩盖,但他的思想早已渗透进经济学的血脉。法国重农学派领袖魁奈坦言:布阿吉尔贝尔是我的引路人,他让我明白,经济的根基在土地。而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评价他: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充满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比任何数学模型都珍贵。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现实:它教会我们用农业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经济现象。当我们讨论乡村振兴时,会想起布阿吉尔贝尔的警告:忽视农业的国家,就像砍断树根的大树,终将枯萎。当我们看到某地区因过度工业化导致农田荒废时,会联想到他的呼吁:保护农民的土地,就是保护国家的未来。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人的乡村备忘录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推翻了多少重商主义理论,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世界的方式”——财富不是账本上的数字,而是土地里的麦浪、农民的笑靥、村庄的炊烟;经济的本质,不是数字的增长,而是的生存与发展。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经济学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城市化的盲目推崇;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乡村价值的认知边界。正如布阿吉尔贝尔在书末写的:真正的繁荣不在宫廷的金库里,不在商人的货栈中,而在农民的谷仓里——那里藏着国家的命脉,藏着文明的根须。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经济学,从来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带着温度的对的理解——就像17世纪的布阿吉尔贝尔,用严谨的论证与温暖的共情,始终没有忘记:他笔下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某个人的真实生活。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财富的本质,是土地上的劳动,是农民的汗水,是能填饱肚子的面包——其他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或许,这就是布阿吉尔贝尔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理解经济,先要理解土地;而读懂土地,才能真正读懂生活。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17世纪法国的“农业宣言”,为何说它是重农主义的“第一声啼哭”?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罗马的传说》:在大理石的褶皱里,触摸“永恒人性”的温度 | 爱阅读

《古罗马的传说》:在大理石的褶皱里,触摸“永恒人性”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刻在石碑上的“西方精神原乡” 《古罗马的传说》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UmbertoEco)1988年的“历史悬疑神作”,与《玫瑰的名字》《傅科摆》并称为“埃科三部曲”。这部以古罗马帝国为背景的小说,以“寻找消失的《十...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一、书籍基本信息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巅峰之作,1844年首次以连载形式发表,至今已被翻译成百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超2亿册,被读者称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天花板’——既有过山车般的剧情,又有直抵人心的思考”。全书以1...

《基督山伯爵》:一场灵魂的复仇与救赎之旅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一场灵魂的复仇与救赎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与背景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Alexandre Dumas)于1844年至184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19世纪法国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的复仇与救赎,展现了一个关于人性、命运与正义...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