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便摸我》:一本教会孩子“身体主权”的安全教育绘本 | 爱阅读
《不要随便摸我》:一本教会孩子“身体主权”的安全教育绘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图画里的“身体保护指南”
《不要随便摸我》是美国儿童安全教育专家珊蒂·克雷文(Sandy Kleven)与插画师乔·伯克(Joe Burke)于1999年联合创作的性教育绘本,隶属于“儿童安全系列”。它诞生于欧美国家儿童性侵害案件频发的90年代,却以温暖的故事和清晰的指引,成为全球家庭与幼儿园的“性教育入门神器”——被美国儿科学会(AAP)列为“3-8岁儿童必读安全书”,入选英国《儿童教育》杂志“百本改变童年书单”,更在国内被多地教育局纳入“幼儿安全教育推荐书目”。用家长的话说:“这不是一本‘谈性色变’的书,而是一本‘教孩子说NO’的勇气手册。”
二、书籍内容:用“吉米的冒险”讲透“身体主权”
初读这本书,最戳我的是它的“儿童视角”——没有晦涩的术语,没有恐吓的情节,而是用5岁小女孩吉米的日常遭遇,把“身体保护”变成了一场“可参与的冒险”:
吉米在公园玩时,遇到了三种“触摸”:
邻居奶奶捏她的脸说“真可爱”(她觉得“痒痒的,但可以接受”);
小男孩拽她的辫子(她皱着眉头喊“疼,松开!”);
陌生的叔叔说要“抱抱她”(她后退两步,大声说“不可以!”)。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吉米回家后——妈妈没有急着说教,而是拿出“身体地图”(画着小背心和小内裤覆盖的区域),和她一起讨论:“哪些地方只有自己能摸?”“别人碰你时,你觉得‘不舒服’就该说‘不’!”最后,吉米举着自己画的“安全触摸清单”(“妈妈抱我”“医生检查”)对妈妈说:“我知道啦,我的身体我做主!”
书中最妙的设计是“互动环节”:每页都有“小问号”引导孩子思考(“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书末附赠“安全触摸卡片”(正面画“可以的触摸”,背面画“不可以的触摸”)。这些细节让抽象的“身体主权”变成了孩子能触摸、能操作的“游戏规则”。
三、写作特点:用“绘本语言”拆解“敏感话题”
珊蒂·克雷文的文字带着儿童文学特有的“温柔智慧”。她写吉米的害怕,不是“浑身发抖”的夸张描述,而是“手指绞着衣角,声音像小蚊子”;写妈妈的耐心,不是“严肃的说教”,而是“蹲下来,眼睛和吉米一样高”。这种“平视”的视角,让孩子觉得“妈妈和我是一伙的”。
插画师乔·伯克的画面更像“情绪调色盘”:安全的触摸场景用暖黄色(妈妈的怀抱、小伙伴的击掌),危险的触摸用冷灰色(陌生人的手、紧皱的眉头),吉米的表情从“疑惑”到“坚定”的变化,连睫毛的弧度都画得清清楚楚。这种“视觉化表达”让“身体保护”的概念像动画片一样,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四、阅读体验:从“避而不谈”到“坦然对话”的亲子蜕变
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在女儿4岁时——她总被亲戚开玩笑“捏脸蛋”,却只会躲在我身后哭。但当我和她共读吉米的故事时,她突然拽了拽我的袖子:“妈妈,吉米的身体地图和小背心一样,对吗?”
那天,我们按照书中的方法,一起画了“小米的身体地图”(用彩色笔标出小背心覆盖的区域)。女儿指着胸口说:“这里只有妈妈能亲。”又摸摸膝盖:“这里小朋友拉我,我可以喊‘停下’。”更惊喜的是,一周后,她在小区玩时遇到邻居爷爷要抱她,居然踮起脚说:“爷爷,我有小背心保护,你不能随便抱我哦!”爷爷愣了一下,笑着说:“好,小米真棒!”
这本书改变的不仅是孩子的表达,还有家长的“性教育焦虑”。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太小,说了也不懂”,现在才明白:3岁是建立“身体边界”的关键期,与其等孩子被伤害后再补救,不如从小教会他们“我的身体我做主”。现在我和女儿的对话多了:“这个阿姨摸你脸,你觉得舒服吗?”“如果不舒服,我们可以说‘谢谢,但我不想被摸’。”这些对话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种下了“自我保护”的根。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家庭私藏”到“社会共识”的安全启蒙
《不要随便摸我》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绘本”的范畴。它被美国国家犯罪预防委员会(NCPC)推荐为“儿童防性侵教育工具书”,英国《卫报》评价:“它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教会了最珍贵的生存技能——保护自己。”
在国内,它成为无数家庭的“性教育启蒙书”。有妈妈在小红书分享:“以前孩子被亲戚亲脸会笑,现在会说‘我只让妈妈亲’,亲戚反而夸她‘有规矩’。”有幼儿园老师把它改编成情景剧,孩子们在表演中学会说:“我不喜欢这样,请停下。”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位“沉默的安全导师”。每次我因“不知道如何开口”犹豫时,会想起吉米的妈妈——她没有“完美”,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每次我想“等孩子大了再教”时,会想起书中吉米的话:“我现在就知道,我的身体很重要。”
六、写在最后:身体主权的教育,是“爱与边界”的双向奔赴
在这个“谈性色变”却“侵害频发”的时代,《不要随便摸我》不是一本“教孩子防坏人”的书,而是一本“教孩子爱自己”的书。它告诉我们:身体的主权,从不是“禁止触摸”的冷漠,而是“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清醒;真正的保护,不是“把孩子关在安全区”,而是“教会他们识别危险,勇敢说NO”。
书中有句话,我总想抄给每一个为“性教育”焦虑的家长:“孩子的身体,是他们最珍贵的礼物。教会他们保护这份礼物,是我们能给的最长情的爱。”
而这,或许就是珊蒂·克雷文最想传递的信念——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本“身体保护指南”,每个家长都值得学会“和孩子谈身体”。毕竟,那些被温柔接住的“不可以”,终会变成孩子心里的“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