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第七感》:一部教你“读懂内心、连接他人”的心灵觉醒指南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第七感》:一部教你读懂内心、连接他人的心灵觉醒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第七感》是美国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的经典著作,201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150万册,被读者称为打开心灵感知力的钥匙。全书以第七感——感知自我与他人内心的能力为核心,融合神经科学、心理学与正念疗法,共10章,覆盖自我觉察、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创伤修复等多个领域。它并非晦涩的学术著作,而是用脑科学+真实案例的模式,把看不见的心灵运作转化为可理解、可练习的方法,尤其适合被情绪迷茫”“人际疏离”“内心焦虑困扰的都市人,既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读物,也是心理咨询师常用的辅助教材,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心灵健康的认知。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惊艳的地方,是它把抽象的第七感拆成了可感知、可训练的具体能力,像给心灵装了高清镜头,让你突然看清自己的情绪、他人的需求,以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比如西格尔对第七感的定义:它不是超能力,而是观察自己内心的能力(比如我现在很生气,是因为刚才被否定了)和理解他人内心的能力(比如朋友沉默不语,可能是遇到了烦心事,需要陪伴),就像给心灵装上双重视角”——既能看见自己,也能看见他人。为了让读者理解,他举了亲子沟通的案例:有位妈妈总因孩子不听话发火,学了第七感后,她开始观察自己的情绪——“我发火不是因为孩子错了,而是我今天工作太累,没耐心了;同时也试着理解孩子——“孩子哭闹,是因为他想引起我的注意,不是故意捣乱,后来她调整状态,用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代替批评,亲子关系明显改善。这个细节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我们总被情绪牵着走,要么忽略自己的内心需求,要么误解他人的行为,而第七感就是打破这种困境的工具。再比如谈如何训练第七感,西格尔没有说要多反思,而是提出“‘正念呼吸练习法:每天花5分钟,专注感受呼吸的节奏,当注意力跑偏时(比如想起没做的工作),不用自责,只需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呼吸——这个过程能锻炼观察内心而不被内心控制的能力,就像给心灵镜头调焦,让你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情绪。书中还有很多反常识的发现,比如“‘情绪压抑会伤害大脑”——长期忽略自己的情绪(比如明明难过却假装坚强),会让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调节)过度消耗,反而更容易情绪失控,这个观点打破了坚强就是不流露情绪的误区。

三、写作特点

首先,西格尔擅长用脑科学+生活化比喻拆解复杂概念,全书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把大脑结构比作心灵的控制中心’”。比如把前额叶皮层比作心灵的CEO’”,负责理性决策、情绪调节;把杏仁核比作心灵的警报器’”,负责感知危险、触发情绪——警报器过度敏感(比如一点小事就发火),CEO就需要通过第七感安抚警报器。这种比喻让抽象的脑科学知识变得可触摸,哪怕是对心理学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次,他的论述像讲故事,每个观点都搭配真实案例,比如分析第七感如何修复创伤时,会讲一位经历过车祸的人,通过正念回忆(在安全的环境中,慢慢回忆车祸细节,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逐渐不再害怕坐车——案例中的细节(比如回忆时手会发抖,通过深呼吸慢慢平静)特别真实,让读者能感受到第七感练习的具体过程。另外,西格尔的语言特别温柔有温度,没有心理学专家的距离感,比如他会说第七感不是让你变成完美的人,而是让你变成更懂自己、更懂他人的人’——哪怕偶尔情绪失控,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能看见自己的情绪,这种包容的态度,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有必须做到完美的压力。

四、阅读体验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想搞懂为什么自己总在情绪过后后悔”——比如和家人吵架时,会忍不住说伤人的话,吵完后又特别自责;和朋友相处时,总猜不透他是不是不想理我,结果越猜越焦虑。翻到第七感训练的章节时,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做正念呼吸练习:第一天花5分钟专注呼吸,结果注意力跑偏了十几次,每次都忍不住责怪自己怎么这么不专注;后来想起书中说不用自责,只需轻轻拉回注意力,慢慢不再纠结跑偏,反而能更平静地观察自己的想法。坚持一周后,我发现自己吵架时,能突然看见自己的情绪——“我现在很生气,是因为家人否定了我的想法,不是因为家人本身,这个看见的瞬间,让我能忍住不说伤人的话,而是说你刚才的话让我有点难过,我们可以好好聊聊吗。不过读这本书也有被戳中的时刻,比如看到“‘理解他人需要先理解自己’”时,突然明白自己以前总猜不透朋友的想法,是因为我连自己的情绪都没看清——比如我觉得朋友不想理我,其实是我自己害怕被拒绝,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了朋友身上。有一次朋友因为工作忙,没及时回复我的消息,放在以前我会焦虑他是不是讨厌我了,但这次我用第七感观察自己的情绪——“我焦虑是因为害怕失去朋友,同时也理解朋友工作忙时确实没时间看手机,后来朋友回复时,我没有抱怨,而是说知道你忙,没关系,等你有空再聊,朋友反而更愿意和我分享工作中的烦恼。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心灵向导,它不教我怎么控制情绪、怎么讨好他人,而是教我怎么看见情绪、怎么理解自己和他人,读完后感觉心里像多了一扇窗户”——以前总觉得内心是黑漆漆的房间,现在能通过窗户看见里面的情绪、想法,也能通过窗户看见外面的他人需求,那种清晰感让我特别安心。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第七感》彻底改变了我和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方式。以前我总觉得情绪是敌人,必须控制,所以每次情绪上来时,要么硬扛(假装坚强),要么爆发(说伤人的话);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情绪不是敌人,而是内心的信号’”——比如生气是在提醒我的需求没被满足,难过是在提醒我需要安慰,而第七感就是读懂这些信号的能力。这种改变不仅让我的情绪更稳定,还让我的人际关系更融洽:比如以前和伴侣吵架,总想着,现在会想着我们的需求是什么;以前和同事合作,总担心他不认可我,现在会试着理解他的工作压力。读完这本书,我还养成了“‘情绪日记’”的习惯:每天花10分钟,写下今天的情绪”“情绪背后的需求”“有没有误解他人,慢慢发现自己的情绪信号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能理解他人的想法。

从社会评价来看,这本书的科学性实用性广受认可。美国心理学会评价它人际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让普通人也能掌握感知自我与他人的核心方法;《中国心理健康报》把它列为心灵成长必读书,认为它戳中了当代人心灵疏离的痛点,提供了连接自我、连接他人的路径;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90%的读者给出五星好评,很多人分享跟着书中方法练习,终于不再被情绪控制”“和家人、朋友的关系变亲密了的经历,甚至有学校用第七感练习设计心理健康课,帮助学生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本书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家庭教育领域,很多家长用第七感的理念和孩子沟通,比如蹲下来听孩子说话,理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用家长的权威命令孩子

在当下社交疏离”“情绪内耗盛行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建立深度人际关系等热点。现在很多人被线上社交发达、线下连接减少困扰——比如在微信群里聊得热火朝天,见面却无话可说;在社交软件上有很多好友,却找不到人倾诉烦恼,本质上都是第七感缺失的表现——要么没读懂自己的内心需求(比如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和什么样的人相处),要么没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比如误以为沉默就是拒绝)。而《第七感》正好提供了破局方案:通过训练第七感,既能读懂自己的内心,也能理解他人的需求,让连接不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深度的共鸣。另外,在心理健康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这本书也为普通人提供了自助式心灵工具”——不用依赖心理咨询师,自己就能通过正念呼吸”“情绪观察提升第七感,让心灵健康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能力。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第七感让我们既能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看清里面的风景;也能站在他人的内心世界外,理解里面的感受——这种看见理解,是连接自我、连接他人的核心力量。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第七感的核心:心灵的成长,不是变成更完美的人,而是变成更懂自己、更懂他人的人。如果你也总被情绪困扰、总觉得和他人有距离感,想学会读懂内心、连接他人,那《第七感》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某个案例、某句话里找到心灵觉醒的方法,慢慢发现:原来读懂自己、理解他人,比想象中更简单,也更温暖。

“《第七感》:一部教你“读懂内心、连接他人”的心灵觉醒指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红学界的“考古指南”与“思想手术刀” 《红楼梦辨》是现代红学泰斗俞平伯(字平伯)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23年,后经修订收入《俞平伯全集》),虽未单独成帙,却贯穿于《红楼梦研究》《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等代表作中。这部“隐形...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罗伯特·林达尔完成《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系统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彻底颠覆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框架。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称为“...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 爱阅读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天才的“成长观察日记”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纪实文学代表作,2021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历史学家苏珊·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2023年推出的跨学科力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晚...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到台大的文化摆渡船 2011年,余秋雨将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成书,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真人秀”——课程实录里穿插着北大...

《追求卓越》:解锁卓越企业的密码,一本写给奋斗者的管理圣经 | 爱阅读

《追求卓越》:解锁卓越企业的密码,一本写给奋斗者的管理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管理界的“武功秘籍” 《追求卓越》由托马斯·彼得斯与罗伯特·沃特曼合著,2020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两位作者深入美国62家大企业调研后,提炼出的“卓越企业八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