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大医》:在历史的血与火中,触摸医者的滚烫灵魂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大医》:在历史的血与火中,触摸医者的滚烫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

1.作者:马伯庸(人称马亲王,以历史可能性小说闻名,擅长在真实历史缝隙中编织惊心动魄的故事,代表作《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等)

2.篇幅:三部曲(《大医·破晓篇》《大医·日出篇》《大医·尾声》),共计百余万字,体量如同一场横跨清末民初的漫长巡诊

3.核心背景:以中国红十字会诞生初期为舞台,串联起日俄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历史节点,堪称一部穿着白大褂的中国近代史

书籍内容:在乱世废墟上,搭建生命的屋檐

1.主角群像:三位背景迥异的年轻医者——留洋归来的外科圣手、本土成长的中医传人、投身革命的女医学生,如同三股不同的溪流,在救死扶伤的河床里交汇碰撞

2.核心冲突:他们既要与霍乱、鼠疫等瘟疫短兵相接,也要在炮火纷飞中搭建临时手术室;既要破解疑难杂症,更要在救一人救一国的伦理困境中做出抉择

3.历史肌理:书中的手术刀不仅划开病灶,更剖开了那个年代的社会脓疮——医疗资源的不平等、中西医的观念交锋、战争对生命的漠视,每一页都浸透着历史的体温

写作特点:用手术刀般的精准,雕刻历史的褶皱

1.考据狂魔的细节盛宴:小到1904年的听诊器样式,大到红十字会章程的修订过程,都像老中医把脉般精准。比如描写早期输血时,医生们用茶壶过滤血液的场景,既荒诞又让人心疼,瞬间把人拽进那个医疗条件简陋却人心滚烫的年代

2.历史与虚构的无缝缝合:真实历史人物(如红十字会创始人沈敦和)与虚构角色同台飙戏,仿佛在历史的老照片里,突然看到几个鲜活的身影在动。读的时候总忍不住翻史料对照,却发现虚构比真实更戳心

3.节奏如心跳般张弛有度:前一章还在手术室里屏息凝神做截肢手术(连骨锯摩擦的声响都写得像恐怖片音效),下一章就转到医学院的月光下,年轻人讨论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吗,刚松口气又被乱世的枪响惊出一身冷汗

阅读体验:像坐过山车穿越历史,哭完笑完还想捐血

1.情绪过山车名不虚传:看到医生们用竹片做夹板、用烧红的铁钳消毒时,既为他们的智慧拍大腿,又为时代的局限掉眼泪;看到军阀混战中,医生们举着红十字旗挡在百姓身前,明明知道是虚构情节,却哭得比看新闻还凶

2.知识彩蛋捡到爽:原来中国最早的女医生是这么艰难才穿上白大褂的;原来抗生素发明前,一场小伤口感染就能要人命……读完感觉像蹭了堂趣味近代史+医学史公开课

3.后遗症明显:看完总觉得自己体温偏高(可能是被书中的热血传染了),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想鞠躬,甚至翻出爷爷的旧医书想研究一番

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被读者“按头安利”的年度黑马

1.读者口碑炸裂:医学博士朋友说这是我见过对医生职业困境描写最真实的小说,没有之一;历史系教授在课堂上推荐比教科书更能让人理解什么是医者仁心’”豆瓣评分8.9,热评第一是看完想重走一遍书中人物走过的路

2.行业内外的双重认可:获得中国好书年度推荐,甚至有三甲医院把书中的医患沟通片段做成培训案例。有位护士长在采访中说:疫情最累的时候,想到书中医生在战火里煮盐水消毒的情节,就觉得自己这点苦不算什么

3.社会话题制造机:书中资源有限时先救谁的伦理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过万条讨论,有网友说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核心价值:不止是讲医生的故事,更是讲“人该怎么活”

1.对个体:在躺平成风的年代,这本书像一剂强心针。书中医生们在缺医少药、战火纷飞的环境里,还在琢磨怎么改进缝合技术,怎么让穷人看得起病。看完突然觉得,自己抱怨工作累时,简直像在无病呻吟

2.对社会:它让我们看见,无论乱世还是盛世,总有一群人把守护生命当成信仰。就像黑暗中总有灯笼在晃,你知道那是医生的白大褂在动,心里就踏实

内容亮点:这些细节让它从同类书中“跳脱出来”

1.反套路的英雄群像:主角们不是完美圣人——留洋医生会因为病人没钱就拒绝治疗(后来被现实打醒);中医传人会偷偷用偏方(结果差点出事)。他们的成长比超能力更动人,就像看着身边的朋友慢慢变成英雄

2.充满烟火气的医疗日常:有医生边给伤员包扎边吐槽时局,有护士们偷偷用听诊器听胎儿心跳取乐,这些碎片像冬日暖阳,让沉重的历史多了几分温度

3.中西医的神仙打架: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坏,而是写中医用针灸止痛配合西医手术,西医向中医学习草药知识,这种碰撞像火锅里的鸳鸯锅,熬出了独特的味道

个人与这本书的故事:它在我emo时递了杯“热奶茶”

去年冬天我被裁员,窝在出租屋里刷招聘软件刷到崩溃,随手翻开《大医》。看到主角们在医院被战火炸毁后,蹲在废墟上给伤员处理伤口,其中一位说:房子塌了怕什么,咱们人还在,手还在。瞬间眼泪就下来了。后来每次觉得难,就会翻到这一页,像得到了一句无声的鼓励。合上书时,窗外的雪好像都化了点,心里踏实得像刚吃完一碗热汤面。

与当下的连接:在“医患关系”被热议的今天,它像面镜子

现在总有人讨论医生该不该有温度,这本书里早就给出了答案。那些在枪林弹雨中还坚持先救敌人还是先救同胞的医生,用行动说明:医术是武器,医德是准星。尤其是经历过疫情后,再看书中医生们穿着厚重防护服(当年是蓑衣浸煤油防病毒)的样子,突然懂了什么叫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人穿着白大褂,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

金句分享:这两句话,读完想抄在病历本上

1.手术刀划开的是皮肉,救的是人命;可有时候,一句话能划开人心的脓疮,救的是世道。

2.乱世里的医生,就像在惊涛骇浪里行船,船会破,帆会烂,但只要手里的罗盘(指医德)还在,就不能停。

如果你想在历史的长河里舀一瓢最动人的水,想看看平凡人在乱世里能活得有多亮,想找本书既能让你哭湿枕头又能让你热血沸腾——听我的,《大医》会像一位靠谱的医生,精准命中你所有的阅读需求。打开它,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百年前的门,门后有一群穿着白大褂的身影,正举着灯笼等你。

“《大医》:在历史的血与火中,触摸医者的滚烫灵魂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复活》:一场穿越灵魂的“道德审判”,让我读懂了“真正的救赎从何而来” | 爱阅读

《复活》:一场穿越灵魂的“道德审判”,让我读懂了“真正的救赎从何而来”   去年深秋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茶渍的《复活》时,封面是幅褪色的油画:灰扑扑的法庭里,一个穿黑西装的男人正低头盯着脚下的地板,旁边坐着个戴镣铐的女人,眼神像两潭结了冰的湖。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行字击中了:"尽管好几十...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 爱阅读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国民经济学基础》是德国弗莱堡学派代表人物瓦尔特·欧肯的代表作,初版于1939年。这位曾与凯恩斯隔空论战的经济学大师,用手术刀般的文字解剖了传统经济学的痼疾,构建了“经济秩序”与“经济政策”二元分析框...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 爱阅读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一、当艾略特的打字机撞上Z世代的"精神雾霾" 翻开这部被称作"现代主义诗歌地标"的长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情绪解码器——1922年伦敦的咖啡馆里,艾略特用碎片化的意象拼贴出战后欧洲的精神废墟;2025年,我们在刷到"年轻人集体...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 爱阅读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一、基本信息:听雪楼系列的“隐藏拼图” 《荒原雪》是沧月2007年出版的新世界出版社武侠小说,作为“听雪楼”系列补完篇,它像一把钥匙,串联起《血薇》与《护花铃》的情节断层。故事以杀手高欢的复仇线为主轴,交织药师叶风砂的温柔与少年任飞扬的狂傲,最终在神水宫...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 爱阅读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悬疑的“人性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破圈神作 《祸害成患妖成灾》是90后作家“青衫客”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奇幻文学社“志怪新章”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古风张力——青灰色石板路上,半片残破的红...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一、书籍基本信息:硅谷神话的"管理解剖刀" 《重新定义公司》是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与前产品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2014年合著的企业管理著作,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数字时代的管理圣经"。中信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案例版...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战争史诗”,是“每个人心里的‘风筝线’”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译成60多种语言,获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纽约时报...

《政府片论》:解剖政府权力的手术刀,在功利主义框架下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政府片论》:解剖政府权力的手术刀,在功利主义框架下重构治理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传统政治哲学的激进著作 1776年,年仅28岁的杰里米·边沁匿名出版《政府片论》,用数学般的严谨向"自然法""社会契约论"等传统政治理论宣战。这部被密尔称为"功利主义宣言书"的著作,在法国大革命前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