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病弱竹马分化成最强A》:在ABO世界里,我重新读懂了“依赖”的重量 | 爱阅读
《当病弱竹马分化成最强A》:在ABO世界里,我重新读懂了“依赖”的重量
最近被一本ABO文圈疯传的小说圈粉了——《当病弱竹马分化成最强A》。作为资深“ABO文捡漏党”,我本以为这又是个“强A碾压Omega”的套路故事,结果翻到第三章就被按在床上熬夜看完:原来最戳人的从来不是“力量压制”,而是两个灵魂在血统设定里,把“依赖”活成了比信息素更浓烈的羁绊。
一、基本信息:从LOFTER爆火到实体书的“反套路黑马”
这本书是作者“竹西”在LOFTER连载三年的作品,原名《银镯与止痛药》,因“病弱竹马分化成最强A”的设定和细腻的情感刻画爆火,衍生出2000+同人文,最终于2024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实体书。首印8万册一周售罄,豆瓣评分稳定在8.5,被读者称为“ABO版《撒哈拉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超能力对决,却用“测信息素时的手抖”“换抑制剂时的互怼”等日常细节,把ABO世界观里的“性别角色”扒了个底朝天。
二、内容:当“病秧子”举起万吨拳,他握住的却是对方的手腕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从小绑定的“反套路组合”:林疏,ABO世界里的“病弱奇迹”,从小到大体弱多病,连跑八百米都要吸氧气瓶,却总戴着奶奶送的银镯(后来才知道那是抑制信息素的“隐形锁”);沈砚,作为林疏的“专属Omega医生”,从小到大帮他量体温、喂药、系围巾,连林疏自己都调侃:“我这命是砚哥用体温吊着的。”
但故事的反转从“分化”开始——林疏18岁测信息素那天,测谱仪突然狂响,原本该稳定的“弱O型”信息素炸成了罕见的“S级Alpha暴击型”。更离谱的是,他的身体跟着“脱胎换骨”:曾经走两步就喘的人,现在能单手扛起200斤的健身器材;曾经连打针都怕疼的人,现在能徒手制服三个持械的Alpha。
但最让我入迷的,是这些“超能力”背后的“不变”。比如林疏第一次分化失控,信息素像台风般掀翻整间教室,他却死死攥着沈砚的手腕,指甲掐进对方皮肤里(后来沈砚说:“你那会儿根本没力气,攥得我手腕青了一圈,倒像是我在欺负你。”);再比如林疏成为“最强A”后,依然每天让沈砚帮他测血压——不是身体需要,而是“听砚哥说‘今天血压正常’,比抑制剂还管用”。
这些细节像一把温柔的刀,剖开了ABO设定的外壳:原来“Alpha必须强大”“Omega必须柔弱”不过是社会规训的标签,真正的羁绊从不在信息素浓度里,而在“我知道你怕黑,所以永远给你留床头灯”的默契里。
三、写作特点:把“ABO设定”写成“生活流散文”
竹西的文字有种“反套路”的细腻。别人写ABO分化,要么是“轰”的一声能量爆炸,要么是“信息素缠成一团”的暧昧;他偏要写“林疏分化后第一次洗澡,发现自己能徒手捏碎浴室的玻璃,却因为怕吓到沈砚,蹲在地上用毛巾裹着碎片,手被割得全是血”;别人写“Omega照顾Alpha”,要么是“端茶倒水”的甜宠,他偏要写“沈砚作为医生,总在林疏的信息素报告上标红‘情绪波动值过高’,然后在备注栏写‘今晚给你煮梨汤’”。
最绝的是“银镯”这个意象。它表面是抑制信息素的工具,实则是两人关系的“锚点”——小时候林疏总说“银镯硌得慌”,沈砚就偷偷在镯子内侧刻了“小疏不怕”;后来林疏分化成A,银镯自动锁死防止信息素外泄,他却每天摘下来给沈砚当“护身符”(“你戴这个,我就不用随时准备抑制剂了”)。一个简单的银镯,串起了从童年到成年的所有牵挂,像根看不见的线,把“最强A”和“Omega医生”的命运捆得严严实实。
四、阅读体验:像喝了杯温温的蜂蜜水,甜得人眼眶发酸
我是躲在被窝里熬夜读的这本书。看到林疏分化失控那章时,窗外的雨正敲着玻璃,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信息素等级:S级”发了好一会儿呆——原来“强大”从来不是“无所不能”,而是“即使能掀翻世界,也愿意为你收敛锋芒”。
最戳我的是结尾的“暴雨夜”片段:林疏作为保镖保护沈砚,两人被困在废弃仓库,外面是失控的Alpha暴徒。沈砚因为Omega体质开始发烧,林疏握着他的手说:“砚哥,你记不记得小时候你给我喂药?你说‘苦药要配糖,难事儿要一起扛’。”然后他轻轻吻了吻沈砚的额头,信息素像团暖融融的云,把两人裹在中间。
合上书时,我摸了摸自己手腕(那里没有银镯,但有条戴了十年的红绳)。突然想起上周和发小吵架,我嫌他总找我帮忙修电脑,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麻烦”。现在想想,他哪是麻烦?他是把我当成“不用伪装的大人”——就像林疏依赖沈砚的体温,沈砚依赖林疏的力量,我们明明都在互相“麻烦”,却在这些“麻烦”里,活成了最真实的自己。
五、核心价值与社会共鸣:在“性别标签”泛滥的时代,重新定义“依赖”
这本书最珍贵的,是它用ABO的外壳,讲了一个关于“双向依赖”的真理:真正的亲密关系,从来不是“我保护你”或“你拯救我”,而是“我知道你的脆弱,你也见过我的狼狈,但我们依然选择一起走”。
这恰好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痛点。现在网上总说“成年人要独立”“别依赖别人”,可谁又能真正做到“完全不依赖”?我们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依赖朋友的情绪安抚,依赖爱人的理解包容——这些“依赖”不是弱点,而是我们敢在世界上“软下来”的勇气。《当病弱竹马分化成最强A》里的林疏和沈砚,就是用“信息素等级”“性别设定”这些看似强硬的标签,证明了“软”才是感情里最硬的底气。
书里有两句话我反复摘抄:
“他的力量从来不是为了碾压世界,而是为了接住我所有的坠落。”
“Omega的眼泪不该是软肋,而是A最想守护的星光。”
六、评价与影响力:比“ABO爽文”更珍贵的“情感样本”
作为ABO文,《当病弱竹马分化成最强A》的专业度扎实:信息素等级划分、抑制剂副作用、分化期的生理反应,都符合ABO世界观的逻辑。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豆瓣上有读者留言:“读完三天没敢和发小吵架,总想起林疏说‘难事儿要一起扛’。”更意外的是,它引发了职场人对“职场依赖”的讨论:很多年轻人在评论区说:“我们总怕被同事说‘能力弱’,不敢求助,其实适当的依赖,反而能让团队更紧密。”
目前,这本书已经被列入多所高校的“性别研究”选修课参考书目,甚至有婚恋咨询师把它推荐给情侣:“与其强调‘我养你’或‘你依赖我’,不如学学林疏和沈砚——先学会‘一起扛’。”我想,这就是好作品的力量——它不仅讲了一个故事,更让我们在故事里,重新学会了“如何去爱”。
七、它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终于敢说“我需要你”了
作为一个从小被教育“要独立”的女生,我总觉得“依赖别人”是种耻辱。工作后我更甚:加班到凌晨也不肯麻烦同事,朋友找我帮忙总说“我自己能解决”,连和男朋友吵架,我都能憋着不说“我需要你哄”。
但读《当病弱竹马分化成最强A》时,我总会想起林疏分化后第一次对沈砚说“我害怕”——他那么强,却依然愿意暴露脆弱。那天晚上,我给异地的妈妈打了个视频电话,哭着说:“我最近工作好累,好想你做的红烧肉。”屏幕里的她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傻闺女,冰箱里给你冻了二十盒,周末我坐高铁给你送过去。”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依赖”不是“拖累”,而是“我在乎你,所以愿意让你参与我的脆弱”。现在的我依然独立,但不再害怕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爱,从来都是一软一硬的相互支撑。
最后,想把书里最让我鼻酸的那句话送给大家:“他们说Alpha就该像钢铁,Omega就该像棉花。可我和砚哥知道,钢铁也需要棉花来保暖,棉花也需要钢铁来挡风。我们是彼此的铠甲,更是彼此的软肋。”
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在这个“独立”被过度推崇的时代,你有多久没认真说过“我需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