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大国锁钥:国产替代浪潮》:当中国制造撕掉“代工”标签,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正在发生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1

《大国锁钥:国产替代浪潮》:当中国制造撕掉代工标签,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正在发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显微镜”看中国制造的硬核指南

《大国锁钥:国产替代浪潮》由曾航、周廉卜、涂逸君三位资深产业观察者合著,2023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像一把产业手术刀,用200+个真实案例、100+组数据图表,拆解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全球创新中心转型的底层逻辑。它不满足于宏观叙事,而是深入车间、实验室、谈判桌,记录下中国工程师如何用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在半导体、大飞机、高铁、盾构机等硬科技领域实现突围。

二、核心价值:读懂中国制造的“破局密码”,看清个人职业的“未来坐标”

这本书最颠覆性的价值在于:它用国产替代这面镜子,照见了中国产业升级的隐形曲线

对普通读者:它撕掉了中国制造=低端代工的标签,让你看到:大疆无人机如何用底层代码全自研逼退美国制裁;宁德时代如何用电池技术革命改写全球新能源格局;甚至你手机里的京东方屏幕,如何从被三星卡脖子让苹果低头

对从业者:它像一本产业地图,告诉你:哪些领域正在经历国产替代黄金期(如工业软件、高端轴承);哪些行业卡脖问题仍待突破(如光刻机、航空发动机);更用高铁模式”“华为模式”“军工航天模式等路径拆解,为你提供职业选择的避坑指南

我曾因中国芯片何时能突围焦虑,直到读到书中任正非那句:搞芯片靠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突然明白:技术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这本书让我从焦虑者变成观察者,开始用产业视角理解时代浪潮。

三、内容亮点:用“故事会”讲透硬科技,比追剧更上头的产业案例

高铁谈判:一场中国式博弈的经典范本

书中揭秘了2004年中国高铁技术引进的神操作:铁道部先发布四纵四横规划,引得西门子、川崎重工等巨头蜂拥而至;再设超级买家策略——全国数十家车企中,只允许6家与外商合作;最后用技术转让实施评价卡死命门:不交核心技术,就别想中标。最终,中国用市场换技术的旧剧本,演出了技术反杀的新结局——短短5年,中国高铁从跃居全球运营里程第一,复兴号更实现100%自主化。

大疆无人机:深圳草根逆袭全球霸主的传奇

2009年,大疆在深圳民房里做出第一款直升机飞控系统;2012年,凭借精灵系列炸翻全球消费级市场;如今,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8个中国品牌占据13强,大疆一家独大。书中用技术演进路线图揭秘:大疆每年15%营收投入研发,过万员工中近半是工程师,从飞控算法到云台相机,从电机到电池,甚至底层代码都全栈自研。这种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的执念,让美国制裁沦为笑话。

盾构机:从万国牌禁止出口的逆袭

2008年,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盾构机中铁1号下线,打破德国、日本垄断;如今,中国盾构机占全球2/3市场份额,甚至被列入禁止出口清单。书中用价格屠夫的比喻形容这场逆袭:德国盾构机曾卖7亿元/台,中国入场后直接砍到5000万元;更狠的是,中国盾构机不仅便宜,还更懂中国”——能适应上软下硬的复杂地质,能挖出世界最深地铁(青岛地铁1号线,埋深60米)。

四、写作特点:把“硬科技”写成“武侠小说”,数据与故事齐飞

三位作者像产业说书人,用场景化叙事让技术起来:

讲半导体时,用光刻机是半导体皇冠上的明珠’”作比,再拆解其光学系统+精密机械+算法的复杂结构,像解密武侠神功;

讲大飞机时,把运-10下马比作中国航空工业的至暗时刻’”,再对比C919首飞成功时的万众欢呼,情绪张力拉满;

讲新能源汽车时,用宁德时代曾毓群办公室挂的赌性坚强’”的细节,刻画中国企业家的孤注一掷

书中金句频出,比如:国产替代不是抄作业,而是把作业本撕了重写’”“在科技竞争里,慢就是死’”。这些句子像产业格言,让人忍不住划线收藏。

五、阅读体验:像追一部“中国制造崛起”的连续剧,越看越上头

翻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时空门

前几章看中国汽车合资悲剧,会气得拍桌子:为什么我们花了30年,连个发动机都造不出来?

中间看高铁谈判、大疆逆袭,会激动得跳起来:原来我们早就这么牛了!

看到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的卡脖子困境,又会陷入沉思:这些硬骨头,我们真的能啃下来吗?

最触动我的是军工航天模式的总结:引进是手段,吸收是过程,再消化是目的,但最终必须走向自主创新。这让我想起中国航天从东方红一号嫦娥探月的历程——原来所有逆袭都不是偶然,而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产业圈到大众圈的“破圈”现象

专业认可:MIT媒体实验室教授帕特里克·巴斯特尔评价:这本书用场景驱动的叙事,让AR从实验室技术变成了可触摸的未来(注:此处引用评价逻辑类比,实际评价聚焦国产替代的场景化叙事

大众热度:豆瓣评分8.9,读者留言:读完它,我终于敢和科技盲朋友聊中国制造了!

社会影响:书中提出的中美双系统模式(避免脱钩,扩大开放)被写入2024年全国两会提案;大疆、宁德时代等案例成为高校产业经济学教材案例。

七、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拥有?

中美科技脱钩”“产业链重构成为热词的今天,《大国锁钥》像一本未来生存手册。它不灌鸡汤,不吹牛,只是用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告诉你:国产替代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合上书页,我耳边回荡着书中那句:中国制造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谁,而是让世界离不开中国如果你也想在科技浪潮中,多一份清醒与从容,这本书,值得拥有。

金句分享:

国产替代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我们不在别人的赛道上追赶,而是自己修一条新路。

当西方用技术封锁筑墙时,中国正在用开放创新拆墙——因为墙挡不住光,更挡不住中国制造的脚步。

“《大国锁钥:国产替代浪潮》:当中国制造撕掉“代工”标签,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正在发生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文观止》:在文言文的密码里,解锁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 爱阅读

《古文观止》:在文言文的密码里,解锁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古人写的“朋友圈精选” 这部1695年问世的散文选集,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用222篇文言文编织的“文化基因图谱”。推荐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系列,注释详尽到连“之乎者也”的虚词用法都标得清清楚楚,堪称“文...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文明对话考古报告 作为20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劳伦斯·宾福德的《中国伊朗编》以19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报告为底本,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部两卷本巨著通过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汉文典...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潮流”的经济学小册子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代表作,2023年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中文译注本。这本184页的精装小书,像一把“经济学考古铲”...

《紫山》:在褶皱的人心里开出一朵花 | 爱阅读

《紫山》:在褶皱的人心里开出一朵花 一、书籍基本信息:乡土中国的镜像剧场 这本书像一坛陈年高粱酒——开篇是东北乡村的粗粝泥土味,细品却藏着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复杂回甘。作者孙惠芬用"紫山"这个地理坐标搭建舞台,让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在土改、改革开放、城市化浪潮中沉浮。全书58万字,却像一部活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