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存在与时间》:在“存在”的迷雾中,打捞生命的本真意义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1

《存在与时间》:在存在的迷雾中,打捞生命的本真意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存在”从抽象变具体的“哲学探照灯”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927年出版的哲学经典,被视为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全书以存在为核心问题,通过对此在(Dasein,指人的存在)的分析,颠覆了传统哲学对存在者(具体事物)的追问,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命题。首版后引发哲学界地震,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800万册——即便在今天,海德格尔依然是哲学爱好者的精神灯塔

书的封面常以深灰色为底,印着海德格尔的侧影与他手写的存在(Sein)一词——这个看似简单的德语单词,在书中被拆解成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结构”“存在的遗忘等层层谜题。海德格尔在序言里写:我试图用最笨拙的语言,让存在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这句话道破了全书的内核:它不是一本玄乎的哲学书,而是一把撬动日常的思想扳手。

二、内容亮点:存在不是“虚无”,是“在世的存在”的具体展开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存在与时间》的内容,或许是:你以为活着呼吸、吃饭、工作,但在海德格尔看来,活着的本质是向死而生’——你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焦虑、每一次与世界的互动,都在回答我是谁’‘我为何存在海德格尔没有堆砌抽象概念,而是用日常场景+哲学追问,把存在从云端拽回了地面。

比如他分析此在的日常状态:我们总在赶时间”“刷手机”“应付社交,这种被抛入的生活状态,他称为沉沦(Verfallen)。不是堕落,而是我们习惯了被安排,忘记了自己可以选择如何存在’”。他举了个例子:一个人每天准时上班、下班、刷剧,看似正常,实则是常人(dasMan)的规则绑架”——“常人是我们头脑中的隐形权威,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比如他提出向死而生(SeinzumTode):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存在的终极可能性。当我们意识到死亡随时可能到来,反而会从浑浑噩噩中惊醒,开始思考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海德格尔说: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只有直面它,我们才能摆脱常人的束缚,活成本真的自己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时间的重新定义:传统哲学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客观的,但海德格尔说:时间是此在绽出(Ekstase)——过去不是已经结束,而是影响现在的记忆;未来不是尚未到来,而是指引现在的选择比如,你今天加班,不是因为老板要求,而是因为你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未来的指引);你怀念童年,不是因为过去美好,而是因为童年的你未被常人定义(过去的记忆)。时间,成了此在与自己对话的桥梁。

三、写作特点:用“考古学”的耐心,拆解“存在的密码”

海德格尔的语言像一把思想的手术刀”——精准、锋利,却需要屏息凝神才能跟上他的逻辑。他没有用存在主义”“本体论这类术语,而是用此在”“沉沦”“向死而生等自创概念,把抽象的存在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现象

​​论证是现象学还原​​:他没有直接抛结论,而是像剥洋葱般,从日常现象入手:先分析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常人状态),再追问这种状态的根源是什么(被抛入的存在),最后推导出本真的存在应该如何(向死而生)。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论证,像侦探破案,让读者自己看见答案。

​​语言是诗性的哲学​​:海德格尔的文字充满隐喻,他说此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像一棵树扎根于土壤,与风雨、阳光、昆虫互动”——“扎根不是束缚,而是与世界共生。这种比喻让存在变得可感知,甚至能闻到泥土的味道

​​结构是螺旋上升的迷宫​​:全书没有章节标题,却像一个思想的迷宫:从存在问题出发,绕到此在的分析,再深入时间性,最后回到存在的意义。读的时候像在爬山,每到一个观景台(小节),都能看到更辽阔的风景,但必须一步步攀登,才能抵达山顶。

四、阅读体验:从“云里雾里”到“豁然开朗”的“存在觉醒”

我是大四上学期读的这本书。那时我正为毕业找工作焦虑:投了20份简历,只收到3个面试;面试时被问你未来5年规划是什么,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看着同学陆续拿到offer,我突然怀疑: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直到在图书馆翻到《存在与时间》,我被海德格尔的话击中:常人总让我们适应社会,但此在的使命是创造自己的意义

最难忘的是读向死而生那章时,我试着做了一次死亡模拟:假设自己明天就要离开世界,我会遗憾没做什么?是没和父母好好告别?是没尝试一直想做的摄影?还是没对那个暗恋的人说我喜欢你’”?当我把这些遗憾列出来时,突然发现:原来我真正想要的生活,藏在未被常人定义的渴望里。

现在的我依然会焦虑:会为没升职失眠,会为没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自责,但不再因找不到意义而崩溃——因为我知道,海德格尔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本真地活着’”:不必迎合常人的标准,不必恐惧死亡的终点,只需要在每一个当下,选择我想成为的自己’”

五、评价与影响力:从“哲学象牙塔”到“大众精神指南”的“存在革命”

《存在与时间》的影响力远超哲学著作的范畴:它被《纽约时报》评为改变人类的100本书,被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奉为精神圣经;心理学领域用它解释存在焦虑,文学领域用它分析人物命运(比如《百年孤独》里的孤独,本质是存在的荒诞)。在国内,它是豆瓣读书Top250常客,评分常年8.9分,有人留言: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活着没意思;读完后,我开始为自己而活’——不再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是为了我真心喜欢

学者陈嘉映说:海德格尔不是在写哲学,是在唤醒我们对存在的敏感作家余华更直接:读《存在与时间》像喝了一杯烈酒——初尝辛辣,咽下后却浑身发热,让你看清自己是谁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个职场新人的留言:我每天加班到10点,以为努力就能成功,直到读到海德格尔说常人让我们适应,但此在需要创造。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画画——现在我的工位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同事说我变了,但我知道,这是我本真的自己

六、它对我的意义:不是“答案之书”,是“存在的镜子”

以前我总觉得哲学离我很远的东西,读《存在与时间》后才懂:​​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它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陪你一起问问题​​现在的我依然会迷茫:会为选择A还是B纠结,会为别人的评价难过,但不再因找不到答案而否定自己——因为我知道,海德格尔和他的《存在与时间》,已经在百年前替我问过同样的问题,而我,只需要像他一样,认真存在’”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曾在忙碌里感到空虚,如果你也想活成真正的自己,一定要翻开这本《存在与时间》。它不会给你如何成功的答案,却会告诉你:存在的意义,不在成为谁,而在如何存在’——在每一个当下,选择我想成为的自己,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回答。

就像海德格尔在书里写的: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它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不断展开的过程或许这就是《存在与时间》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我们如何活,却让我们在的过程中,始终记得用存在的眼睛,看透生活的真相”——而这,就是生命最珍贵的意义。

“《存在与时间》:在“存在”的迷雾中,打捞生命的本真意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硅谷百年史》:一部解码创新基因的“科技史记”,为何值得每个追光者细读? | 爱阅读

《硅谷百年史》:一部解码创新基因的“科技史记”,为何值得每个追光者细读? 拿到《硅谷百年史》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堆砌企业名录的“成功学合集”。但翻开第一页——1900年的圣克拉拉谷还是一片果园,果农们正为柑橘价格发愁——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硅谷”不是天生的科技圣地,它也曾是被时代“忽略的边角料...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 爱阅读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用文字解剖人性的“医学观察” 《海边的房间》是台湾作家黄丽群的短篇小说集,2012年首次由联合文学出版社推出,2024年理想国引进简体版。全书收录《海边的房间》《猫病》《卜算子》等12个短篇,以“城市畸爱者”为主角,用...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一、书籍基本信息:童书界的色彩核爆 艾瑞·卡尔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1969年出版即成为全球现象级童书,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童书奖,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聪明的认知启蒙术"。这部以贪吃毛毛虫周游美食世界最终蜕变为蝴蝶为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 爱阅读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解码数字货币的“百科全书” 当比特币价格如过山车般起伏,当各国央行竞相推出数字货币,当“元宇宙”里的虚拟货币开始影响现实经济,《货币的界碑:数字货币的经济逻辑》像一场及时雨,为迷茫的读者拨开迷雾。这本由北京大学国家发...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

《重读凯恩斯》:拨开百年迷雾,解码经济周期的“预言家密码” | 爱阅读

《重读凯恩斯》:拨开百年迷雾,解码经济周期的“预言家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学“祛魅”的学术探险手册 2023年11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携《重读凯恩斯》登陆学术江湖。这部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418页著作,以凯恩斯六部核心著作(《印度的通货与金融》《货币论》《就业、利息与货...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 爱阅读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的进阶之作,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约256页,封面设计延续了系列的“疗愈质感”——浅青色底面上印着“双手捧心”的线条图案,旁边配着一行小字“在最深的黑暗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