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儿女风云录》:弄堂里的时代变奏曲,一曲献给市井小人物的命运交响诗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儿女风云录》:弄堂里的时代变奏曲,一曲献给市井小人物的命运交响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王安忆再写上海滩,三十年后的“长恨”续章

2024年,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推出长篇小说《儿女风云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这部约20万字的作品,是继《长恨歌》后,王安忆再次以上海为舞台,以一位老爷叔瑟的跌宕人生为主线,串联起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千禧年后的六十年风云。若说《长恨歌》是上海小姐王琦瑶的锦绣悲歌,那么《儿女风云录》便是老爷叔瑟的浮世浮城——两部作品如双生花,共同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性格密码。

二、核心价值:在时代褶皱里打捞普通人的生存史诗

《儿女风云录》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撕开了大时代的宏大叙事,将镜头对准了弄堂里的小人物。瑟的一生,是无数上海市民的缩影:出身富门却家道中落,北上学舞吃尽风沙,中年妻离子散沦落舞厅,晚年漂泊海外终又落叶归根。王安忆用瑟的命运起伏,回答了一个永恒的命题:当历史的巨轮碾过,普通人如何守住生活的尊严?

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在内卷”“躺平成为热词的今天,瑟的浮泛人生”——浮泛的幸与不幸、情与无情、爱欲与禁欲——恰恰戳中了现代人的精神痛点:我们是否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像瑟一样,一边挣扎一边妥协,一边失去一边寻找?王安忆用细腻的笔触告诉我们:失去是人生的底色,但坚韧才是生存的底气。

三、内容亮点:舞厅里的“老法师”,弄堂中的“众生相”

老法师瑟:舞厅里的孤独舞者

瑟被称为老法师,是上海舞厅里的传奇人物。他身形修长如竹,面容冷峻如刻,跳起拉丁舞时像太极推手,与舞伴的指尖在玻璃台面上盘桓往互,方要触及,又闪开。这个形象,是王安忆对上海海派文化的绝妙隐喻——既有东方的含蓄,又有西方的热烈;既在世俗中沉浮,又保持着精神的孤傲。瑟的舞步,何尝不是他在时代夹缝中求生的姿态?

弄堂里的小人物群像

围绕瑟的,是一群同样被时代裹挟的市井小民:朴实善良的阿陆头、冷静精明的柯柯、眼光锐利的阿郭……他们或出身底层,或历经变故,但都在上海的弄堂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王安忆写阿陆头与瑟在狭窄客厅里跳舞的场景:指尖绕着咖啡杯和烟灰缸,盘桓往互,方要触及,又闪开”——这哪里是跳舞?分明是两个孤独灵魂在试探与靠近。

上海的空间诗学

从白俄舞校到人民公园旧茶室,从关停工厂的废弃车间到菜市场顶楼的加层,瑟的足迹遍布上海的犄角旮旯。王安忆用近乎工笔的笔触,描绘了这些空间的市井气息:舞厅里油汗、烟臭、茶碱、瓜子壳上的唾液,菜场里鱼盆咕咕打氧气,生蔬底下细细喷着水雾。这些细节,让上海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成了有温度、有呼吸的生命体。

四、写作特点:打破传统叙事的“语言魔术师”

专断的讲述双螺旋叙事

王安忆摒弃了传统长篇的情境设定,转而采用一种近乎絮语的叙述方式。她像一位坐在弄堂口的老阿姨,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跟你唠家常:上海地方,向来有一种人,叫作老法师,他是其中一个……”这种专断的讲述,让人想起《约伯记》或《奥德赛》的史诗感。更妙的是,她用双螺旋叙事将时间折叠:故事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起点,向前向后回旋,像电影闪回般将瑟的一生碎片链到一起。

上海话的文学化运用

书中充满了上海方言的韵味:阿飞(流氓)、爷叔(叔叔)、老娘舅(和事佬)……这些词汇不仅增添了地域色彩,更让角色活色生香。比如写阿陆头喊瑟阿飞时的场景:一声吼出,吓得他落荒而逃”——短短一句话,一个泼辣大胆的红卫兵形象跃然纸上。

物象的隐喻系统

王安忆擅长用物象承载时代记忆。瑟的麂皮鞋”“跑车”“威士忌,是旧上海的遗韵;阿陆头的扫街杂役父亲”“弄堂口汽车间,是新中国的市井烟火;而舞厅里拉丁舞与革命老歌的混搭,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碰撞。这些物象像一粒粒珍珠,被王安忆用语言的丝线串成了一条璀璨的项链。

五、阅读体验:像吃了一碗“浓油赤酱”的本帮面

读《儿女风云录》,就像在上海的老字号面馆里,吃一碗浓油赤酱的本帮面——初尝时,是王安忆那细密扎实的语言带来的满足感;再品时,是瑟的命运起伏引发的唏嘘;最后,是整座城市的历史气息在舌尖回甘。

我特别喜欢书中写瑟在舞厅教舞的场景:他几乎不动,可是全场和着他的韵律。转灯放缓节奏,不那么晃眼,这样,我们就能看他仔细。这哪里是写跳舞?分明是写人生的节奏——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在浮泛中守住内心的韵律。

六、评价与影响力:文学界的“双料冠军”,读者心中的“上海圣经”

奖项与口碑的双重认可

《儿女风云录》自出版以来,横扫各大文学榜单:入选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第五期书单、2024文学报年度好书榜、2024收获文学榜长篇小说榜,更荣获亚洲周刊2024十大小说第一名。文学评论家李庆西称赞:王安忆用语言的区块链,将时间碎片链到一起,完成了对上海的重新诠释。

读者的集体共鸣

在豆瓣上,有读者留言:读《儿女风云录》,就像在照镜子——我们何尝不是瑟?一边被时代推着走,一边在尘埃里开出花。还有读者说:这本书让我理解了父母那一代人的隐忍与坚韧。原来,每个普通人的生命里,都有一部史诗。

社会热点的文学回应

躺平”“内卷”“银发经济成为热词的今天,《儿女风云录》用瑟的浮泛人生给出了答案:与其抱怨时代的残酷,不如像瑟一样,在舞厅里跳好自己的那支舞——哪怕指尖只触及到咖啡杯的边缘,也要盘桓往互,闪开,再靠近。

七、金句分享:王安忆的“语言珍珠”

他向来不是有心智的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寂寞,其实是金粉世界的局外人……他这一辈子,都是在浮泛中度过。浮泛的幸和不幸,浮泛的情和无情,浮泛的爱欲和禁欲。

母子二人合起来一整部家族史,主旋律为失去,失去,失去,所以,最后的一点剩余,人生的托底,谁都不能让。

这城市在更新换代,不知觉中,街上走的人,年轻了几茬。

八、结语:一本值得“传家”的书

合上《儿女风云录》的最后一页,我仿佛看见瑟站在上海的街头,身后是六十年的风云变幻,身前是永不停歇的时间之河。这本书像一座桥,一头连着旧上海的锦绣繁华,一头连着新时代的市井烟火;一头连着文学的深度,一头连着普通人的温度。

如果你也想理解父辈的坚韧,想感受上海的呼吸,想在文字里完成一场与时代的对话——那么,《儿女风云录》绝对值得你放进书架,甚至传给下一代。毕竟,有些书,读的是故事;而《儿女风云录》,读的是

“《儿女风云录》:弄堂里的时代变奏曲,一曲献给市井小人物的命运交响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艾瑞·卡尔1969年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以一只“永远吃不饱”的毛毛虫为主角,通过洞洞书设计串联起“星期概念”“数数启蒙”“自然蜕变”三大主题。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童书”,全球销量超500...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 爱阅读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一、书籍核心价值:一场献给所有"社会攀爬者"的镜像剧场 翻开这本19世纪的阶层启示录,你会发现它竟是部精妙的"社会生存模拟器"。于连从锯木厂少年到市长秘书的蜕变史,暗藏阶层跃迁的隐秘法则:当他在市长家抄写拉丁文典籍时,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

《红字》:当“罪证”变成勋章,我们都在与世界的标签拔河 | 爱阅读

《红字》:当“罪证”变成勋章,我们都在与世界的标签拔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红字写就的人性解剖书”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清教殖民地波士顿为背景,围绕“通奸罪”展开的三角故事。这部被马克·吐温称为“美国文学的起点”的作品,用一个“红字A”(...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一、书籍核心价值:爱情与仇恨的“人性解剖课” 这本书像一把生锈的手术刀,剖开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的虚伪面纱——通过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跨越生死”的极端情感,揭示“爱而不得”如何将人变成欲望的野兽。艾米莉·勃朗特用诗化的语言+哥特式氛...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一、基本信息:哥特文学的“灵魂火山”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47年的“文学火山喷发”,与《简·爱》《傲慢与偏见》并称为“英国女性文学三峰”。这部以19世纪英...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 爱阅读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去年深秋,我在老家老房子的阁楼里翻出一盏老铜烛台,烛泪凝结成深褐色的瘤,像凝固的时光。就在那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今晚一起读《烛烬》?”我鬼使神差地点了“好”——后来才明白,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有些书,要在你开始与时间和解时,才会真正走进你心里。...

《资本实证论》:解码资本利息的边际革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价值本质 | 爱阅读

《资本实证论》:解码资本利息的边际革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价值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实证主义重构资本认知的经济学经典 188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庞巴维克完成《资本实证论》,系统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彻底颠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部被熊彼特称为“资本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的著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