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论社会学中国化》:一场让“洋理论”在华夏土壤里“生根抽穗”的智慧之旅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论社会学中国化》:一场让洋理论在华夏土壤里生根抽穗的智慧之旅

去年冬天,我在社区做志愿者时总被一个问题困扰:为什么西方社区自治理论到了我们这儿,总像件不合身的西装?直到翻开《论社会学中国化》,作者李正邦用种子与土壤的比喻点醒了我——社会学理论若想在中国落地,得先明白这片土壤的酸碱度。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雪正落在社区公告栏上,我忽然懂了:所谓中国化,不是给西方理论换马甲,而是让中国经验长出属于自己的理论根系。

一、基本信息:一本“会对话”的学术著作

本书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正邦耗时八年写成,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传统学术专著的严肃脸不同,它的封面设计带着股烟火气:青砖墙纹路底色上,叠加着水墨风格的乡约碑”“市集图”“社区议事厅剪影,翻开来内页穿插着大量老照片——1930年代燕京大学学生在河北定县做调查时的合影,1980年代费孝通在江苏开弦弓村记录江村经济的笔记手稿,甚至还有2021年上海某社区邻里议事会的现场速写。书后附的中国社会学关键概念演变表更绝,从差序格局内卷化,从单位制共同体,每个概念都标注了提出者、背景与现实对应案例,像本社会学名词词典,随手翻就能对上学界脉络。

二、内容:用“考古”的耐心,挖中国社会的“理论富矿”

初读第一章舶来品本土根’”时,我差点被理论谱系的严谨吓退——作者竟从1898年严复翻译《群学肄言》讲起,逐条梳理了社会学概念在中国的译介史:从群学社会学的用词之争,从社会进化论唯物史观的思想碰撞,甚至连早期学者翻译时硬译导致的生僻词(如有机团结最初被译作有机器官团结)都被扒了出来。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这考古不是为了掉书袋,而是为了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西方的社会”“社区”“阶层等概念,在中国语境下总显得隔靴搔痒​​

书中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乡村社会的双轨逻辑’”章节。作者用三个案例拆解了中国乡村的特殊性:第一个是云南某彝族村落的火塘议事会”——表面看是传统习俗,实则是村民自发形成的非正式治理机制;第二个是浙江某明星村乡贤理事会”——明明是现代治理概念,却因嵌入宗族网络而更具执行力;第三个是贵州某移民村的微信群公约”——线上议事规则与传统村规民约的融合,竟意外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参与难题。这些案例像一把把手术刀,剖开了中国社会正式制度非正式规范交织的肌理,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西方理论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因为我们面对的,从来不是纯粹的社会,而是文化、历史、制度层层叠叠的复合体

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批判西方理论,而是用大量当代实证研究展示了中国化的成果:比如用关系社会学分析职场晋升中的隐性规则,用差序信任解释基层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困境,甚至用家户主义解读乡村振兴中合村并居的阻力与突破。这些理论不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扎根在田野调查、社区访谈、大数据分析里的活学问

三、写作特点:像老匠人的“榫卯手艺”,严丝合缝又生动鲜活

李正邦的写作风格让我想起苏州园林的造景——看似随意,实则每处都暗藏机锋。比如讲社会学中国化的百年争论,他没有按时间线平铺直叙,而是画了张理论对话图:左边是西方理论的大树(涂尔干的社会事实、韦伯的理性化),右边是中国实践的土壤(乡土社会、单位制、转型期矛盾),中间用箭头标注着碰撞吸收改造的过程,每个箭头旁都配了一句关键学者的原话:我们的任务不是证明西方理论的正确性,而是让它在中国土地上说中国话(费孝通)这种视觉化理论梳理,让原本抽象的学术争论变得像看思想辩论赛一样过瘾。

语言上,作者更像个说故事的高手。讲到1950年代社会学被取消的这段历史时,他没有用政策调整”“学科中断等官方表述,而是引用了当时一位老教授的日记:今日收到通知,社会学系撤销。我抚摸着书架上那排《社会分工论》《新教伦理》,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燕京大学,学生们围着火炉讨论中国向何处去的热闹场景……”这段文字没有煽情,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学科命运与个体命运的交织。而讲到当代数字社会学时,他用网上的差序格局’”形容朋友圈的分组可见”——“你在家人群里发养生链接,在同事群里转行业资讯,在兴趣群里晒旅行照,这不是分裂,而是中国人关系亲疏有别的传统,在数字时代的自然延伸。这种旧理论新用的妙喻,让学术著作有了网感

四、阅读体验:从“云里雾里”到“拨云见日”的“思想解咒”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拨云见日的智性冒险。我至今记得初读第三章中国化如何可能时的震撼——作者提出中国化需要三重自觉自觉意识到西方理论的局限性”“自觉挖掘中国传统思想的资源”“自觉关注当下中国的实践创新。这三句话像三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理解社会现象的新维度。

比如,以前看到996现象,我只会套用异化劳动理论;读罢此书,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内卷带有教育军备竞赛的独特性?这背后是不是有科举文化的历史惯性?再比如,以前分析躺平,我只会归因于社会压力大;现在我却会关注:这种低欲望状态,是否与传统安贫乐道思想的现代变形有关?甚至读社区新闻时,我也会不自觉地用书中的双轨逻辑分析——物业规定是正式制度,业主群里的人情调解非正式规范,两者的碰撞与调和,恰恰是中国基层治理的特色课题

最让我触动的是后记里的一段话:社会学中国化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而是要让中国经验成为世界社会学的活样本合上书页时,我忽然想起社区里的王阿姨——她总说远亲不如近邻,以前我觉得这是传统美德,现在才明白:这八个字里,藏着中国差序格局下独特的互助伦理,而这,正是世界社会学需要的中国智慧。这种从理论到生活的贯通感,像给大脑做了场思想按摩,既通透又解渴。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界的“破圈之作”,现实的“解题指南”

这本书上市一年便加印五次,豆瓣评分9.1分,被教育部列为社会学专业核心阅读书目。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评价:它不仅是一部学科史,更是一部中国社会如何认识自己的思想史。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提出的双轨分析框架(正式制度与非正式规范)被广泛应用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企业管理等领域——某高校团队用它分析外卖骑手的职业认同,发现平台规则(正式制度)与老乡互助(非正式规范)的交织,竟塑造了独特的骑手文化;某社区用它优化议事会流程,将宗族长老的威望现代民主程序结合,竟让原本棘手的停车位分配问题迎刃而解。

社交媒体上,这本书也成了网红”——#原来社区矛盾早被古人写进书里##用社会学看懂996#等话题阅读量破亿。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社会学离我很远,现在才发现,它藏在我和邻居的聊天里,藏在我加班时的抱怨里,藏在我们处理问题的每一个选择里。

结语:它不是教科书,是照见中国的镜子

读完《论社会学中国化》,我最深的感受是:​​真正的好理论,从不是悬浮在空中的概念气球,而是扎进土地里的根系​​。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教会我多少社会学名词,而是让我学会用中国视角看中国——当我们明白差序格局不是封建糟粕,而是理解人际关系的钥匙;当我们懂得单位制不是计划经济的残留,而是分析组织行为的起点;当我们看清数字鸿沟背后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而非简单的技术差距,我们便拥有了与自己的社会对话的能力。

正如书中所言:社会学的中国化,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双向奔赴’——中国经验在滋养理论,理论也在反哺对中国经验的理解。在这个西方理论中国实践不断碰撞的时代,这本书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认识自己、理解社会的道路。如果你也想摆脱用外国眼镜看中国的惯性,不妨翻开它——你会在其中,看见中国社会最真实的模样,也看见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里,藏着多少被忽略的理论密码

“《论社会学中国化》:一场让“洋理论”在华夏土壤里“生根抽穗”的智慧之旅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 爱阅读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威廉·汤普逊”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街景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富豪捐赠10亿美元做慈善”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威...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 爱阅读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作家许佳19岁时创作的青春小说,200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2018年再版。故事以女高中生解颐的视角展开,通过非线性叙事串联高考前后的生活碎片,展现一代青少年“乐观而气馁,勇敢而悲伤...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 爱阅读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城堡线稿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古镇旅游宣传”的照片发呆——青石板路、木质商铺、手工艺人现场打铁,这些被包装成“穿越体验”的场景,突然让我想起书里...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史的"全息投影" 作者以"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将中世纪史学发展解构为12个关键切片。从8世纪贝德《英吉利教会史》的墨迹未干,到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的世俗狂欢,每个章节都像一具史学标本,用修道院手稿与宫廷编年史...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欧洲商队骆驼商队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宣布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新闻发呆。20世纪中叶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查尔斯·汤普逊...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