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19世纪的“社会财富解剖图”,如何解码现代分配与税收的“历史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19世纪的社会财富解剖图,如何解码现代分配与税收的历史密码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理查德·琼斯与19世纪英国庄园的《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互联网大厂员工晒出年薪百万工资条的新闻发呆。19世纪中期的英国伦敦,古典经济学家理查德·琼斯(Richard Jones)在书房里铺开一沓庄园租契、税收账本和工人日记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对财富分配的历史追溯与赋税来源的深度解剖,会在一百八十多年后,成为理解共同富裕”“三次分配”“税收公平的思想棱镜。

作为19世纪英国最具原创性的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派的异见者,琼斯(1790-1855)的一生都在用历史戳破神话:他出身英国乡绅家庭,却因目睹圈地运动中农民的苦难,放弃继承庄园投身经济学研究;他是实证派先驱,用十年时间走访英国20个郡,收集了3000多份庄园租契、1500份税收记录和800份工人家庭收支表;他更是一位社会批判者,在《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1831年初版)中直言:财富的分配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权力的游戏;赋税的来源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剥削的痕迹这种乡绅的共情学者的犀利的双重底色,让本书既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一份19世纪英国社会的解剖报告”——它没有堆砌术语,却用圈地运动的土地台账”“工厂主的利润账”“工人的破棉袄等鲜活细节,将抽象的分配与税收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分配与税收史先驱”

琼斯的身份标签远比经济学家更鲜活:他是乡绅的儿子,从小在庄园里看佃农交租,能说出每块土地的租金占比与佃农的生存底线;他是档案猎人,为写作本书跑遍英国国家档案馆、地方教堂与私人庄园,甚至借住在老佃农家中,只为抄录原始租契;他更是一位理论的颠覆者,在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盛行的时代,坚持财富分配的历史性”——它既受生产力水平制约,更被权力结构制度惯性塑造。这种历史实证主义社会批判精神的双重特质,让《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中译本约40万字)跳出了经济学教科书的窠臼——它更像一部19世纪英国的财富纪录片,用圈地运动的硝烟、工厂的轰鸣、佃农的眼泪,还原了一个被遗忘的财富分配真相

二、内容亮点:用“圈地运动的土地台账”解码财富分配的“历史逻辑”

琼斯的写作风格,像极了今天的微观史学家”——他不迷恋宏观理论推演,而是扎进具体的历史现场,用圈地运动的土地台账”“工厂主的利润账”“工人的破棉袄,还原财富分配的真实肌理。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提出的财富分配的三重历史逻辑理论,而每一个逻辑都紧扣19世纪英国的现实:

​​第一重逻辑是土地所有权的集中​​。他用约克郡的圈地运动档案证明:1750-1830年间,英国贵族与地主通过议会圈地法案,将农民的公地(占农村土地的40%)收归己有,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这一生存根基。他记录了一份1780年的《北约克郡圈地记录》:原属12户农民的500英亩公地,被地主以改良农业为名圈占,其中300英亩转为牧场(养羊获利更高),200英亩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农民仅获得每英亩2先令的补偿,却失去了祖祖辈辈的生计。这种土地所有权的集中,本质是财富从农民向地主转移的起点

​​第二重逻辑是劳动与资本的权力失衡​​。他用曼彻斯特纺织厂的工资账利润表揭示:19世纪初,纺织工人的日工资仅为1先令6便士(约合0.75美元),而工厂主每生产1匹棉布的利润高达1英镑(约合4.8美元)——利润是工人工资的6倍以上。琼斯写道: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全部价值,但资本家通过机器替代’‘延长工时’‘压低工资,将大部分价值据为己有。这不是公平交易,而是权力的剥削这种劳动-资本的权力失衡,至今仍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核心矛盾。

​​第三重逻辑是赋税的再分配本质​​。作为税收史先驱,琼斯用英国税收制度演变(从土地税到消费税,从直接税到间接税)证明:赋税不仅是国家财政的来源,更是财富再分配的工具”——18世纪的土地税主要向地主征收(占税收的60%),但地主通过提高地租将税负转嫁给农民;19世纪的消费税(如茶叶税、盐税)则主要由工人承担(占工人支出的15%),因为工人是必需品的主要消费者。他记录了一位1820年曼彻斯特工人的家庭税单每月工资1英镑,其中3先令交房租,2先令买面包,1先令交消费税(茶叶、盐),剩下的4先令要养活妻子和3个孩子——赋税不是国家的需要,而是资本的帮凶这种赋税的阶级性,戳破了税收中立的神话。

三、写作特点:“档案猎人的严谨”与“讲故事的热情”的完美融合

琼斯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魔力:他既是能在国家档案馆里辨认出18世纪拉丁文租契的档案猎人(书中引用了500多份原始文献),又是能将枯燥的制度分析转化为鲜活故事的叙事高手(他因用圈地运动的土地台账讲解财富分配,被学生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教授)。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他记录的一名19世纪约克郡佃农的生存日记1815年,我租了地主5英亩地,每年交租10英镑。1820年,地主圈占了我们的公地,租金涨到15英镑。1825年,我实在交不起租,只好带着全家去曼彻斯特打工——在纺织厂干了3个月,赚了6英镑,却因损坏机器被扣了4英镑。现在,我睡在工厂的阁楼里,妻子在洗衣房做零工,孩子捡煤渣换钱。昨天,房东来要租,我说等发工资就给,他说没钱就搬出去’——我们能去哪?这种将分配理论个体命运绑定的写法,让财富分配史有了眼泪的重量”——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普通的佃农家庭如何被土地集中”“资本剥削”“税负转嫁一步步逼入绝境。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意识的当代性。琼斯写作时,英国正经历工业革命宪章运动,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至今未过时的问题展开:财富分配的差距为何越来越大?”“税收为何总是劫贫济富”“普通劳动者如何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这些问题像一根线,串起了从19世纪圈地运动到21世纪平台经济剥削的脉络。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言:琼斯的《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是理解分配不公历史显微镜’——它告诉我们,今天的996’‘打工人困境,都能在19世纪的英国找到历史原型

四、阅读体验:从“困惑”到“觉醒”的智性之旅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圈地运动的租契条款”“工厂主的利润计算”“消费税的税率表等术语绕晕——“这些和现代分配问题有什么关系?直到读到第三章劳动与资本的权力博弈,琼斯用互联网大厂的996’”类比19世纪的纺织厂工时19世纪的工人每天工作14小时,今天的打工人每天工作10小时(但隐形加班不算);19世纪的工人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拿走6倍,今天的程序员创造的代码价值被公司拿走10倍(期权、分红)。剥削的形式变了,但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占有剩余的逻辑从未改变。这个类比让我突然开窍:原来财富分配的核心矛盾,跨越了两个世纪。

最触动我的,是他贯穿全书的人文关怀。在分析赋税的再分配本质时,他没有站在政府的立场谈财政需要,而是写道:赋税不是国家的工具,而是社会契约的试金石’——当工人缴纳的消费税比资本家缴纳的财产税还高时,我们是否还能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农民失去土地却要为改良农业交税时,我们是否还能说税收是公平的这种对制度正义的追问,在今天共同富裕的讨论中依然振聋发聩——它教会我们:理分配与税收,不是要背诵公式,而是要看见公式背后的人

五、评价与影响力:分配理论的“历史坐标”与当代的“政策启示”

《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的学术地位,被《经济思想史》教材称为:它是19世纪分配理论的巅峰之作,首次系统论证了财富分配的历史性与制度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未直接提及琼斯,但书中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核心观点,与琼斯的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占有剩余思想一脉相承。而在实践层面,这本书直接影响了19世纪英国的劳工立法”——1847年《十小时工作制法案》规定女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0小时,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琼斯对工人超长工时的实证研究。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当代:它教会我们用历史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分配现象。当我看到某互联网公司用股权激励替代工资时,会想起琼斯对资本占有剩余的分析:股权激励不是员工的福利,而是资本对劳动的另一种占有’——它让员工分享利润,却让资本保留所有权当我讨论房产税改革时,会联想到他对土地税转嫁的研究:房产税若仅向有多套房的地主征收,可能转嫁为租金上涨,最终由租客承担;若向自住房产征收,则可能加重普通家庭的负担。关键是税负由谁承担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分配正义追求者的历史备忘录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梳理了多少历史数据,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本质的思维方式——财富分配不是自然的法则,而是历史的产物;赋税来源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权力的映射;任何分配正义的实现,都需要看见历史中的不公,更需要改变现实的勇气。这些看似过时的19世纪洞见,其实藏着不变的真理:任何社会的进步,都始于对分配不公的觉醒;任何制度的完善,都离不开对权力结构的反思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学术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财富的盲目崇拜(以为有钱=成功);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分配正义的认知边界。正如琼斯在书末写的:研究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行动’——当我们理解了土地集中如何导致农民贫困’‘资本剥削如何加剧工人工资差距’‘赋税转嫁如何加重底层负担,就能更勇敢地为公平而奋斗。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经济学,从来不是冰冷的模型,而是带着温度的对的关怀”——就像19世纪的琼斯,用档案的严谨与讲故事的热情,始终没有忘记:他笔下的每一份租契,都是某个人的生存凭证;每一笔赋税,都是某段社会矛盾的注脚。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财富的分配,是历史的镜子;赋税的来源,是权力的画像——看懂了它们,就读懂了社会的生存法则​​或许,这就是琼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理解分配与税收,就是理解社会的底层逻辑;而读懂社会的底层逻辑,才能真正推动分配正义的实现。

“《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19世纪的“社会财富解剖图”,如何解码现代分配与税收的“历史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 爱阅读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自闭症演员”撞上“深海霸总” 《海怪联盟》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天堂放逐者于2012年创作的现代科幻耽美小说,全文68.8万字,2016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豆瓣评分8.1分(307人评价),2020年衍生完结篇《...

《和老虎先生闪婚的日子》:当“便利店邂逅”变成“余生剧本”,我读懂了婚姻的另一种模样 | 爱阅读

《和老虎先生闪婚的日子》:当“便利店邂逅”变成“余生剧本”,我读懂了婚姻的另一种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都市甜宠的“便利店童话”,2024年现象级治愈神作 《和老虎先生闪婚的日子》是90后作家“糖霜”2024年的现象级情感作品,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城市恋歌”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烟火气——暖黄便...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 爱阅读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满生活糖块的“时光机” 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活着本来单纯》,是丰子恺女儿丰一吟授权编订的散文漫画精选集。全书收录55篇散文与原版复刻漫画,分为“渐”“无宠不惊过一生”“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五部分,像五扇推开即见的窗...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改变世界的新闻实验室 《总统班底》是卡尔·伯恩斯坦与鲍勃·伍德沃德合著的调查新闻巅峰之作,1974年出版后引发全球舆论海啸,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部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悬疑剧"的作品,不仅斩获普利策奖...

《极品风水师》:在都市异闻中,读懂风水文化的现代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极品风水师》:在都市异闻中,读懂风水文化的现代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爽文”标签低估的风水异能经典 《极品风水师》是岱岳峰创作的都市异能小说,2017年起在纵横中文网、百度小说等平台连载,以396万字、1406章的体量构建了一个风水秘术与现代刑侦碰撞的悬疑世界。小说以青年风水师陈...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中国哲学的“破冰之作” 1919年,当北洋政府还在“尊孔复古”的泥潭里挣扎时,胡适以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劈开了传统经学的“铁幕”。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科学方法”与“问题意识”双重武器,将中国哲学史从“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