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路》:在泥土与车辙里,我们读懂“回家”的重量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路》:在泥土与车辙里,我们读懂回家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条路串起的“中国乡村备忘录”

《路》是青年作家李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引发热议,首印15万册,上市两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0,被《人民日报》评为2023年最具烟火气的现实主义力作,更被读者称为用一条路写尽三代人命运的乡村史诗’”。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路不是终点,是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故乡与他乡,我们与最亲的人。

二、书籍内容:泥土路上的“三代人浮世绘”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新翻的泥土香——20岁的陈小满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手里攥着高考落榜的通知单,树影里晃动着父亲李铁柱的旧草帽。全书以陈小满的人生轨迹为线索,用28个浸透泥土气息的章节,展开了一幅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回乡村的时代画卷:

高考落榜的泥土启蒙’”:小满因数学考砸与大学失之交臂,父亲没骂她,只蹲在田埂上抽旱烟:娃,咱庄稼人不认分数,认的是地里的苗。他带她去看村东头的老井——井沿上刻着光绪三十年,井水清得能照见云影:你爷爷当年修这井,挑了三个月的石头;我修村路,挑了半辈子的沙土。路和井一样,得有人弯下腰,才能让后人走得顺。

城市工地的生存课’”:小满跟着同乡去省城打工,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她睡过桥洞,啃过冷馒头,却在给工友张叔送药时,听见他对着手机喊:妈,我在城里挺好的,您别担心。那一刻,她突然懂了父亲常说的原来城市不是远方,是另一个需要弯腰的土地

返乡修路的归程’”:三年后,小满带着攒下的钱回村,发现村路因暴雨塌方,父亲为修路累病了。她翻出父亲的老笔记本——里面夹着1982年的修路图纸、2005年的修路申请、2018年的修路捐款名单。原来爸修的不是路,是念想她在村民大会上说:咱村的路,得让娃娃们踩得踏实,让老人们看得见希望。

这些情节不是“乡村励志剧”,而是一场“用泥土写就的生命叙事”——小满的“路”越走越宽(从高考失利到城市打工,再到返乡修路),父亲的“路”却越走越弯(从修村路到修“心路”,从“硬邦邦的石头”到“软乎乎的牵挂”),而村庄的“路”,则在这些弯与直的交织里,成了连接三代人的“生命脐带”。

三、写作特点:用“泥土的指纹”写“时代的温度”

李娟的文字像块被阳光晒暖的泥土,粗粝却带着最鲜活的生命力:

意象的贯穿:她把作为核心意象——村口的石子路、城里的柏油路、父亲笔记本里的规划图,甚至小满高跟鞋跟断在泥坑里的裂痕,都成了的延伸。比如写父亲修路:他的胶鞋沾着红泥,像踩在块巨大的红布上;铁锹铲起的土块,落进筐里咔嗒响,像在敲一面旧锣。这种意象的复沓,让从具体的道路,变成了坚持”“传承”“牵挂的象征。

细节的泥土指纹’”:她写乡村生活,不是诗意的田园牧歌,而是带着泥土腥气的真实”——小满在工地啃馒头时,馒头皮硬得能硌掉牙,却嚼出了麦香;父亲翻修老井时,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青泥,像长了层绿色的指甲;村民凑钱修路时,王婶把攒了半年的鸡蛋塞给小满,蛋壳上还沾着草屑。这些不完美的细节,让读者瞬间代入泥土里的生活

语言的方言温度’”:李娟巧妙融入方言词汇(”“”“),却不显得刻意——小满和父亲拌嘴时说:爸,您这路修得比蜗牛还慢!父亲笑:蜗牛慢?蜗牛能把山背过去。这种带着土味对话,比标准普通话更让人觉得亲切得像回家

四、阅读体验:像在田埂上,听三代人“说路”

我是缩在老家的土炕上读的这本书。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书里的文字却比阳光更暖——看到小满攥着落榜通知站在老槐树下时,我想起自己高考失利那天,蹲在院子里哭,妈妈蹲下来帮我擦眼泪:“咱不怨分数,怨咱没看清自己要走的路。”;看到父亲翻修老井时,我突然鼻酸——我爷爷当年修村路,挑石头时摔断了腿,却总说“路修好了,娃娃们上学就方便了”;看到小满带领村民修路时,我握紧了拳头——原来“回家”不是“逃避”,是“带着一身本事,回来把路修得更宽”。

最戳我的是小满在书末写的话:“路不是‘我走过的轨迹’,是‘我踩过的每一寸泥土,都连着另一个人的心跳’。”那天晚上,我翻出爸爸的老笔记本(里面夹着我小学的成绩单、他修村路的申请书、还有张我周岁时的照片),突然觉得那些被我嫌唠叨的往事,比朋友圈的点赞更珍贵——它们是我回家的路,是我永远的根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乡村共鸣器”

《路》的生命力,在于它用小说的外壳,装下了当代人最迫切的需求:

文学界的现实主义范本:《文艺报》评价:李娟用最朴素的文字,写出了最深刻的中国故事’——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是生命力的原乡。小满的,其实是每个普通人的成长密码

大众的心灵解药:豆瓣热门短评:我刚辞职回老家,读这本书时哭了——原来回家不是失败,是重新出发”“作为一个总说城里好的人,终于有人告诉我:泥土里有最踏实的路。’”

社会的乡村镜子:在乡村振兴”“返乡创业”“代际沟通成为热词的当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学者温儒敏说:它不否定城市,却提醒我们——真正的发展,藏在连接城乡的每一寸路上。小满的修路,其实是每个普通人对家乡的最后一次温柔守护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在泥土里,看见光”

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回家”是“退路”;读完后才懂,“回家”是“另一条路”——它连接着我们的根,也通向我们的未来。

上周我陪爸爸去修村路,他蹲在路边修路沿石,我蹲在他旁边递水泥。他突然说:“你小时候总嫌这路坑坑洼洼,现在倒成了香饽饽。”我笑着说:“因为现在的人,终于懂得‘路’的意义了。”风里飘来槐花香,我看见路尽头有孩子跑过,书包上挂着铃铛,叮铃铃的响声,像极了小满小时候挂在脖子上的银锁。

最后,分享两句让我反复回味的李娟式箴言

路不是终点,是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故乡与他乡,我们与最亲的人。

泥土里的路,踩得越实,心里的路,走得越稳。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我会说: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改变人生”,但一定会让你“更懂如何与自己和解”。毕竟,我们谁不是自己人生里的“陈小满”?只不过,我们的“路”可能藏在一次“高考落榜”的失落里,一场“城市打工”的漂泊中,或者一次“返乡修路”的冲动里——而这本书,会帮你轻轻推开那扇门,看见藏在“泥土”里的,最真实的、鲜活的、值得被爱的“光”。

“《路》:在泥土与车辙里,我们读懂“回家”的重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果园城记》:在老城墙与新柳芽间,触摸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 爱阅读

《果园城记》:在老城墙与新柳芽间,触摸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座用文字搭建的“纸上故乡” 《果园城记》是作家师陀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邮差先生》《傲骨》《三个小人物》等篇目,以虚构的豫东“果园城”为舞台,通过邮差、教师、老秀才等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勾勒出1930年代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童话里的“心灵急救”,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童话里的“心灵急救”,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理教材”,是“情绪低落时的温暖解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的心理学童话,1997年出版后被译成2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500万册,被《卫报》称为“英国国民心理咨...

《好好学习》:打破低效努力的陷阱,构建终身受用的知识体系 | 爱阅读

《好好学习》:打破低效努力的陷阱,构建终身受用的知识体系 一、书籍基本信息:知识管理领域的“武功秘籍” 这部2017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成长类著作,是成甲用十年知识管理实践淬炼的方法论。全书256页的篇幅中,藏着比《学习之道》更接地气的认知升级指南——当成甲在序言中写下“真正的学习不是收集信息,...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 爱阅读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把打开19世纪法国的“手术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的巅峰之作,1830年首次出版便如一颗“文学炸弹”,炸开了复辟王朝时期虚伪的社会表皮。这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红”(军装)与“黑”(教袍)为隐喻,讲述外省木匠...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 爱阅读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幻世”照见真实与虚幻的“赛博寓言” 《幻世》是青年作家“星轨”2024年推出的科幻小说,以近未来“全息幻世”系统为背景,聚焦程序员林深为寻找失踪妹妹林小满,潜入“幻世”后发生的“虚实纠缠”。他本以为这是一款“沉浸式...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货币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完成《货币均衡论》,系统提出“货币累积过程理论”,彻底颠覆传统货币数量论。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称为“宏观经济学革命性著作”的作品...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 爱阅读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基度山伯爵》,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讲述水手邓蒂斯遭人诬陷入狱十四年,化身"基度山伯爵"完成惊天复仇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复仇的镐头",凿开了命运的铁壁——当世界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