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民国司法志》:在“旧法统的褶皱”里,触摸“中国法治的生长年轮”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3

《民国司法志》:在旧法统的褶皱里,触摸中国法治的生长年轮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司法的“全息档案”,学界与大众的“法治时光机”

《民国司法志》是法学史泰斗徐忠明教授与民国法制研究团队耗时十载联合撰写的巨著(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为年度最具学术价值的法制史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历史学/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拓展教材。本书以民国司法制度与社会变迁为脉络,系统梳理了19121949年间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体系演变,结合最高法院档案、地方县志、律师手记、当事人口述等2000+原始文献,用制度考据+社会分析+个案深描的三重方法,拆解了民国司法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法律与政治、文化的互动逻辑为何?”“普通民众如何在司法中寻找正义等核心命题。书中没有晦涩的学术黑话,反而像一场跟着徐教授逛民国法庭的沉浸式漫游——他用上海租界会审公廨的庭审记录”“浙江乡村乡约调解的文书”“重庆大轰炸时期紧急司法的档案等细节搭建故事框架,用口语化语言(如你看这份1935年江苏农民的离婚诉状,字迹歪歪扭扭写着婆媳不和,背后是礼治法治拉锯战’”)拉近距离。被学界称为中国近代法制史研究的里程碑’”,被普通读者称为历史剧更真实的民国法治图鉴’”

书中没有说教式的大道理,反而像一位蹲在档案馆的老教授:徐忠明会突然问你你觉得会审公廨殖民司法还是本土实践”“为什么乡村调解官府断案更受农民欢迎?这些扎心的提问,瞬间将你拉进民国司法的现场

二、核心价值与内容亮点:从“司法档案”到“法治基因”的认知突围

核心价值:用民国的显微镜,切开中国法治的生长密码

这本书最珍贵的收获,是教会读者民国司法不是一段混乱的过渡史,而是中国法治的基因实验室’”。徐忠明用北洋政府大理院的判例汇编”“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的立法争议”“边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创新等案例证明:真正的民国司法史,是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碰撞史”“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的磨合史”“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的互动史”——它能解答为什么会审公廨存活30年?”“为什么礼治乡村司法中仍占主导?”“为什么马锡五审判深入人心等真实问题。读罢此书,你会突然看懂:为什么1926年上海姚荣泽案的陪审团里有外国律师不是殖民压迫,是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第一次尝试’”;为什么1931年《中华民国民法》的亲属编保留宗祧继承’”不是倒退,是传统伦理与现代权利的妥协智慧’”;为什么1946年陪都重庆紧急治安条例快速平息骚乱’”——因为它简化程序回应战时需求,用民意代表平衡权力权威’”。答案藏在作者对民国司法三密码(制度逻辑、社会基础、文化基因)的拆解里——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法治理解,始于档案历史日记,终于日记成长坐标

内容亮点:三个戳心民国司法切片

​​会审公廨的混血密码:一份判决书,藏着殖民司法本土实践百年对话’”​​:书中用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审理的华洋纠纷案(华商与英商因货物质量争执)的庭审记录(包括陪审员名单、律师辩论摘要、法官批语),拆解民国司法的双重性’”。徐忠明指出: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判决书,是中国司法半殖民地化活标本。陪审团里有英国领事、美国律师,法官却是中国法律专家;判决引用《大清民律草案》的同时,也承认英美习惯法合理性’——这种混血,不是屈辱,是中国司法被动开放主动调适生存智慧更震撼的是,书中引用了会审公廨老书记员的回忆:当时华商总说洋法官不懂中国理,但英领事反驳中国法律太模糊,得用洋规矩。可最后,双方都得看书记员的折中笔录’’——这就是民国司法生存法则:在传统现代本土外来找平衡这段法庭里的博弈描写,被《中国法制史研究》杂志称为最真实的会审公廨现场’”。它用判决书的纸”“陪审员的帽”“书记员的笔,让读者在百年的时光里,触摸到中国司法的弹性与韧性

​​乡村调解的礼治密码:一本乡约簿,藏着民间秩序国家法律千年共生’”​​:作者用1937年浙江绍兴安昌镇乡约簿的完整记录(包括调解纠纷类型、参与人、调解结果、村民签字),探讨民国司法的基层逻辑’”。徐忠明记录了一个关键细节:簿中婚姻纠纷占比38%,借贷纠纷占25%,地界纠纷占19%,而调解成功的案件中,73%是通过乡绅说和”“宗族劝解完成的——这些民间调解未被纳入官方法律程序,却切实解决了农民的日常矛盾。书中对比了南京国民政府县司法处正规审判’”乡村乡约调解非正式解决’”,得出结论:民国时期的乡村司法,本质是国家法律民间礼治分工合作’——官方法律管大事(如杀人、抢劫),民间礼治管小事(如婆媳不和、邻里地界);前者讲规则,后者讲人情,共同维系着基层社会的稳定这段乡约里的秩序描写,被《社会学研究》杂志称为最有温度的基层法治案例。它用乡约的纸”“乡绅的话”“村民的印,证明了中国法治的在民间

​​马锡五审判的人民密码:一张开庭传票,藏着司法为民红色基因’”​​:书中用1943年陕甘宁边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典型案例(如封芝琴婚姻上诉案:封芝琴因丈夫去世,被婆婆逼迫改嫁,马锡五带案下乡,召开群众大会审理,最终判决婚姻自由),拆解革命根据地司法的人民性’”。徐忠明指出:这不是一起普通的离婚案,是司法理念的革命性突破。马锡五放下法槌,走进田间,不是简化程序,是司法回到群众中’——判决书不是法官的独白,是群众的共识;审判地点不是法庭,是村头的老槐树下。这种人民司法,比南京政府的六法全书贴近民心更令人动容的是,书中引用了封芝琴的口述:马专员(马锡五)坐在我家的土炕上,问我为啥要改嫁,我说婆婆打我,日子过不下去。他说明天召集乡亲们评评理’——那天来了200多号人,有人说婆婆不对,有人说改嫁要守节,最后马专员说法律不反对改嫁,但要自愿。我签字时,手都在抖——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法律自己人这段审判现场的声音描写,被《法学评论》杂志称为最有感染力的红色司法案例。它用传票的纸”“老槐树下的议论”“封芝琴的泪,揭示了中国法治的人民性是一脉相承的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像“跟着徐教授逛民国法庭”一样“边读边悟”

写作特点:史料扎实叙事生动的完美融合

徐忠明的笔锋像民国司法的考古铲”——会审公廨的判决书”“乡约簿的调解记录”“马锡五的开庭传票等原始史料搭建故事框架,用制度考据”“社会分析”“文化溯源等理论工具填充血肉,用对话式语言(如你觉得会审公廨殖民司法还是本土实践”“‘乡村调解礼治,今天还有用吗?)拉近距离。书中没有学术化的黑话,反而充满画面感”——你会突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1925年的上海租界会审公廨,蹲在陪审员席的后排,听徐忠明说你看,这位英国陪审员的礼帽歪了,可能昨晚没睡好;那位中国法官的毛笔字工整,他在批语里写法理不外人情’——这就是民国司法双面性’”;或是坐在1937年绍兴安昌镇的祠堂里,看乡绅摇着蒲扇说小夫妻俩别闹了,各退一步,听他说乡约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老理儿新愁’”;又或是站在1943年陕甘宁边区的老槐树下,摸着封芝琴的口述记录,仿佛能听见马锡五说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帮老百姓解决问题的’”。这些细节像民国司法的纪录片,把抽象的法制史研究变成了可触摸的历史现场

阅读体验:从历史小白法治观察者的认知觉醒

初读时,我对《民国司法志》的认知停留在法制史教材的刻板印象——觉得这是一本讲制度、讲事件的书。直到读到马锡五审判的人民密码章节,徐忠明用封芝琴的口述点醒了我:我之前总觉得历史是大人物的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封芝琴的颤抖的手,是乡绅的蒲扇,是陪审员的歪礼帽;它们的生活的痕,它们的法治的根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回农村老家的经历:我曾因村里的纠纷靠长辈说和’”而觉得落后,却在读到乡约簿的调解记录’”时突然释然——“原来民间调解不是人治,是传统智慧的活态传承;真正的法治,不是只有法庭,是法庭内外的共同守护

四、评价与影响力:被“学界”与“大众”双重珍视的“法治灯塔”

该书在中国法制史学界被视为近代法制史研究的范式转型典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徐忠明用档案深描+社会分析的双重视角,让民国司法零散事件的堆砌变成了系统的法治实验史在大众层面,它更是现象级读物”——从豆瓣读书Top10到知乎历史话题的高频推荐,从法学新生退休法官,处处可见它的身影。最近和做基层法律工作的朋友聊天,她说:现在我调解婆媳纠纷,总说别嫌乡约老套,民国时候的乡约簿里,藏着化解矛盾老方子’——《民国司法志》里的案例,才是活的调解指南

五、个人意义与共鸣:它教会我“民国司法,是‘中国法治的生长年轮’”

合上书页时,我正坐在书桌前整理民国司法笔记”——里面有会审公廨的判决书摘抄(标注了陪审员的混血构成)、乡约簿的调解记录分析(用红笔圈出婚姻纠纷的高占比)、马锡五审判的口述记录(旁边写着法律是自己人’”)。书中的徐忠明说:民国司法的每份档案,都刻着法治的生长;民国司法的每次尝试,都藏着传统的韧性;民国司法的每个故事,都连着今天的法治’——你读的不是历史,是我们的法治基因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看《觉醒年代》的经历:我曾因剧情太理想化而质疑,却在读到民国司法的真实细节’”时突然专注——“原来觉醒不是突然的,是无数次尝试积累法治不是外来的,是本土的生长”“

最近重读《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我用这本书的民国司法思维重新品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特色,不是割断历史,是传承民国司法本土实践智慧以人民为中心中心,不是口号,是马锡五审判老槐树下的群众参与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结合,不是拼凑,是民国司法礼治与法治千年共生这种跨书的共鸣,让我对中国法治有了全新的敏感——原来我们的法治自信”“道路选择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都藏在民国司法的志里;原来我们的未来,始于读懂法治的生长年轮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给你答案,却会给你视角。当你下次因历史枯燥而犯困时,不会再翻两页就放下;当你遇到法治困惑时,也不会再轻易否定——因为你知道,《民国司法志》早已用会审公廨的混血”“乡约簿的礼治”“马锡五的老槐树,为你点亮了一盏灯:真正的中国法治,从历史的生长开始;真正的法治未来,从读懂法治的基因起步。

​​最后,分享一句徐忠明在书中的民国司法箴言​​

民国司法的每份档案,都刻着法治的生长;民国司法的每次尝试,都藏着传统的韧性;民国司法的每个故事,都连着今天的法治’——你读的不是历史,是我们的法治基因

“《民国司法志》:在“旧法统的褶皱”里,触摸“中国法治的生长年轮”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当19世纪的洪水冲开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 爱阅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当19世纪的洪水冲开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1860年创作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以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乡村为背景,讲述磨坊主塔利弗家族在工业革命浪潮中的沉浮。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株黑花的命运,叩问着永恒的人性命题:当传统与现代...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一、荒原上的"情感核弹":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暴风雪 翻开这部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情爱史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180年的情绪绞肉机——1847年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暴风雪中纠缠;2025年,我们在刷到"极...

《环绕世界八十天》:在时间的齿轮里,读懂“冒险”最本真的模样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在时间的齿轮里,读懂“冒险”最本真的模样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的“环球旅行预言书” 《环绕世界八十天》是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73年的“现象级经典”,与《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并称为“凡尔纳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蒸汽时代为背景的小说,讲...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 爱阅读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天才的“成长观察日记”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纪实文学代表作,2021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 爱阅读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一、书籍基本信息:都市孤独的“治愈解药”,2024年现象级温暖文学黑马 《足下的恋人》是青年作家“晚棠”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情感志”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生活感——深棕色牛皮鞋旁散落着几片银杏叶(...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