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梦宫》:一场在记忆迷宫里打捞身份的奇幻之旅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梦宫》:一场在记忆迷宫里打捞身份的奇幻之旅

第一次翻开《梦宫》时,我正窝在沙发里翻旧相册,一张童年时在老房子拍的照片滑落——照片里的我站在雕花木门前,身后是斑驳的墙皮,可记忆里那面墙明明刷着薄荷绿的漆。就在这时,书中的句子突然跳出来:​​记忆是座偷工减料的房子,我们总在修补时,把原来的砖块换成了陌生的模样​​我盯着照片里模糊的墙色,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建造自己的梦宫,用记忆当砖瓦,用幻想当涂料,把真实的过往砌成一座连自己也走不出去的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土耳其文学里的“记忆炼金术”

《梦宫》是土耳其作家艾丽芙·沙法克(ElifShafak)2019年的作品,这位以《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闻名的作家,擅长用历史+女性+奇幻的三棱镜折射当代困境。小说以伊斯坦布尔为舞台,围绕一位名叫莱伊拉的古董修复师展开——她在修复一座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老宅时,意外触发了家族尘封的记忆:祖母的神秘日记、祖父的战争创伤、母亲消失的银镯,甚至包括自己童年时从未发生过的一场大火。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族史,更像一场记忆的考古学实验:沙法克用梦境、幻觉、物品的记忆(老家具的划痕、旧照片的折痕)编织出多重叙事线,让读者跟着莱伊拉在现实梦境间穿梭,像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巷里追逐一群会变装的幽灵——你以为抓住了真相,它却摇身一变,成了另一段往事。

二、核心价值:比“记住”更重要的,是“允许记忆流动”

很多人读《梦宫》,会被伊斯坦布尔的风情、古董修复的细节吸引,但它的真正价值藏在更深处:​​它教会我们与记忆的不确定性和解​​

莱伊拉的职业是古董修复师,她的工作是用专业技法让破损的瓷器、褪色的地毯回到过去。但小说中最讽刺的设定是:她自己的记忆却千疮百孔——她记得母亲死于火灾,却在旧箱子里翻出母亲50岁生日的照片;她坚信祖父是战争英雄,可祖母的日记里写着他在前线当了逃兵。这些矛盾的记忆不是错误,而是沙法克的精心设计:​​记忆从不是客观的录像带,而是被欲望、恐惧、时代滤镜不断改写的故事集​​

这种对记忆流动性的探讨,恰好击中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生活在一个记录一切的时代:手机随时拍照、社交平台实时更新、云盘存着十年前的聊天记录。我们以为保存就能拥有,却常常在某个深夜惊觉:​​那些被我们反复回放的回忆,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莱伊拉的挣扎与和解,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修复老物件时,也试着修复与自己记忆的关系。

三、内容亮点:文字是“会呼吸的记忆标本”

沙法克的写作风格被称为诗意的超现实主义,而《梦宫》把这种风格推向了极致。她没有用线性叙事的安全绳,而是让文字像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掀起漩涡,把读者卷进一场又一场记忆的风暴

比如书中对老宅阁楼的描写:

木梯每踩一步都发出呻吟,像老妇人在抱怨。阁楼里堆着发霉的旧窗帘、断了腿的陶瓷娃娃、一摞摞用丝带捆着的信件。阳光从破窗斜切进来,照在一只铜烛台上——烛泪凝固成奇怪的形状,像女人的眼泪,又像未写完的字母S。我伸手去摸,指尖碰到一层薄灰,突然想起祖母说过:灰尘是记忆的被子,盖得越厚,真相越沉睡。’”

这段文字没有回忆很珍贵的直白抒情,却让读者摸到旧物的温度、闻到霉味、听到木梯的呻吟——莱伊拉的记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可触摸的生活现场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设计是物品的记忆:莱伊拉修复的每件古董都有自己的故事层”——一只19世纪的银镯,内侧刻着情诗,却被前主人用来刮土豆皮;一幅奥斯曼细密画,画中少女的眼睛被后人用金漆补过,因为她不够美丽。这些物品像沉默的证人,用身上的伤痕、修补的痕迹,诉说着比主人回忆更真实的过往。

这些细节像散落的拼图,看似杂乱,却在最后拼出了一句话:​​所谓真相,不过是无数个版本中最会讲故事的那个​​

四、阅读体验:像在午夜走进一座会说话的老房子

第一次读《梦宫》是在雨夜,台灯暖黄的光里,我跟着莱伊拉爬上吱呀作响的木梯,穿过堆满旧物的阁楼,听着她在梦里与祖母的对话,闻着她身上若有若无的薰衣草香。沙法克的语言没有华丽辞藻,却带着土耳其特有的甜腻与苦涩交织的气质——像一杯加了薄荷叶的红茶,初尝清爽,细品却有回甘后的微苦。

最戳我的是莱伊拉修复一只破碎瓷瓶的场景:她用金漆填补裂痕,师傅说:这是金缮,碎了的东西,越补越珍贵。可莱伊拉却突然崩溃:我为什么要让它回到过去?它碎了,是因为它活过!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总在纠结小时候为什么不勇敢”“如果选了另一条路会怎样”——原来我们都在做金缮师,拼命把记忆的碎片粘成完美的样子,却忘了:​​裂痕本身,才是故事最珍贵的部分​​

合上书时,窗外的雨还在下。我摸着书的封皮想: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却是一本需要慢慢读的书——它会让你在某个深夜突然惊醒,翻出旧相册,对着模糊的照片发呆;会让你和父母聊起你记错了的往事,却发现他们的记忆里,藏着另一个;会让你学会对记忆说:没关系,你不必完美,我依然爱你。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部“记忆哲学”的文学启示录

《梦宫》出版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记忆书写的热潮:

《纽约时报》称其用伊斯坦布尔的风与尘,写出了人类共通的记忆困境——我们都在建造自己的梦宫,却常常忘了,钥匙就握在自己手里

土耳其《晨报》评价:沙法克撕开了家族史的华丽包装,让我们看见,每个家庭的记忆里都藏着未被讲述的暗室,而照亮它们的,从来不是真相,而是理解’”

普通读者的反馈更鲜活:我读了三遍,第一遍骂记忆不可靠真讨厌,第二遍哭原来我的破碎也很珍贵,第三遍笑原来我和莱伊拉,都是自己的记忆修复师

最让我震撼的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读后感:医生说我记不住事,但读了这本书我突然明白:我不是丢失了记忆,而是拥有了更多版本的自己。那些我以为忘记的片段,可能都藏在某个梦境里,藏在某件旧物的裂痕里,藏在我还没说出口的话里。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让遗忘不再是悲剧,而是生命最温柔的注脚。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在“记忆焦虑”里找到自洽的勇气

去年,我因工作需要整理家族老照片,却发现很多关键照片都丢了:爷爷的结婚照、奶奶的生日照、我周岁时的抓周照。我急得失眠,总觉得少了这些,我就不是我了。直到重读《梦宫》,莱伊拉的话突然点醒了我:​​你以为丢失的是照片,其实丢失的是你对完美自我的执念​​

现在的我,会把老照片扫描进电脑,也会把模糊的记忆写成短文——爷爷的结婚照虽然丢了,但我记得他总说娶到你奶奶那天,天上的云像棉花糖;奶奶的生日照没了,但我记得她煮的长寿面里,总会藏一颗剥好的水煮蛋。这些不完美的记忆,反而让我更贴近真实的自己:我不是有完美过去的人,我是用碎片拼凑起来的、鲜活的人

书架上的《梦宫》书脊已经有些起翘,但我依然会在每个需要和解的时刻翻开它——它像一枚小小的钥匙,打开了我与记忆、与过去的和解之门

最后,想分享沙法克在书里的一句话:​​记忆不是储藏室,而是不断重写的羊皮卷。我们不是它的读者,而是它的作者​​愿我们都能像莱伊拉一样,勇敢地走进自己的梦宫”——不必害怕迷路,不必执着于正确的路线,因为在这座由记忆编织的迷宫里,每一步,都是回家的路。

“《梦宫》:一场在记忆迷宫里打捞身份的奇幻之旅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父与子》:在幽默与温情中,触摸亲情的永恒 | 爱阅读

《父与子》:在幽默与温情中,触摸亲情的永恒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父与子》是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1934年创作的无字漫画集,以150余幅黑白漫画记录一对普通父子的日常生活。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盒“视觉化的人生糖”,用最简洁的线条证明——亲情不需要复杂叙事,爱就藏在“一起犯傻”的瞬...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当一本日历能让你在撕页时心生不舍,它便早已超越了计时工具的意义。《红楼梦日历》便是这样一部奇书,以三百六十五页的篇幅,将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部日历由中华书局出版,特邀红学专家团队编纂,每年更新一版却始终保持经...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一、书籍基本信息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巅峰之作,1844年首次以连载形式发表,至今已被翻译成百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超2亿册,被读者称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天花板’——既有过山车般的剧情,又有直抵人心的思考”。全书以1...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末日江湖的生态启示录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是网络作家十涯客于2025年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武侠+生态寓言"跨界小说,全文约78万字。小说以"江湖末日倒计时"为核心设定,将传统武侠与生态学理论融合,构建了"十种江湖生...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普利策奖得主杰夫·欧文的史诗级小说《中性》(2002)以“性别转换者”卡利俄佩的视角,讲述其从出生时的生理男性到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蜕变,同时揭开家族跨越世纪的“性别秘密”。作品获“普利策小说奖”,被《纽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