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宫》:一场在记忆迷宫里打捞身份的奇幻之旅 | 爱阅读
《梦宫》:一场在记忆迷宫里打捞身份的奇幻之旅
第一次翻开《梦宫》时,我正窝在沙发里翻旧相册,一张童年时在老房子拍的照片滑落——照片里的我站在雕花木门前,身后是斑驳的墙皮,可记忆里那面墙明明刷着薄荷绿的漆。就在这时,书中的句子突然跳出来:“记忆是座偷工减料的房子,我们总在修补时,把原来的砖块换成了陌生的模样。”我盯着照片里模糊的墙色,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建造自己的“梦宫”,用记忆当砖瓦,用幻想当涂料,把真实的过往砌成一座连自己也走不出去的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土耳其文学里的“记忆炼金术”
《梦宫》是土耳其作家艾丽芙·沙法克(ElifShafak)2019年的作品,这位以《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闻名的作家,擅长用“历史+女性+奇幻”的三棱镜折射当代困境。小说以伊斯坦布尔为舞台,围绕一位名叫“莱伊拉”的古董修复师展开——她在修复一座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老宅时,意外触发了家族尘封的记忆:祖母的神秘日记、祖父的战争创伤、母亲消失的银镯,甚至包括自己童年时“从未发生过”的一场大火。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族史”,更像一场“记忆的考古学实验”:沙法克用梦境、幻觉、物品的“记忆”(老家具的划痕、旧照片的折痕)编织出多重叙事线,让读者跟着莱伊拉在“现实”与“梦境”间穿梭,像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巷里追逐一群会变装的幽灵——你以为抓住了“真相”,它却摇身一变,成了另一段往事。
二、核心价值:比“记住”更重要的,是“允许记忆流动”
很多人读《梦宫》,会被伊斯坦布尔的风情、古董修复的细节吸引,但它的真正价值藏在更深处:它教会我们与“记忆的不确定性”和解。
莱伊拉的职业是古董修复师,她的工作是用专业技法让破损的瓷器、褪色的地毯“回到过去”。但小说中最讽刺的设定是:她自己的记忆却千疮百孔——她记得母亲死于火灾,却在旧箱子里翻出母亲50岁生日的照片;她坚信祖父是战争英雄,可祖母的日记里写着“他在前线当了逃兵”。这些矛盾的记忆不是“错误”,而是沙法克的精心设计:记忆从不是“客观的录像带”,而是被欲望、恐惧、时代滤镜不断改写的“故事集”。
这种对“记忆流动性”的探讨,恰好击中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生活在一个“记录一切”的时代:手机随时拍照、社交平台实时更新、云盘存着十年前的聊天记录。我们以为“保存”就能“拥有”,却常常在某个深夜惊觉:那些被我们反复回放的“回忆”,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莱伊拉的挣扎与和解,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修复老物件”时,也试着“修复”与自己记忆的关系。
三、内容亮点:文字是“会呼吸的记忆标本”
沙法克的写作风格被称为“诗意的超现实主义”,而《梦宫》把这种风格推向了极致。她没有用“线性叙事”的安全绳,而是让文字像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掀起漩涡,把读者卷进一场又一场“记忆的风暴”。
比如书中对“老宅阁楼”的描写:
“木梯每踩一步都发出呻吟,像老妇人在抱怨。阁楼里堆着发霉的旧窗帘、断了腿的陶瓷娃娃、一摞摞用丝带捆着的信件。阳光从破窗斜切进来,照在一只铜烛台上——烛泪凝固成奇怪的形状,像女人的眼泪,又像未写完的字母‘S’。我伸手去摸,指尖碰到一层薄灰,突然想起祖母说过:‘灰尘是记忆的被子,盖得越厚,真相越沉睡。’”
这段文字没有“回忆很珍贵”的直白抒情,却让读者摸到旧物的温度、闻到霉味、听到木梯的呻吟——莱伊拉的“记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可触摸的“生活现场”。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设计是“物品的记忆”:莱伊拉修复的每件古董都有自己的“故事层”——一只19世纪的银镯,内侧刻着情诗,却被前主人用来刮土豆皮;一幅奥斯曼细密画,画中少女的眼睛被后人用金漆补过,因为她“不够美丽”。这些物品像“沉默的证人”,用身上的伤痕、修补的痕迹,诉说着比“主人回忆”更真实的过往。
这些细节像散落的拼图,看似杂乱,却在最后拼出了一句话:所谓“真相”,不过是无数个“版本”中最会讲故事的那个。
四、阅读体验:像在午夜走进一座会说话的老房子
第一次读《梦宫》是在雨夜,台灯暖黄的光里,我跟着莱伊拉爬上吱呀作响的木梯,穿过堆满旧物的阁楼,听着她在梦里与祖母的对话,闻着她身上若有若无的薰衣草香。沙法克的语言没有华丽辞藻,却带着土耳其特有的“甜腻与苦涩交织”的气质——像一杯加了薄荷叶的红茶,初尝清爽,细品却有回甘后的微苦。
最戳我的是莱伊拉修复一只破碎瓷瓶的场景:她用金漆填补裂痕,师傅说:“这是‘金缮’,碎了的东西,越补越珍贵。”可莱伊拉却突然崩溃:“我为什么要让它‘回到过去’?它碎了,是因为它活过!”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总在纠结“小时候为什么不勇敢”“如果选了另一条路会怎样”——原来我们都在做“金缮师”,拼命把记忆的碎片粘成“完美的样子”,却忘了:裂痕本身,才是故事最珍贵的部分。
合上书时,窗外的雨还在下。我摸着书的封皮想: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却是一本“需要慢慢读”的书——它会让你在某个深夜突然惊醒,翻出旧相册,对着模糊的照片发呆;会让你和父母聊起“你记错了”的往事,却发现他们的记忆里,藏着另一个“你”;会让你学会对“记忆”说:“没关系,你不必完美,我依然爱你。”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部“记忆哲学”的文学启示录
《梦宫》出版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记忆书写”的热潮:
《纽约时报》称其“用伊斯坦布尔的风与尘,写出了人类共通的记忆困境——我们都在建造自己的‘梦宫’,却常常忘了,钥匙就握在自己手里”;
土耳其《晨报》评价:“沙法克撕开了‘家族史’的华丽包装,让我们看见,每个家庭的记忆里都藏着未被讲述的‘暗室’,而照亮它们的,从来不是‘真相’,而是‘理解’”;
普通读者的反馈更鲜活:“我读了三遍,第一遍骂‘记忆不可靠真讨厌’,第二遍哭‘原来我的破碎也很珍贵’,第三遍笑‘原来我和莱伊拉,都是自己的记忆修复师’。”
最让我震撼的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读后感:“医生说我记不住事,但读了这本书我突然明白:我不是‘丢失了记忆’,而是‘拥有了更多版本的自己’。那些我以为‘忘记’的片段,可能都藏在某个梦境里,藏在某件旧物的裂痕里,藏在我还没说出口的话里。”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让“遗忘”不再是悲剧,而是生命最温柔的注脚。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在“记忆焦虑”里找到自洽的勇气
去年,我因工作需要整理家族老照片,却发现很多关键照片都丢了:爷爷的结婚照、奶奶的生日照、我周岁时的抓周照。我急得失眠,总觉得“少了这些,我就不是我了”。直到重读《梦宫》,莱伊拉的话突然点醒了我:“你以为‘丢失’的是照片,其实‘丢失’的是你对‘完美自我’的执念。”
现在的我,会把老照片扫描进电脑,也会把模糊的记忆写成短文——爷爷的结婚照虽然丢了,但我记得他总说“娶到你奶奶那天,天上的云像棉花糖”;奶奶的生日照没了,但我记得她煮的长寿面里,总会藏一颗剥好的水煮蛋。这些“不完美的记忆”,反而让我更贴近真实的自己:我不是“有完美过去的人”,我是“用碎片拼凑起来的、鲜活的人”。
书架上的《梦宫》书脊已经有些起翘,但我依然会在每个需要“和解”的时刻翻开它——它像一枚小小的钥匙,打开了我与记忆、与过去的“和解之门”。
最后,想分享沙法克在书里的一句话:“记忆不是储藏室,而是不断重写的羊皮卷。我们不是它的读者,而是它的作者。”愿我们都能像莱伊拉一样,勇敢地走进自己的“梦宫”——不必害怕迷路,不必执着于“正确的路线”,因为在这座由记忆编织的迷宫里,每一步,都是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