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航海时代奇遇记》:解密中美关系“第一块拼图”的史诗叙事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航海时代奇遇记》解密中美关系第一块拼图的史诗叙事

一、书籍基本信息:重构中美关系史的“考古发现”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由美国历史学家宋李瑞(Jared R.Clements)撰写,2020年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中文版由冯立君翻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23年出版。全书384页,以1784年中国皇后号商船首航广州为起点,重构18-19世纪中美早期互动史,被《纽约时报》称为填补中美关系史空白的关键著作

二、核心价值:打破“修昔底德陷阱”叙事的历史镜鉴

宋李瑞的核心发现颠覆传统认知:中美早期相遇并非文明冲突,而是利益共生文化误读的混合体。读者将收获:

理解全球化如何从茶叶-鸦片贸易中萌芽;

认清文化误解如何塑造两国初印象(如美国人对的恐惧,中国人对自由女神的困惑);

洞察早期互动如何为当今中美关系埋下伏笔。

书中那句当茶叶与鸦片在广州十三行交汇时,中美关系的基因就已经被写就,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当代博弈的密码箱。

三、内容亮点:从“商船奇遇”到“文化误读”的微观史

1.中国皇后号:第一艘美国商船的冒险

1784年,这艘载着30吨西洋参的商船抵达广州,船员们用蹩脚中文与当地商人交易,甚至用《圣经》换取茶叶。书中披露一个细节:美国人误以为是中国的皇帝,因此在船帆上画了巨龙图案,却让中国官员误以为他们是蛮夷”——这一文化误读,成为中美早期互动的隐喻。

2.马戛尔尼使团:被误解的磕头礼

1793年英国使团访华时,乾隆要求使节行三跪九叩礼,但书中揭示:美国人早在1785年就已向清朝官员行过类似礼仪,却未引发争议。宋李瑞比喻:这就像两个刚学跳舞的人,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却误以为对方在挑衅。

3.茶叶与鸦片的隐形战争

不同于传统叙事,书中指出:美国商人早期通过合法贸易积累财富,而英国人则更依赖鸦片走私。一个讽刺的例子是,1830年美国商人在广州开设的旗昌洋行,其账本显示:每卖出一箱茶叶,就要买进三箱鸦片——中美关系的原罪,从一开始就夹杂着利益与道德的撕扯。

四、写作特点:微观史与全球史的完美融合

1.侦探小说式的档案挖掘

宋李瑞翻阅了哈佛大学、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等地的未刊档案,甚至找到一封1786年美国船员写给妻子的信:这里的商人用鸟粪当肥料,茶叶喝起来像泥水……”这种细节让学术著作有了第一人称叙事的鲜活感。

2.跨文化视角的翻译实验

书中刻意保留了部分错误翻译,例如美国人将广东译为Canton,而中国人称美国为花旗国(因星条旗图案)。这种语言错位的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文化碰撞的荒诞感。

3.翻译的信达雅突破

冯立君的译本在保留学术严谨的同时,加入了许多接地气的注释。例如,解释十三行时写道:相当于现在的跨境电商平台,只不过买家要跪着交易。这种幽默感让厚重的历史变得轻盈。

五、阅读体验:像拆解“历史盲盒”的惊喜之旅

1.颠覆认知的冷知识轰炸

美国国父华盛顿曾是中国茶叶推销员,他在日记中写道:波士顿茶党毁了我们的生意!

1820年广州街头,美国人用自由女神图案换取瓷器,却被中国工匠误以为是观音菩萨

这些细节像历史段子,让人边读边笑,又笑中带思。

2.跨时空对话的代入感

书中穿插了大量虚构的对话场景,比如1784年美国船员与广州商人的谈判:

美国人:我们带来的是西洋参,能治百病!

中国人:我们有的是茶叶,能治洋病吗?

这种剧本式呈现,让历史人物瞬间了过来。

六、社会评价:从学界到大众的“现象级”历史著作

1.学术地位

哈佛大学王国斌教授评价:宋李瑞重新定义了中美关系史的起点。书中提出的共生性误读理论(两国在误解中相互塑造),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称为理解全球化的新视角

2.大众反响

豆瓣读者留言:原来中美关系从一开始就剪不断理还乱,比偶像剧还狗血!知乎高赞回答: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不过是后人编造的宿命论

七、个人意义:在“脱钩”喧嚣中读懂“共生”的可能

1.触动时刻

2022年中美贸易战升级时,我重读书中关于茶叶-鸦片贸易的章节:美国商人早期通过合法贸易积累财富,而英国人则依赖鸦片走私。这种对比让我突然明白:所谓中美脱钩,不过是历史循环中的又一次误读

2.社会热点关联

当前芯片战”“科技脱钩的讨论,与书中描述的茶叶-鸦片博弈何其相似。宋李瑞那句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两个文明在误解中寻找共生的艺术,在今天听来更具现实意义。

八、结语:读懂最初的相遇,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不是一本怀旧的历史书,而是一面照见当下的镜子。它用细节证明:中美关系的基因里,既没有注定一战的宿命,也没有永久和平的幻想,有的只是两个文明在误解中不断调整、相互塑造的韧性。当你在新闻里看到脱钩的标签时,不妨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又一次文化误读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航海时代奇遇记》:解密中美关系“第一块拼图”的史诗叙事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规训与惩罚》:福柯的权力解剖刀与现代社会的隐形监狱 | 爱阅读

《规训与惩罚》:福柯的权力解剖刀与现代社会的隐形监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权力“现形”的哲学炸弹 《规训与惩罚》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于1975年出版的著作,全书共4部14章,以“刑罚史”为切口,揭露“权力如何通过规训技术渗透到社会毛细血管”。该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权力分析的奠基作”,其...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一、书籍基本信息:童书界的色彩核爆 艾瑞·卡尔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1969年出版即成为全球现象级童书,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童书奖,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聪明的认知启蒙术"。这部以贪吃毛毛虫周游美食世界最终蜕变为蝴蝶为主...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 爱阅读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护花铃”串起守护与成长的“烟火江湖志” 《护花铃》是青年作家“月见”2024年推出的古代言情小说,以晚唐“长安花市”为背景,聚焦16岁少女阿阮的“护花生涯”。她是长安最大的花坊“锦绣阁”最末等的“花仆”,却因一次...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潮流”的经济学小册子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代表作,2023年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中文译注本。这本184页的精装小书,像一把“经济学考古铲”...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 爱阅读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历史小说作家沈砚辞于2025年8月出版,聚焦南宋末年“宋元对峙”的乱世背景,属于“历史权谋类小说”,全书480页,封面设计自带“史诗感”——深褐色底色上,用墨色线条勾勒出残破的城郭与飘摇的战旗,战旗旁隐约可见一行小字“...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 爱阅读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简禾于2025年10月出版,归类为“生活哲思散文”,全书264页,封面设计自带“安静感”——浅灰色背景上,一张铺着素色桌布的书桌,桌上放着半杯凉透的茶、一本摊开的书,书旁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右...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E.威廉姆森的巅峰之作,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权威译本由段毅才、王伟翻译),堪称“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的‘圣经’”。作者威廉...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自然哲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于1817年出版的哲学著作,作为《哲学全书》第三部分,中译本以梁志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