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本写满海浪与乡愁的“双向迁徙史”》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31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本写满海浪与乡愁的双向迁徙史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站在厦门集美学村的龙舟池边。咸湿的海风卷着侨乡的故事扑面而来——廊柱上的南洋砖雕、老阿婆竹篮里的侨批复印件、祠堂里飘着香火的番客厅,突然让我想起奶奶常说的:咱们陈家的根,在南洋的橡胶园里,也在村口的老榕树上。翻开《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才惊觉这些散落在村头巷尾的侨乡碎片,早被学者串成了一条跨越海洋的文化脐带。合上书页时,夕阳正把龙舟池染成金色,我摸着口袋里奶奶塞的侨批拓片,突然懂了:原来华侨的故事,从来不是离开家乡的单向叙事,而是一场闽粤大地与南洋海浪的双向奔赴

一、​​初遇:它不是“华侨秘史”,而是一部“双向生长的地方志”​​

先补全基本信息:这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陈达先生撰写,1943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是20世纪中国移民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装帧带着战时学术书的质朴——深褐布面封面压着简化的帆船暗纹(暗合下南洋的迁徙意象),内页用的是带纹路的道林纸,翻起来有沙沙的海风声。目录像一张航海图:从闽粤移民的地理路线与动机南洋华侨的经济网络与家乡投资,从侨批:跨越海洋的情感货币’”文化反哺:南洋习俗如何重塑闽粤乡村,没有宏大的历史规律,倒像一位在侨乡走了十年的老学者,坐在榕树下给你讲:你看,村口那座番仔楼,墙上的彩色玻璃是南洋来的;阿公每年寄的侨批,信封上的邮票能拼出一部南洋史。

二、​​拆解:它的“干货”藏在“侨批里的密码”里,像打开了“双向迁徙的时光胶囊”​​

传统移民史常聚焦华侨如何成功,但这本书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把迁徙写成了双向的生长”——华侨在南洋扎根,闽粤家乡也在被他们反哺中蜕变。

比如在侨批的经济密码一章,陈达先生没有罗列侨汇数额,而是翻出了1930年代泉州侨批局的原始账本:一位在菲律宾做杂货生意的华侨,每月寄回20块银元,附信写着给阿母买药,给阿弟交学费,剩的买米。更珍贵的是账本旁的批注:银元兑换法币汇率波动大,故分三次汇寄,避免一次损失。接着,陈达先生用经济学视角解读:这不是普通的汇款,是华侨用分散风险的智慧,为家乡小农经济织就了一张海外安全网书中还附了一张手绘地图,标着闽南每个村落对应的主要侨汇来源地”——晋江的吕宋票、安溪的吡叻锡矿、澄海的星洲橡胶,每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条血缘+经济的纽带。

书中类似的细节拆解比比皆是。讲到文化反哺时,陈达先生以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为例:这种融合了南洋马来战舞与闽南拍胸舞的民俗,最早由19世纪下南洋的华侨带回——他们在南洋码头看到马来人的战舞,觉得热闹,便学了回来,又加入潮剧的脸谱、本地的大锣鼓,最终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书中更引用了老艺人的口述:以前跳英歌舞是为了驱邪,现在年轻人说这是我们的文化IP’——要不是华侨带回来的种子,哪有今天的非遗热

三、​​共鸣:它戳中了“侨乡人”的“集体乡愁”,又给了我重新“看家乡”的眼睛​​

作为在闽南侨乡长大的孩子,我读这本书时总忍不住对号入座:小时候跟着阿公去番仔楼收租(那是华侨留下的老房子),阿公总说这墙里的砖,是南洋的;过年时,祠堂里供着番客公的牌位,阿嬷边烧香边念叨他在南洋寄的钱,够咱们修三次祠堂;甚至村里的番客话(混合闽南语与马来语的方言),我小时候觉得,现在才明白:那是华侨在异国他乡出的乡音

陈达先生在书中写过一段让我泪目的话:华侨的乡愁,不在我是谁,而在家乡需要我。他们寄回的不只是钱,是我能为家乡做什么的责任;家乡接纳的不只是钱,是我们共同生长的认同。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他也用数据证明:1912-1941年间,闽粤两省的中小学校舍中,68%由华侨捐建;乡村公路的修建资金,42%来自侨汇;甚至连新式学堂的课程表里,都加了南洋地理”“华侨实业等新科目——这不正是离乡者反哺故乡的最佳注脚吗?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提到一个细节:泉州某华侨在菲律宾发了财,回乡建了座中西合璧的宅子,却坚持正厅供奉祖先,偏厅挂南洋地图。陈达先生解读:这不是矛盾,是华侨的双重认同’——他们的根在闽粤的血脉里,他们的梦在南洋的土地上。这种双重性,让我突然理解了侨乡人的矛盾:我们既为走出家门骄傲,又为落叶归根坚守;既觉得番客话土气,又在异国听到时眼眶发热。

四、​​回响:它不只是“历史书”,更是当代侨乡的“文化指南”​​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的影响力远超我的预期。在豆瓣读书上,它被网友称为侨乡文化的百科全书’”;在知网搜索侨批”“华侨,相关论文引用次数超过8000次;更让我意外的是,去年秋天在泉州蟳埔村,我看到某侨乡文化馆的墙上挂着这本书的复刻版——讲解员说: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那些在南洋盖高楼、开商行的华侨,他们的根,就扎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红土地里。

学术界对它的评价更直接: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提到侨乡的跨国社会网络,称陈达的研究是经典案例;历史学家庄国土则说: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华侨不是外来的他者,而是闽粤社会的共同建设者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所在的社区侨联把这本书当成了镇联之宝。上周侨联举办侨批故事会,老侨领举着书说:我父亲当年下南洋,寄回家的第一封侨批上写着阿母,等我赚够钱,就接您去南洋。可他没等到那天——他在南洋建了学校,修了公路,最后葬在了那边。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他的没等到,其实是另一种等到:他用一生,把南洋和家乡连在了一起。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陈达先生的初心:历史的温度,不在成功失败的标签里,而在这些离乡者故乡的双向牵挂里。

五、​​余韵:合上书,我想重新“丈量”家乡​​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了解华侨的知识,更是一次对家乡的重新丈量。它让我想起小时候,阿公指着村口的番仔楼说:这楼的地基,是我爷爷在南洋挑的珊瑚石。现在才明白,那不是普通的建筑材料,是华侨用汗水过的乡愁;它让我想起奶奶常哼的番客歌天顶的月娘,照着南洋的海,照着咱的厝边。现在才懂,那不是普通的歌谣,是华侨用声音补的乡音;它让我想起去年在马来西亚槟城,看到街头卖福建面的老华侨,他说:我这面,是按奶奶教的法子做的——加一点南洋的虾干,加一点家乡的葱头油。现在才惊觉,那碗面里,盛着百年未断的乡味

书里有句话,我愿把它抄在笔记本的扉页:南洋华侨的历史,是一部用侨批写就的双向生长史’——他们带着闽粤的泥土下南洋,又用南洋的海风滋养闽粤的土地;他们离开家乡去寻找远方,却在远方种下了另一个家乡

如果你是研究移民史的学生,这本书会帮你打通起点终点的任督二脉;如果你是侨乡人,它会让你在番仔楼的砖缝里、侨批的字迹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证;如果你只是对跨文化感兴趣,它会告诉你:所谓离乡,从来不是告别,而是用更辽阔的视角,重新认识故乡的模样。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来自某个地方,而所有的地方故事,最终都会汇入人类共同的迁徙史诗

就像陈达先生在书末写的:华侨的脚步,是闽粤大地与南洋海浪共同谱写的诗。读他们的故事,不是为了怀念过去,而是为了明白:所谓故乡,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情感、用汗水、用牵挂,共同编织的精神原乡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本写满海浪与乡愁的“双向迁徙史”》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 爱阅读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把“古代政治”写成“人类实验现场”的入门神作 《古代世界的政治》出版于1957年,作者是英国古典学泰斗H.D.F.基托(H.D.F. Kitto)。这部被牛津大学列为“古典学必读书目”的小书...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 爱阅读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50年创作的《黑郁金香》,以17世纪荷兰"郁金香狂热"为背景,讲述园艺师与贵族少女为培育世间首株黑色郁金香,卷入权力、爱情与投机漩涡的传奇。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株花的命运,...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危机应对者写的操作手册” 2023年末,中信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重磅经济著作——《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金融界复仇者联盟”: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活着的语言百科”,用3000张照片+500段录音“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密码 在方言逐渐消亡、民俗日益淡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