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男人这东西》:一本撕开性别标签的男性心理自白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男人这东西》:一本撕开性别标签的男性心理自白书

最近重读渡边淳一的随笔集《男人这东西》,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男人的心,就像藏在贝壳里的珍珠——外壳粗粝,内里却藏着被岁月打磨的光泽。这本写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男性生存观察笔记,在性别议题愈发多元的今天读来,依然像一把温柔的手术刀,划开被社会规训的性别面具,让我们看见男性情感世界里那些未被言说的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代的“男性心理标本”

《男人这东西》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随笔集,初版于1993年(日本讲谈社),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作为情爱文学大师,渡边淳一以《失乐园》闻名,但这本书更像他卸下情色作家标签后的真诚独白——没有戏剧化的故事,只有对男性日常心理的细腻捕捉。书中收录了他从青年到中年对爱情、婚姻、事业、衰老的观察,既有对自身经历的坦诚复盘(比如年轻时追求异性的笨拙),也有对身边男性群体(同事、朋友、父亲)的行为解码。

二、核心价值:给男女的“双向理解说明书”

很多人误以为这本书是教男人如何搞定女人的攻略,实则是​​一本关于人性共通困境的启示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拆解男性的口是心非”“理性伪装”“成就焦虑,让女性读懂他为什么不说爱,也让男性照见自己明明很在乎却装无所谓的矛盾。

比如书中提到一个细节:年轻男性约会时总爱聊工作成就,哪怕话题空洞也要滔滔不绝——这并非炫耀,而是害怕暴露脆弱的防御机制。这种观察戳破了男性天生理性的刻板印象,揭示了性别角色下的集体焦虑:社会要求男人坚强”“成功,于是他们不得不把不安藏进我很忙”“无所谓的壳里。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更像一把共情钥匙”——读它不是为了搞定谁,而是学会用更柔软的目光看待身边的异性:原来他的沉默里可能藏着我怕搞砸的紧张,他的粗线条或许是因为怕显得太在意

三、内容亮点:用“生活切片”解剖男性心理

渡边淳一的笔触像显微镜下的观察笔记,他没有堆砌理论,而是用​​日常场景的白描​​让男性心理显影

比如他写中年男性的怀旧癖:人到四十,突然开始频繁翻出大学时的旧照片,对着球场上意气风发的自己发呆;明明当年觉得恋爱麻烦,现在却总怀念学生时代牵个手就心跳的纯粹。这种矛盾不是矫情,而是对生活失控的抵抗”——当职场压力、家庭责任压得人喘不过气时,那些青涩的回忆成了对抗虚无的精神锚点

再比如他写男性对仪式感的笨拙需求:妻子精心准备了结婚纪念日晚餐,他却盯着手机回工作消息;直到妻子委屈地说你根本不在乎,他才惊觉自己藏了一天的期待——原来他早起半小时去花店买她最爱的玫瑰,却因为怕被说肉麻而假装顺路买的。这些细节没有宏大叙事,却像一面镜子,让每个男性读者惊呼这说的不就是我吗?,也让女性读者红了眼眶:原来他的没心没肺,藏着这么多欲言又止。

四、写作特点:冷静里藏着温度的“男性视角自白”

渡边淳一的写作风格很有辨识度:​​理性观察+感性共情的平衡术​​。他用医生的冷静(他早年学医)分析男性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又用作家的细腻还原具体场景的温度。

比如他写分手后的男性:表面上看是迅速投入新恋情的洒脱,实则可能在深夜反复翻看旧聊天记录,把对方送的小物件藏在抽屉最深处;嘴上说我早就放下了,却在朋友提起前任时突然沉默。这种外冷内热的矛盾,被他写得既真实又不刻薄,像在说你看,我们都一样,在体面和真心之间挣扎

书中几乎没有说教,反而充满了自我解嘲的幽默。比如他调侃自己年轻时追求女孩的蠢事:为了显得有深度,硬背哲学书里的句子,结果紧张到忘词,最后只能笑着说其实我也没太懂。这种不端着的坦诚,让严肃的心理分析有了烟火气。

五、阅读体验:像和一位“懂你的长辈”喝深夜茶

第一次读《男人这东西》是在大学宿舍,和室友挤在台灯下翻,看到男性也会害怕被拒绝的段落时,两个人笑作一团——原来装无所谓的不只是我哥,原来嘴硬的男生也会躲在被子里哭。后来工作后重读,看到中年男性的疲惫藏在酒杯里,突然想起父亲每次应酬回家后,坐在沙发上揉太阳穴的样子——原来他的沉默不是不爱,而是太累了,怕说多了你们更担心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奇妙:它不会给你答案,却会让你松一口气”——原来那些让你困惑的他为什么这样做,不是因为你不够好,只是因为他也是被性别规则、社会期待、人性弱点裹挟的普通人。读的时候,你会时而皱眉(原来他当时是这么想的),时而释然(原来大家都一样),最后合上书页时,心里像被晒过太阳的棉被,软乎乎的。

六、社会评价与影响力:“男性心理百科”的长久生命力

在日本,《男人这东西》被称为男性版的《第二性》,出版后长期位居畅销榜,甚至被许多企业用作性别沟通培训的参考书。中国读者对它的评价更接地气:这不就是我家那位吗?”“看完终于理解我爸了!

社交媒体上,常有读者留言:以前总觉得老公不懂浪漫,现在才明白他的浪漫是悄悄把我喜欢的零食塞进冰箱’‘加班再晚也会绕路买我爱吃的包子这种被理解的共鸣,让它超越了情爱文学的范畴,成了一代人的情感共鸣器

值得一提的是,在性别议题愈发尖锐的今天(比如男性情绪表达障碍”“男性育儿参与度等讨论),这本书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煽动对立,而是用最朴素的观察告诉所有人:性别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标签,每个灵魂里都藏着柔软的部分,需要被温柔看见。

七、个人意义:它教会我“放下偏见,拥抱真实”

对我而言,《男人这东西》的意义远不止了解男性”——它更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曾被性别规训的局限。

以前我总觉得男生不能哭”“男生必须坚强,所以当男友因为工作压力掉眼泪时,我第一反应是别矫情;后来读到渡边写男性的眼泪是最后的防线,突然意识到:他的克制不是不够爱我,而是怕我觉得他脆弱。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父亲每次离别时欲言又止的眼神,读懂了丈夫加班晚归时沉默的拥抱——原来所有的不说,都是因为太想好好说

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是它传递的一种态度:​​爱不是猜谜游戏,而是愿意靠近的勇气​​。当我们不再用男人应该怎样”“女人应该怎样的框架去套对方,而是蹲下来,认真看看对方心里的褶皱,那些曾经的误解、委屈、遗憾,都会慢慢融化成理解和珍惜。

最后,想用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结尾:男人的好,不在他说了多少句我爱你,而在他默默记住的你随口提过的小事里;男人的爱,不在他为你做了多伟大的事,而在他努力扮演坚强时,眼里闪过的那一丝疲惫。

如果你也想读懂身边那个口是心非的他,或者想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脆弱,不妨翻开这本《男人这东西》——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给你一颗更柔软的心,去看清人性里最珍贵的真实。

“《男人这东西》:一本撕开性别标签的男性心理自白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伏尔泰著作》:启蒙时代的“思想手术刀”,剖开现代社会的精神病灶 | 爱阅读

《伏尔泰著作》:启蒙时代的“思想手术刀”,剖开现代社会的精神病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欧洲颤抖的“思想武器库” 伏尔泰(1694—1778),这位被法国人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王”的启蒙泰斗,用一生时间完成了70卷全集,涵盖戏剧、诗歌、小说、历史、哲学、科学等12个领域。2023年商务印书...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 爱阅读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反套路”的历史权力启示录 《皇袍加身》是历史学者陈默耗时八年创作的明清史题材小说,202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也非“宫斗权谋”的猎奇演义,作者以明嘉靖朝为背景,聚焦一个从县衙小吏成...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 爱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督教并不神秘》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于1696年出版的宗教哲学著作,中译本以陈启伟2008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周伟驰导读,豆瓣评分8...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青年作家李颜垒的《诗经》通俗读本,2010年首次出版后风靡全国,2019年推出典藏版。全书精选《诗经》中30余篇经典诗作,围绕爱情、劳作、战争等主题划分为七大章节,如“情为何物”“男耕...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空的哲学通识课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首版即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标准教材”。这部仅28章的“小史”,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从先秦...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